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CRP水平对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9-06 08:22:46

编者按:炎症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机制的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常规会评估患者胆固醇和血栓形成的残余风险。PCI后患者残余炎症风险(RIR)的重要性仍不确定。近日,JACC收录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中国患者PCI后的RIR问题。

背景

随着Canakinumab抗炎血栓形成结果研究(CANTOS)的成功和秋水仙碱的大规模结果试验,RIR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西方人群中,高RIR定义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mg/L。尽管hsCRP已被证明具有预测冠心病的价值,但hsCRP浓度具有种族差异,在东亚人群中水平尤其低。在回顾性研究中,日本和韩国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中位数为0.9mg/L。东亚人群中高RIR的定义需要更多的临床探索。

方法

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18~80岁、已完成计划PCI的患者。排除影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者。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MACCEs),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和因缺血导致的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本研究收集PCI后12个月内随访期间发生的临床终点事件。排除在1个月随访期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患者。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和IQR表示,分类变量以n(%)表示。为检验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按hsCRP分层的患者MACCEs风险。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使用SPSS 26.0进行。

结果

自2021年5月6日至2022年11月18日,共纳入1408例患者,其中1202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总队列平均年龄为59.5±9.9岁;1202例患者中,301例(25.0%)为女性,778例(64.7%)患有高血压,394例(32.8%)患有糖尿病,822例(68.4%)有冠心病病史,108例(9.0%)有卒中病史,122例(10.1%)患有心力衰竭,74例(6.2%)患有慢性肾病。72例(6.0%)患者观察到主要终点事件,即MACCEs。基线时hsCRP的中位水平为1.2mg/L,1个月时hsCRP的中位水平为1.0mg/L,均远低于之前报道的残余炎性风险(RIR)值(2mg/L)。基线时,发生MACCEs的患者与未发生MACCEs的患者之间的hsCRP水平(1.4 [0.8~5.6] vs 1.2 [0.5~3.4];P=0.053)无显著差异。然而,在1个月随访时,发生MACCEs的患者的hsCRP水平(1.3 [0.8~4.3] vs 1.0 [0.5~2.4];P=0.014)显著高于未发生MACCEs的患者。根据hsCRP≥1mg/L或hsCRP≥2mg/L对患者进行分组后,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和log-rank检验探究随访1个月时hsCRP对MACCEs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1个月随访时的hsCRP水平,hsCRP≥1mg/L患者的生存概率低于hsCRP<1mg/L患者(HR:1.93;95%CI:1.21~3.07;P=0.005;图1A)。然而,与1个月hsCRP<2mg/L患者相比,1个月hsCRP≥2mg/L患者的生存概率无显著差异(HR:1.61;95% CI:0.97~2.66;P= 0.064;图1B)。

图1. 1个月时hsCRP分层的MACCEs的Kaplan-Meier曲线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中国患者PCI后的RIR细节,并提出以下观点:1)PCI后1个月的hsCRP水平具有预后意义;2)对于中国PCI后患者,hsCRP水平≥1mg/L比传统RIR标准(hsCRP≥2mg/L)更适合预测MACCEs。另外,今年4月JACC发表的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同样揭示了PCI后的残余炎症风险和临床结局。该荟萃分析对截至2023年8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提取并分析了5项研究的数据。纳入标准仅包括接受PCI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通过入院时和随访时(间隔>4周)的两次hsCRP测量来评估炎症负担。将1个月随访时hsCRP≥2mg/L定义为持续性高RIR。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显示,纳入14 768例患者数据,其中6548例在PCI后30天出现持续高RIR。在12个月的随访中,持续高RIR与全因死亡率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OR:2.73;95% CI:2.11~3.54,I2=61%;P<0.001)、MACE(OR:1.81;95% CI:1.46~2.26,I2=75%;P<0.001)、非致死性心肌梗死(OR:1.46;95%CI:1.14~1.87,I2=55%;P=0.03)以及非致死性卒中(OR:1.54;95%CI:1.08-2.20,I2=0%;P=0.02)。两组在大出血方面未观察到差异。研究认为,持续高RIR与PCI后的不良心血管结局有关,针对残余炎症风险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一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资料来源:Xiang Cheng, Miao Yu, Yuan-Fan Yuan, et al. Residual Inflammatory Risk in Outcomes of Chinese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CC: Asia. Jul 23, 2024. Epublished DOI: 10.1016/j.jacasi.2024.05.004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0 阅读:2

小雁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