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排放口首次检出氚,浓度是刚排放时的4倍,这意味着什么?

人马座说 2023-09-22 01:28:08

日本的核污染水已经排放了一个多星期了,日方一直在说核污水排海无害,真的是那样吗?事实已经狠狠打脸,东京电力公司9月1日承认:在8月31日对排放口附近的海水取样后,首次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氚的存在,放射性活度达到了10贝克勒尔每升,10贝克勒尔的意思就是每秒钟发生了10次放射性衰变。

而在8月24日刚刚开始排放核污水时,同一个排放口的海水氚浓度还是2.6贝克勒尔每升,低于常规检测的浓度下限,所以当时并未检出。仅过了一周,氚不仅能测出来了,而且浓度还上升到了原来的4倍,这意味着什么呢?恐怕并不像日方说得那么简单。

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比常见的水中的氢原子多2个中子,因此也被称为超重氢。氚的化学性质和氢一模一样,也能与氧气化合变成水,但氚会发生β衰变,释放出电子,是一种半衰期12.43年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方面一直在淡化氚的危害,说它没什么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

大家得先明白一个概念: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越短,放射性就越强!铀238的半衰期高达45亿年左右,非常长,说明它的衰变很慢很慢,放射性很弱,用手摸都没问题。但钴60的半衰期只有5.27年,衰变就很快很迅猛了,放射性非常强。氚的半衰期12.43年,也是比较短的,放射性并不弱。

但氚发生的是β衰变,放出来的辐射粒子是电子,穿透力非常弱,连皮肤都穿不过去,在空气中的穿透行程也很短。利用氚会放出电子的特性,人们用它和荧光物质来制作能发光的氚管,甚至是高端的夜光手表。但电子穿透力弱并不意味着无害,如果氚被吸入了人体,它放出的电子束能量将全部轰击在人体细胞上,造成损伤和变异,这种现象被称为“内照射”。

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氚气,将会在几小时内因急性照射而死亡,但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氚对人体的风险主要还是低剂量下的长期危害。由于氚的化学性质与氢相同,它混在水中之后几乎无法清除,极易随着水和食物的摄入而进入人体。

而且氚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被完全代谢掉。因为人体组织的成分主要就是碳、氢、氧,氚会替代人体细胞分子中的一部分氢原子,成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甚至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带来长期持续的辐射伤害。

正是由于氚有这种风险,世卫组织对饮用水中的氚浓度进行了限制,放射性活度不得超过10000贝克勒尔每升。乍一看好像福岛海水中的氚浓度远低于这个值,但世卫组织同时也指出:氚这种东西通常不会在饮用水中出现。可见WTO之前也没料到会有大规模的核污水排放这种事。

由于氚的化学特性,它是很难被处理掉的,所以福岛百万吨核污水中含有巨量的氚。如果日本愿意再把这些核污水储存个二三十年,其实氚浓度是会随着衰变而大幅下降的,但他们却已经等不及了。日本声称处理后的氚浓度是1500贝克勒尔/升,排海前再稀释40倍,现在测出来排放口附近是10贝克勒尔/升,这些数据看似安全,实际上却隐藏着好几个雷。

首先就是日方的检测数据是不是准确的,这个很值得怀疑。日本国内的造假事件屡见不鲜,而且直到现在也不允许第三国对核污水进行检测,这是不是心虚呢?所以,不管是核污水中的1500贝克勒尔/升,还是排放口附近的10贝克勒尔/升,都难以保证其准确性,如果实际数值远远超出的话,那可就不好说了。

而且就算这些数值都是准确的,但仍然不能掩盖的是:核污水中氚的总量是非常巨大的,再怎么稀释也是这么多。如果巨量的氚被大规模释放到环境中,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人类对这种情况准备不足,很可能有一些还没掌握的机理。比如海水中的氚浓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升高,是否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乃至最终影响人类,也是个未知数。

然而福岛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远不是只有一个氚,还有碳14、铯137、锶90等,主要的有60多种,全算上恐怕有好几百种。这里面光一个碳14就够头疼的,前面说过氚会替代人体中的氢原子,而碳14则会替代碳原子,碳14的半衰期5730年,活度也不算小,代谢还会更慢,也会对人体造成潜移默化的损伤。

至于其它的数十种放射性核素,日本干脆没公布排放之后的浓度数据。这些物质有一个大风险,就是有可能会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越是食物链上层就富集的越厉害。今年5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一条鱼,放射性活度达到了每公斤1.8万贝克勒尔,是日本自己的安全限值的180倍。

这充分说明,福岛附近的海产品是不能吃的,国家全面禁止日本水产进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鱼会游来游去,日本以外其它地方的海产还能不能吃,正成为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长期而实时的监测工作,如果监测没有发现问题,我国的海鲜就可以放心吃。不能因为日本做坏事,就把中国渔民的饭碗给砸了不是?

0 阅读:0

人马座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