苏轼最婉约的10首词,玉姿仙风,天涯芳草,美到灵魂里

点墨漫诗意 2024-07-03 20:27:14

西江月·梅花

【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咏梅词作于绍圣三年(1096)十月,其时在惠州,侍妾王朝云新亡。词表面写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随自己贬谪岭南的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念。全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美玉般的丽质,何惧湿热的瘴气迷漾,冰雪般的姿容,自有清扬的神女风情。海上仙界不时派来使者,探询你的芳踪,使者是那珍奇的倒挂子——绿毛幺凤。素朴无瑕的容颜,总是嫌那脂粉的妆扮,即使一朝花谢了,还依旧是唇红香淡。如今高洁旷远的情怀已伴随朝云消散,而后也不屑与时尚的梨花一同入梦争艳。

江神子·别徐州

【宋】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隄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时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本篇是临离徐州,与友人告别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一生飘零,茫茫愁思无穷无尽。刚刚经历了邂逅相逢的喜悦,又要面对骤然分别的痛苦。携手友人,含泪折花相送,作为道别。东风徐徐,春光仍在,可是我即将离开,这美好的春光今后还能与谁共享呢?

隋堤中的水浩浩荡荡,好似我无限的离愁别绪。春光明媚,鸿雁北归,而我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频频回顾,只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我想托清泗的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泗水东流,相思难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章质夫,福建浦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当时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离家”本是无情之举,“傍路”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看杨树那纤细的枝干,犹如思妇离愁百结的柔肠;鲜嫩的叶子,仿佛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而飘忽迷离的杨花,则是思妇神态的写照。迷离盖因“有思”,为何而思?只为那还在远方的夫婿。白天的思念填不平心中的缺口,也就只好在梦中与夫婿重逢。然而,这弄人的造化,却连人的这一点奢望也要夺走,派来那恼人的黄莺,惊醒思妇的好梦,真叫人上火!

春光一去不复返,给人留下惜春之情的同时,更多的还是遗憾。杨花飞尽,已是暮春时分,百花凋零。晨雨过后,杨花化作浮萍。浮萍纵然美丽,却让人不忍看它消逝,只能借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该离去的终究还是会离去,二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仔细看来,池上的浮萍哪里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的眼泪,是思妇的幽怨。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此词为咏筝之作,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来衬托其美妙的意境。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轻,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故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他离开杭州时间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有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浣溪沙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阕描写的是在山中行走所看到的景象,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阕说的是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通过词人的描写出一派清淡而闲适的景象。词中传达了作者清淡而闲适的欢快心情,只要认真品味就能够体会。

微风吹着丝丝春雨,天气透着几分寒意。淡淡的烟,稀疏的柳,把雨后的河滩装扮得分外妖娆。那流入淮河的洛涧水,也清清的浩渺无边。细嫩的午茶,泛着惹人的白沫;蓼芽莴苣,唤你来尝这春日的鲜菜。人间最耐人寻味的,不就是清新淡雅的欢愉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她美丽聪颖,深得丈夫疼爱,伉俪情深。可惜在二十七岁时即去世,苏轼怀念不已,在王弗亡故十年后依然不能忘怀,形诸梦寐,便有了这首词。苏轼在这十年中官职经常调动,四方奔走,饱经风霜,衰老多了。这一夜梦中相见,给他带来了深刻难忘的悲伤。词句没有什么粉饰,就像谈家常似地一句一句诉说出来,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

十年来我们生死相隔,音信杳茫,即使我不去思念你,本来也难以遗忘。你那孤零零的坟墓,远在故乡,没有地方能够倾述我心中的凄凉。纵使现在相遇,恐怕你也认不出我:尘土满面,鬓发如霜,早变了模样。晚上在迷离的梦中忽然回到故乡,你正坐在小窗前打扮梳妆。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无话可讲,只有行行泪水在诉说各自的悲伤。料想那月光笼罩,小松丛生的坟墓上,你因为思念我,痛断柔肠。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经历了世间冷暖的词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与思考。此词借惜春伤情,写出了词人在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阕惜春,下阕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春花凋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艺术构思新颖,让常见的景物染上了一种别样的风采,特别耐人寻味。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地,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反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写得闲雅而富有生气。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闲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此词却全然不同。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赏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愿融入大自然之美中。这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勃勃生机的初夏情调是十分和谐的。这首词给闲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绿绿的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那鸣声乍歇的新蝉,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棋子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子惊醒。

一阵细雨过罢,轻风把娇小稚嫩的荷叶翻转,鲜红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开放得红似火焰。少女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的上面,却如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贺新郎·夏景

【宋】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专咏石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石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雏燕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午后,梧桐影子逐渐转移。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绿叶。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0 阅读:7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