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著名学者,1975年在颐和园上吊自尽,遗言:我不要骨灰

雅可谈过去 2024-09-06 13:14:3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无数的知识分子被卷入其中,遭受巨大的冲击,他们不断地接受批斗,被关入牛棚,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多人都愤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便是其中之一,他叫王重民。

王重民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呢?

1903年,王重民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良淀村的一个农户家庭,父亲王步霄是清末的秀才,在村里私塾当教书先生,王重民是王步霄第一个儿子,因此备受宠爱,在父亲的影响下,王重民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由于王重民天资聪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1919年,王重民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直隶第六中学,就读期间,王重民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结交了很多进步青年,有一个叫杨景山,在杨景山的引导下,王重民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后来,王重民准备在直隶六中筹建团支部,被直系军阀曹锟下令通缉,王重民只得离开学校,潜逃到北平,化名为王鉴。

来到北平后,王重民考入北平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拜钱玄同等人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王重民的学识日益精进,与孙楷弟、傅振伦一起被誉为“河北三雄”。

其实,父亲对王重民的期望是做官或者经商,以光耀门楣,王重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再加上,接受新思想的王重民反对包办式的封建婚姻,父亲一气之下,断了王重民的经济来源。

此时,教授王重民目录学的袁同礼伸出援助之手,给王重民在北平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从此,王重民踏上了图书馆学与目录学的研究历程。

1929年,大学毕业的王重民进入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当时,王重民经常奔波于北平与保定之间,十分辛苦,后来,王重民干脆辞掉了河北大学的工作,专心在北平图书馆工作,王重民经常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目录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异禀的天赋。

1934年,王重民先后前往法、英、德、意、美等国著名图书馆,搜求散落于各国的珍贵文献,并于1937年与刘修业女士在法国巴黎成婚,直到1947年,王重民才回到国内,仍然在北平图书馆工作,并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王重民被任命为北京图书馆副馆长,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为了专心教学,王重民辞去了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的职务。

1956年,王重民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

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王重民向北京图书馆的军代表,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人提意见,被打成“右”派,被免去系主任的职务,却让王重民从繁重的系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精力集中于学术研究和 写作。

“文革”开始后,像王重民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首当其冲,被关进牛棚,当时要写思想汇报,有一次,王重民竟然将汇报写在一张粗糙的纸上面,被认为是对改造的不重视,因此遭到看管人员的拳打脚踢。

对此,季羡林在《牛棚杂忆》记述了王重民的遭遇:

“我不知道,这位教授是出于一时糊涂,手边没有别的纸,只有使用手纸呢?还是他吃了豹子心老虎胆,有意嘲弄这一帮趾高气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牢头禁子?如果是后者的话,他简直是视这一般手操生杀大权的丑类如草芥。可以载入在旧社会流行的笔记中去了。我替他捏一把汗,又暗暗地佩服。他是牛棚中的英雄,为我们这一批阶下囚出了一口气。”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进入高潮,王重民的古籍目录学突然获得青睐,当时,江青获得了一部李贽的《史纲评要》,准备出版,经过一些专家鉴定是伪书,最后找到王重民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同样是伪书,他们找到王重民,希望王重民明白这是“政治任务”。

没想到,王重民却不识时务地找出更多证据证明就是伪书,他们对王重民吼道:

“你说这部书是伪书,对你有什么好处?”

1975年4月15日,北大召开批斗大会,校领导以不点名的方式批判王重民以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党员干部,让王重民写检查。

这一夜,王重民彻夜难眠,第二天清晨,王重民告诉家人说出去散步,再也没有回来,家人寻找了一整天,于晚上在颐和园的长廊上发现了王重民的尸体,身旁还有一封遗书,写道:

“我死了,给全家影响不好,我不要骨灰了。”

6 阅读:1201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