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就报道过的新闻,现在才有舆论。
大家好,我是孙少睡,这是我的第62篇原创。
“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谢谢新京报吧,不然我们还不知道日常吃的食用油运过来的时候,和运煤油的罐子是同一个,还没洗过。
这些年,指不定被我们吃进去多少化工煤油呢。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5月份新京报的记者开始追踪调查,说国内很多罐车车队运输的东西五花八门,但都不会清洗罐内。
乍听好像没什么,但惊人的是,这些罐车还有可能运送食用油。意思是说,我们日常吃的油可能和化工油在同一个罐子里运来运去。
直到周末,这件事才被放到大范围讨论。距新京报展开调查已经过去接近两个月。
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
那他们重视了吗?并没有,还搞官僚那套话术。
中储粮说,他们“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并决定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
意思就是“哦,知道了,那个谁,你去回应一下。”
回应了,然后呢?虽然是冠有中字头的企业,但结果大概率是不了了之。真不愧是中字头的企业。
不过这个回应也确实很严谨,似乎从来都不知道有这件事,而是听了社会传言才知道,原来手底下的临时工这么大胆。
中储粮油脂的销售经理说,罐体上有“食用油专用”我们就放,不过它是不是真的,我们也分辨不出来。
真是笑话,分辨不出来?我用鼻子都能闻出来。实际情况是司机告诉记者的:把泄油口那里擦干净就行了。
如果是熟人,“那就更好办啦”,罐车司机这样说。
为什么这样明目张胆
食用油不只是用在我们的一日三餐里,还会用到所有需要食用油的加工食品里。
2017年,德芙被警示说,在巧克力中检测出了矿物油成分。同年,老干妈、海天、友加油辣椒产品都检测出矿物油超标。
长时间食用这些产品,可能会使我们致癌,还有可会在肝脏、脾脏、淋巴中产生微肉芽肿结构。
但是大家想去追责的时候却发现无能为力。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检测的机构是欧盟德国的机构,不是国内的。而国内对于食品中矿物油的含量并没有国家标准。
还说有些矿物油(精炼矿物油)没有致癌证据,还被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比如宜家就出售矿物油SKYDD(木制品保养油)
2017年到现在,时隔7年多,不好意思,依旧没有标准,甚至已经发展到了油罐车都不在乎的地步了。
那能不能罚油罐车、罚物流公司、罚企业呢?
很不幸,也不能。
2014年,我国开始实行《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并要求专车专用,且装入前需检查是否清洁干燥。
但这个运输规范只是指导性规范,不是XX法律,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和惩罚措施,在我们的语境下形同虚设。
好了,食品端没有相关标准;运输端也没有强制要求。看来相关部门对这件事是真不觉得严重。
也难怪司机讲,这种食用油运输,其实是半脱管的状态。
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
这件事并不是现在才有,但以前的情况要稍好。早些年,天津到西安单程是每吨400元,按照标准油罐车来算,司机单程可以赚到12400元。
但是这些年罐车增多了,单程降到了200。所以很多罐车返程时不得不想办法拉点别的,避免空车。
但是当地的选择太少,不一定还能拉到食用油,于是就开始转头拉糖浆、拉煤制油。
运费降低了,为了节省成本,洗罐钱也就省了。毕竟每次洗罐都要好几百,车队也不一定给钱,老板也没要求。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苛责司机。经济活动不可能靠人性的善来维持,我们也不可能考验人性。问题还是出在厂家。
厂家疏于管理,几乎不查验。车队无所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接收方也心照不宣,得过且过。
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只是,关系人生命健康的食用油尚且如此,其他领域是否会更加触目惊心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