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焕燃益心|传统龙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广州社区治理创新

公益没有圈 2022-01-25 17:31:30

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简称“广州社促会”)策划实施《党建引领 焕燃益心——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强基计划》项目,致力为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赋能,梳理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先锋和品牌项目,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创新模式。

项目实施期间,广州社促会在全市范围内走访、了解并梳理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党建+”社区社会服务的典型样本,旨在为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提供借鉴参考,推进广州社会组织党建整体提升、全面进步,切实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携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广州市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组织策划的《传统龙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广州社区治理创新》入选本次广州本土特色的“党建+”社区社会服务典型样本案例。

一、项目概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建立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基于时代背景对传统龙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新的思考,提出了将地方性传统文化“车陂龙舟文化”转化成为地域性品牌活动“车陂同舟”和“一水同舟”,并提出了“龙舟文化+”的多元保育模式。既突破了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瓶颈,又丰富了传统龙舟文化的内涵,将其打造成龙舟文化生产力。

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二、项目具体实行措施

(1)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从“自下而上”的车陂同舟到“上下联动”的一水同舟

1)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车陂具有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传统,还具有底蕴深厚的宗祠文化脉络。多年来,龙舟文化的弘扬,更多地依靠车陂各大宗祠的自发动员,开展宗祠间的龙舟竞技和庆典活动,但并未形成规模性效应和扩张性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以形成品牌效应,原由宗祠自发开展的龙舟传统活动,需要更好的资源整合和分类发展,因此广州市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提出了“车陂同舟”的概念,并成立了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作为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党建的堡垒。

“车陂同舟”,是指车陂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以区域划分和以宗祠为纽带成为整合资源、开展活动的基础。“同舟”则体现了龙舟文化的特色,寓意着同在一条舟,能创造性地将宗祠文化、团结精神、家国精神结合在一舟上。

车陂基层村委会积极响应中央精神的号召,对培育文化生产力提出自己的理解,倡导打造多元龙舟文化品牌,将零散的文化加以收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龙舟文化体系并提出“车陂同舟”的系列品牌活动,以基层社区组织的身份统筹执行,保证了文化活动的正式性和规模性,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车陂同舟”的文化活动当中,更多地链接社会上可动用的资源,并凭借其规模性和创新性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将龙舟文化提高至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文字上的东西,而是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模性的文化产品。

黄埔、天河两区龙舟主题文化交流活动 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2)上下联动的可持续发展

“车陂同舟”是车陂提出的龙舟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而“一水同舟”是“车陂同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较于“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车陂同舟”,车陂在龙舟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创造性地突破地域的限制,以水域为划分标准,提出由上级党组织、基层村委会、 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一水同舟”的创新概念。

同时,车陂龙舟文化提出“同饮珠江水,同在一条舟”的“一水同舟”概念,相较于“车陂同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龙舟文化及龙舟活动开放并面向社会广大群众,其概念和活动的形成也不再是“自下而上” 的发展路径,在“车陂同舟”活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一水同舟”更多地寻求“上下联动”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的形成也是传统龙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借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车陂龙舟

(2)打造品牌龙舟文化: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节

2017年上半年, 车陂龙舟文化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册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车陂开展传统文化创新试点,开展“一水同舟” 国际龙舟文化节年度系列活动,以“一水同舟·全情共享”为主题,构建岭南文化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向全球华人发布邀请,共赏岭南文化。

“一水同舟全情共享”国际龙舟文化节暨“美丽乡村”微电影大赛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3) 传统文化创新,推动广州社区治理1)车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社区设有以“融合社区”为主题的工会之家,为来穗人员提供430服务、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及技能培训等服务,车陂龙舟促进 会以传统的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在社区开展各类的祠堂文化、中元文化、龙舟文化等活动,让新广州人更加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共治共建。在沙美公园建设融合社区大舞台、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场所以及户外健身休闲场所等,为新广州人提供优质服务和宜居环境。

同时通过建设“雪亮工程”,营造人人都是治安员、人人都是网格员、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比如全面推广出租屋视频门禁系统,车陂龙舟促进会组织志愿者参与该项社区治理工作,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辖区治安情况,发现问题后截图、上传微信群或者车陂街社会治理智能指挥中心平台, 调度街道联勤执法队伍快速处置,实现问题解决“短平快”,极大地提升治理效能, 形成别具特色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宣传月”主题活动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2)生态环境建设创新

在大力推广龙舟文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传统龙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是车陂街道办和龙舟文化促进会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以“垃圾不落地,车陂益起游”号召居民参与到社区环境保护当中,通过一袋垃圾换取一个小礼品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大众的积极性,同时举行了官方河长与车陂涌民间河长的联合巡涌活动,通过动员社区党员、居民、商家形成常态化的巡涌活动,孵化出认同社区治理的志愿者团队,半年共有700多人次参加了巡涌志愿活动,有效监督了水体的日常维护。社区活动、社区环境微改造、文化展览宣传等形式,推动了整个车陂社区的社区建设与环境改造,改善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居住环境。

3)“非遗 + 公益”慈善模式创新“非遗+公益”模式

是车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亮点之一。通过联合公益环保组织,提升社区的环保意识,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营造出人人贡献社区、回馈社区的良好氛围。打造广州慈善新地标,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践行慈善价值理念,在全社区形成人人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共享慈善的良好风尚。

一年中10次以扒龙舟的形式,探访珠江其他水域以及广州市外其他水域,协同环境保护组织,收集水源数据,倡导公益助学。充分发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尤其是要加强对社区骨干的培育和赋权,培育以“社区骨干和居民” 为主体的文化保育和导赏队伍,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注重对“人”的培养与“组织”,培育社会资本,车陂的社区问题由车陂人参与治理和解决,特别注重对积极骨干、热心居民、社区达人的挖掘和培养。

走进非遗课堂——车陂扒龙船 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4)塑造家风家训,实现善治创新传统文化重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家庭文化建设在各地基层建设中的兴起。传统文化是以宗族为核心构成的,它通过礼俗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家训就是这种规范的具体化。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弘扬传统家规家训的活动, 形成各个家族独特的家风家训,实现居民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传统的家训主要侧重于家族内部的规范调节,而车陂村通过守望相助的理念以及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将家庭扩展至宗族再到社区,最后上升至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实现最终的善治。

“廉洁家风 勤勉车陂”2020年车陂街“家风美·村社美”社区家风行活动

三、项目成效

车陂村通过打造自己的龙舟文化品牌,将其融入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发现社区文化创客,让文化散发出崭新的活力。以文化保育为核心,将人、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区五位融合,营造出一个水清、人善、景美的多元社区,带动本地区的文旅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改变靠政府扶持和社会组织自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转换成靠自身优势吸纳资源以反哺社区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社区活动、社区环境微改造、文化展览宣传等形式,鼓励非遗草根文创,推动了整个车陂社区的社区建设与环境改造。

美丽车陂 图片来源:车陂同舟

四、项目启示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背景之下,车陂村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保育为核心,围绕着人、生态、环境、社区以及经济五大板块,联合政府、企业、公益环保组织、文化传播机构以及社会公众,营造出一种以扎根社区、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的社区共同体,倡导环境保护理念,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社区整体文化—环境双保育模式。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基层社会治理相对接的模式,让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改善基层治理方式,真正实现由“管”到 “治” 的转变。

0 阅读:3

公益没有圈

简介: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