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确让人感觉到非常不可思议,也让许多普通打工人心中充满了不平。作为一个普通职工,假如擅自离岗三天,公司就有权解除劳动合同,把你辞退。然而,如果你有个“编制”,可能离岗十年都不会被开除,这听起来十分魔幻,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次的事件是由吉林森工集团下属的泉阳泉饮品公司引发的。这家公司在当地日报上刊登了一则通知,要求四名员工在一周内返回公司上班。而这四名员工的背景很“硬”,离岗时间最短的是四年,最长的竟然达到16年。而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在离岗期间,单位依然为他们保留了岗位,甚至不间断地为他们缴纳社保。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还在国企内部显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管理弊病。
第一点:违背公平正义原则
国有企业不仅仅是经济支柱,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国企的岗位资源本应该为那些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服务。然而,长期占据编制资源、吃空饷的人,却成了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反观年轻的大学生,为了一个编制挤破了头,甚至在高学历的背景下,依然找不到稳定工作,只能去从事一些灵活就业的职业。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撕裂了社会的情感,令人倍感不公。
试想一下,一个离岗16年的人,还有什么能力胜任当初的工作?而公司居然在日报上登文求他们回去上班,这让多少辛苦奋斗的年轻人感到心寒。这样的现象显然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占着茅坑不拉屎。国有企业本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平台,但在一些人看来,它却成了某种“特权”的象征。
第二点:吃空饷现象的泛滥
这件事背后其实是长期以来国企内部“吃空饷”现象的缩影。吉林森工这几位“爷”离岗的时间都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四年、六年,甚至16年。那么,为什么突然高调要求他们回岗呢?实际上,这和近期吉林省开展的“吃空饷”专项整治行动有关。吃空饷不是新鲜事,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类似的情况。到今天,吃空饷的方式更加隐蔽和复杂。
例如,某些人以合法程序休产假、病假,甚至利用各种“学习”“培训”机会长时间不工作,却依然拿工资、享受福利。某些人靠关系进入编制后,工作根本不用干,工资照样拿。这样的现象不仅侵占了国有资产,还让真正需要工作机会的人被排挤在外。
第三点:管理失职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
吉林森工是个老牌国企,泉阳泉饮品公司甚至是A股上市公司。按理说,国企应该有合理、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不仅对国家负责,还要对企业的投资者负责。然而,像这种员工长期离岗无人处理,还要在日报上登文求回岗的现象,恰恰暴露了管理层的严重失职。这种行为不仅是管理上的无能,甚至构成了玩忽职守。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如果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或国家利益的损失,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从法律角度来看,吉林森工的相关领导已经涉嫌玩忽职守罪,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第四点:特权作祟背后的社会问题
这次事件让人不禁思考,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特权阶层的存在。公开数据显示,泉阳泉公司有500名参保人员,其中16人长期离岗却依然保留编制,并且正常缴纳社保。换句话说,500个普通人“养活”了16个特权阶层的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国有企业的领导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国家的钱养着这种长期不工作、吃空饷的“权贵”。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权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的公平。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不仅让普通劳动者感到不公,也对国家的资源和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