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聪女孩江梦南,高考升名校,26岁考上清华博士,她是怎样做到的?

往昔笔谈 2022-06-09 19:52:12

2022年3月3日,在央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失聪女孩江梦南引发了关注。

半岁失聪,靠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没上过一天特殊学校,却一路披荆斩棘,直至成为清华大学博士。她是怎样做到的?

二十几年的无声世界,她是如何度过的?她又凭借什么传奇经历,能和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飞人”苏炳添一同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01 无声中突围:我的荣誉有三分之二属于我的父母

1992年,一名女婴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莽山瑶族乡一个普通家庭里。女婴的父亲赵长军和母亲江文革都在乡中学当教师,他们对女儿的到来欣喜不已,给她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江梦南”,意为“岁月静好,梦里江南”,希望女儿能够在爱和温暖中长大,一生喜乐无忧。

小梦南就这样在父母的关爱下一天天的成长。每天她都不哭不闹,像个天使一样乖巧可爱。

半岁的时候,小梦南生了一场大病,持续高烧,后来转为肺炎,经过治疗才控制住。这场大病过后,夫妻俩发现,小梦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她对别人的动作反应灵敏,可以跟大人互动,但对声音却似乎不大敏感,玩的时候笑也没有声音。

赵长军夫妇焦急不已,想尽了办法,甚至尝试了一些偏方,小梦南的症状却毫无起色。夫妻俩开始带着孩子辗转求医,跑遍了县、市、省各级医院,在长沙湘雅医院确诊了病情。

右耳失聪,左耳损失105分贝,属于重度神经性耳聋。当年那场肺炎,江梦南误服了药物,对听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

女儿聋了!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宛如晴天霹雳,久久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他们一再要求医生复诊,结果却都一样。“让孩子去学手语吧,以后做好送进特殊学校的打算。”医生说。

赵长军夫妇不愿接受事实,每到周末和放假的时候,就遍访名医,期待奇迹能够降临。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那段时间,赵长军常常做噩梦,半夜大汗淋漓地醒来,然后和妻子相拥而泣。

有一天,两人又外出寻医,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这时却听到在玩耍的女儿发出模糊的“啊啊”声,惊喜从天而降。

不能放弃希望!他们这样想着。

赵长军夫妇不止一次思考过女儿的未来,他们认为,学习手语、进入特殊学校,虽然遇到的困难比较少,但等于把女儿的一生困在一个小圈子里。为了让女儿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决定不让女儿学手语,而是学会唇语和发声,不读特殊学校,而是正常上学。

从那时起,江梦南开始了训练。父母把她抱到镜子前,让她看父母说话的口型,然后模仿。不仅如此,父母还学习、改进了海伦·凯勒的训练方法,让江梦南把手放在他们的喉咙,通过抚摸感受发声时声带的震动。

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常人学会一个字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江梦南要连续训练一万遍。

语言功能恢复后,与人交流还是一个大问题。母亲找来许多家庭教育和耳聋康复方面的书来研读,制定了一系列训练方法。

他们在家里教女儿读书学习,每天让女儿看带字幕的电视节目,训练她通过观察他人的口唇变化,来辨别人说话的内容。

在记者采访江梦南的时候,她动情地说:“每次有人看到我能通过读唇跟别人交流,都会说,江梦南,你好厉害!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厉害,厉害的其实是我的父母。我的这份荣誉,有三分之二属于我的父母,要不是他们的不放弃,就没有今天的我。”

02 困难中前行:我从不认为我是弱者

江梦南房间的墙上,还挂着她从小到大的奖状。从小学时的“好儿童”“优秀少先队员”,到中学时的“作文比赛一等奖”“三好学生”,再到大学时的“大学生标兵”“白求恩医学奖学金”等等。

回首江梦南的求学路,相当于一次次的“升级打怪”,突破各种“困难副本”的过程。

由于江梦南的听力障碍,一开始没有公立小学愿意招收她,因此,她比同龄人多上了一年的学前班。

也就是那个时候,江梦南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跟同学的不同之处。说起那时候的糟糕感受,她还印象深刻:“我记得学前班和小学之间有一段台阶。台阶的上面是小学,台阶的下面是学前班。我看到我的同学们,一个个都能够爬上台阶去上小学,而我却还要顺着台阶往下走。当时,我就哭了。”

正因如此,比别人晚一年上小学的江梦南变得十分好强,她开始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学习更加刻苦。

上课的时候,她坐在前排,努力通过读老师的口型来听课。老师讲到激动处语速加快,江梦南常常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只能通过课后提问和课前预习来解决这个难题。

每一天,江梦南都比别人多付出了十倍以上的努力。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江梦南为了弥补晚一年入学的遗憾,埋头自学了五年级的所有课程,并通过了测试,在开学之后直接跳到六年级,终于能跟同龄人一起上课。

“我记得很清楚,开学之后我去教室上课,同学们都很奇怪,说你是不是走错了,这是六年级的教室。我非常骄傲地跟他们说,没有走错,我就是来上六年级的!”江梦南一脸自豪地笑了。

2004年,江梦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郴州六中,开始了中学生涯。

去郴州求学,这也意味着,她要离开家去学校寄宿了。一开始,赵长军夫妇十分担心,让失聪的女儿离开父母独自求学,是不是太艰难了?要不要去陪读?面对忧虑的父母,江梦南反过来安慰他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她毅然决定到学校寄宿,独自求学。

这一离开,就是18年。“比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了。”江母感慨地说。

刚开始住宿的时候,江梦南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家里,习惯了父母口型的她,能够迅速读明白父母的话,而到了学校,每个人的口型都略有不同,她一时很难完全明白。

在读不懂别人说话的时候,江梦南总是感到特别沮丧,这时她多想回到温暖的家,回到父母身边啊!但她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幸而,江梦南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没过多久,她就逐渐适应了同学们的不同口型,也适应了寄宿生活。

江梦南常常说:“我不会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

2010年,江梦南如期参加了高考,考出了超出一本线2分的高分。但她却认为,573分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坚持要复读一年。

一年后,她终于以615分的好成绩被吉林大学录取。

人生新的篇章,在她眼前缓缓展开。

03 阳光中生长: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从小到大,从求医到求学,江梦南吃过太多的苦,也受过太多人的帮助。她很早就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开始,江梦南的目标是学临床医学,但由于听力缺陷,只能放弃这个愿望,转而学习药学。在吉林大学,她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并发表了不少高水准的论文。

江梦南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知识,经常花很多时间泡在图书馆做研究,延续江梦南式的拼搏精神,也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优异成绩。

除了学习,江梦南热爱健身、看电影、看英文原著,更是同学的“穿搭小顾问”,她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与其他人并无二异。

江梦南长期戴着助听器,不是为了听到声音,而是为了感受助听器的震动频率,用以判断别人说话声音的大小,从而调整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有时候,耳背的人因为听不清别人的声音,就会以为自己的声音也很小,所以讲话的声音就会变得很大。”江梦南说。

做实验时,本来做研究压力就大,当同学都戴上口罩的时候,江梦南便无法“听”到别人说话,只能靠猜,或者在纸上和同学们交流。

就这样,江梦南不断克服一个个困难,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继续在生命健康领域深耕。

读博期间,江梦南将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的交叉,用机器学习建模的方法来搭建模型,然后对肿瘤的检查进行检测和预测,未来会对疫苗的研发发挥重要作用。

江梦南的努力和实力也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她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蓝勋在接受采访时说,江梦南做的模型效果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在入学清华大学之前,江梦南终于完成了手术,装上了人工耳蜗。

树上的鸟叫、路边的虫鸣、下雨的淅沥声、翻书的沙沙声,以前想象已久的声音纷纷涌入耳朵,让江梦南的世界终于不再“无声”。

然而,刚装上人工耳蜗的她,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因为从来没有感受过声音,突然的汽车鸣笛声、嘈杂的鼎沸人声,这些正常人习以为常的声音,却经常把江梦南吓得灵魂出窍。

除此之外,为了把耳朵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文字相匹配,江梦南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重新进行听力练习。

江梦南回忆到:“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爸爸妈妈教我读唇语的日子。他们经常给我读书,帮我纠错。”

谈起对未来的规划,江梦南坦言,她希望争取机会留在学校继续进行科研。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这是一次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江梦南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她始终认为,人这一生,每个人都要学会接纳不完整的自己,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奋勇向前,而不是怨天尤人,停滞不前。

04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迈过一个坎又一个坎的过程。我们无法选择生活即将给予我们的困难,但可以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

即使前路再艰辛,只要我们拥有平和乐观的心态,永不言弃的精神,便能够把磨难变成生命的养分,活出精彩的人生。

愿所有“江梦南们”能一路高歌,也希望每一个生活在幸福当下的我们能珍惜眼前!

作者:方圆

审稿:山高水长

编辑:花开时节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如果您也有故事想讲述,可以私信小编留言。

版权归《往昔笔谈》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0 阅读:241

往昔笔谈

简介:写人间故事,品悲欢离合,悟生活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