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时,“月饼”历史趣味多

德温的日常生活 2022-09-10 12:10:39

不知不觉,又到了中秋佳节,无论是独自身在异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阖家团圆共度佳节。月饼都会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餐桌上,大如圆盘的满月和香甜可口的月饼交相呼应,成了中秋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月饼在我国已经流传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派闻太师率军讨伐,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快速抵达战场,减少因埋锅造饭耽误的时间,闻太师设计出一种圆形糖饼,按士兵人数分发。后来,江浙一带生活的古人根据闻太师设计的糖饼雏形,又加以改良,使得糖饼外皮酥脆内里包裹糖心,为了纪念太师闻仲,人们把这种金黄可口的小圆饼叫做“太师饼”,这也是神州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圆形的甜点,是中式糕点的鼻祖。

张骞出使西域图

汉朝,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脚步,中外第一次迎来了大规模的交流和融合。

许多西方的水果和香料,被张骞的使团带回中原大地,芝麻、蚕豆、黄瓜、葡萄、核桃,许许多多的新食品出现在汉朝人的餐桌上,芝麻和核桃也作为馅料被用来制作“胡饼”,香酥软糯的口感穿越时空,一直流传千年,直到现在。

唐朝,“胡饼”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月饼”!

唐代之前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粮食供应温饱尚且略有不足,糕点一直作为稀罕物在宫廷之中流传,民间极为罕见。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连年丰收粮食充盈,专门从事糕点制作的饼师应运而生,各大城市也出现了专门制作点心的店铺,胡饼也进入了百姓人家。

在唐朝,中秋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敬老的习俗始于汉代却兴盛于唐代,我们现在流传的大部分关于月亮的传说都是源自唐代,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赏月吃胡饼时,杨贵妃仰望如圆盘一般的明月看着手中圆圆的“胡饼”,随口而出“月饼”,从此,“胡饼”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月饼”之名渐渐流传于整个华夏的土地。

宋朝,月饼和中秋有了不解之缘,成了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佐餐甜点。

北宋时,人们会在中秋节爬山登楼一同赏月,并在高台举行拜月仪式,月饼由于长相酷似圆月又有“月饼”之名,被作为祭月的贡品。那时的月饼“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是北宋人中秋过节的必备之物。

那时的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中秋拜月时的月饼,绘蟾蜍之形,平常的月饼绘菱花图案,月饼与中秋终于结合到了一起。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与月饼画上了等号。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糕点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月饼也渐渐变成了中秋的象征,人们只在中秋时节制作月饼,赏月品饼,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月饼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十几年。

1960年起,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席卷了神州大地。粮食供应极为紧张,月饼也成了稀罕物,在万物都凭票供应的年代,月饼的售价高达10元。在人均月收入也就20多元钱的1960年,10块钱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从1966年开始,月饼渐渐地消失在了中国人的视线,直到1978年,上海冠生园开始重新生产月饼,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才重新吃到了月饼。现在的月饼,越来越精美,口味也越来越多。

小小的月饼,见证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也贯穿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向往。它就是人们握在手心的月亮。

四川“电荒”到底为何?是谁在背后默默保障中国人的用电自由?

“材料之王”碳纤维,遭到美日联合垄断,中国如何打破封锁?

俄罗斯对欧洲断气,中国空气源热泵成了欧洲供暖新贵​

关注我,一起来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吧!

本文章属于作者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分享!

图片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23

德温的日常生活

简介:努力让思维变得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