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财新周刊》曾发布文章《处置问题险企》,里面提到“保险可能也要打破刚性兑付”,引爆市场。
《财新周刊》近日再次盯上保险行业,发表《寿险业亏损背后》一文,提到2023年人身险业在2023年整体亏损,金额或超过千亿。
在利率下行周期下,人身险公司“艰难求生”,纷纷施展“财技”,希望改善净利润,但这也只能解“燃眉之急”。
人身险全行业亏损或达到千亿
此次,《财新周刊》把目光对准人身险行业亏损上。
报道称,74家对外披露数据的人身险公司,2023年合计利润1308亿。其中39家盈利,净利润1635亿,35家亏损,净亏损327亿。其中净利润主要来自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泰康人寿、中国太平、新华保险,占比达到了90%,有16家险企的净利润不到1亿元,不少险企亏损处于盈亏平衡点。
如果考虑14家不对外披露数据的问题险企,人身险行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亏损,亏损额度或达到千亿。
亏损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投资收益下降。
截至2023年底,人身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5.19万亿,人身险业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9%,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37%,均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国债收益率下降,保险公司需要计提更多的保险责任准备金。
保险责任准备金“黑匣子”
与银行的存款责任准备金一样,保险公司也有保险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以承担未到期的责任和处理未决赔款。
以中国人寿为例,由于仍然采用旧会计准则,2023年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为4072.11亿,2022年为4612.04亿,2023年减少了539.93亿。
假如其他科目没有任何变化,那么中国人寿利润总额就会“凭空”增加539.93亿。
中国人寿2023年年报
2023年国华人寿亏损11.55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因素影响,多计提了准备金”。2023年年报显示,国华人寿去年一共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163亿,而2022年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67亿,两者相差超过100亿。
对于去年采用了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这一问题并不突出。
中国平安2023年就采用了新的会计准则,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保费准备金)波动非常小。
中国平安2023年年报
由此可以看出,保险责任准备金就是“利润调节阀门”,保险公司可以在允许范围内,通过多提或者少提,控制利润。
逆周期溢价调节折现率
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受到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未来,随着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滑,保险公司需要计提更多的保险责任准备金,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亏损会进一步加大。
根据财新报道,一家总资产规模为1000亿的险企,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每下降0.01个百分点,就需要多提取3000万到1亿元的准备金,扩展到全行业,就需要多提175亿准备金。
预计2024年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会下降0.3个百分点,整个人身险行业在旧会计准则下就要多提6000亿的准备金。
为了扭转亏损局面,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施展“财技”,希冀通过减少这一项目的计提,应对亏损。
一是推进使用新会计准则。
以中邮人寿为例,2024年一季度大幅扭亏为盈,净利润27.54亿,在人身险公司中排到了第五位。
“2024年一季度业绩好转是近两年深推改革创新、务求价值转型的结果。此外,得益于率先实施新会计准则,前瞻性地优化资负匹配和资产结构,一季度多项指标明显向好。”中邮人寿表示。
二是提升折现率。
根据财险报道,监管部门曾就准备金计提情况进行摸底调研。由于国债收益率下滑趋势难以改变,部分险企通过“综合溢价加点”的方式提升折现率,以降低准备金计提增加对保险公司净利润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合溢价加点”就是在实际收益率的基础之上,进行调节。这种方式之前一直存在,行业平均加点水平大约是0.4-0.6个百分点之间。根据财新报道,目前已经有险企的溢价达到了0.7个百分点。
某规模百亿级的中小寿险公司向财新透露,此次综合溢价加点,其所在公司将减少计提数亿元的保险责任准备金。
但从长期来看,这类通过改变假设或者在会计方式上的调节动作,都属于“寅吃牟粮”,未来是否一定能够实现,存在不确定性,也给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打上了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