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被抛弃,离婚后却成为了女银行家,张幼仪的人生是一个传奇

历史镜像馆 2022-12-07 18:21:50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这首名叫《偶然》的诗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在1926年写给心中的白月光林徽因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诗人的浪漫情怀在遇到林徽因之后都融进了诗里面。甚至后来还有黄磊和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来重现他这些浪漫且美好的情愫。

但是,徐志摩在林徽因那里有多深情,在原配张幼仪这里就有多决绝。这两个女人见到的,仿佛不是同一个徐志摩。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首富之家。他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不仅办了徐裕丰酱园,还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来又开了人和绸布号。

而徐志摩家中也是辈有才人出,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甚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徐志摩又是家中的长孙独子,可以说,他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被寄予了重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浸润下,他也成长为一个满腹诗书,风度翩翩的才子。

年少就以才华横溢远近闻名,自然也不乏爱慕的女子。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嘉璈看到了徐志摩,也了解了他的家世,便想为徐志摩和自己的妹妹张幼仪做媒。当然,张家也不是高攀,徐家是江南富商,但张家也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

所以徐申如一口答应下这门亲事,不顾徐志摩的反对。徐志摩只看了一眼张幼仪的照片,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这场包办婚姻将15岁的张幼仪送到了徐志摩的身边。徐志摩对此的态度一直都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对于徐志摩来说,对方是一个封建礼教捆绑的女人,这样的包办婚姻她都能顺从,肯定不会是自己喜欢的女人,所以不管对方是怎样的人,他已无心了解,只有一心厌弃。

但他不知道,在嫁给他之前,张幼仪也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过先进教育,并不是封建礼教下无才便是德的女子。徐志摩在婚后也没有正眼瞧过张幼仪,唯一搭理的,就是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张幼仪所有的循规蹈矩,大家闺秀之举在他这种追求自由,讲求彰显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死板呆滞,没有生气可言。

于是1918年,在张幼仪刚生下长子徐积锴的时候,徐志摩便毅然选择了赴美留学,将妻子一人丢在了中国。在美国呆了两年之后,他又去到了英国。

在英国,他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白月光,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林徽因。他的诗作风格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转变,从以前的少年意气,转变为这个时期的浪漫清丽。因为有爱情的启蒙,他思如泉涌,开始大量作诗,留下了不少代表作。

但这个时候的张幼仪,独自一人在国内伺候公婆,养育孩子,主理家务,连她家中的哥哥都感觉到了不对。于是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给徐志摩写信,要求徐志摩将张幼仪带到身边。徐志摩无奈,只能写下一封家信予父亲乞求让发妻与自己团聚,这封信里,没有一个字是出自徐志摩自己的真心。

1920年冬,张幼仪终于得以出国与丈夫团聚。但此时的徐志摩已经疯狂爱上了林徽因,虽然林徽因自始自终都没有答应他的爱慕,还在后来嫁给了梁思成,但他依然一往情深。

林徽因

于是张幼仪的到来便成了他心中一根刺,他不想看到张幼仪,不仅因为林徽因,也不想让人知道,他一个向往自由,追求理想主义的诗人居然有这么一段包办婚姻的历史,他似乎以此为耻。

张幼仪在后来的回忆中是这么描述两人的相见的: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可想而知,张幼仪到了英国的日子也不会舒坦。但徐志摩虽爱着林徽因,还是让张幼仪怀上了二胎。

得知张幼仪怀孕,徐志摩第一反应是:“赶快打掉。”张幼仪自然不肯,一个是不舍得,一个是深知打胎的危险。她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但讲完这句话,她就后悔了,因为从她的枕边人,她的丈夫口中说出来的话,让她此生难忘,也让她重新开始审视眼前的这个人,她的这段婚姻。

只见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这话语中的无情,完全不像那个写下浪漫诗句的诗人,也不像众人眼中那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徐志摩对张幼仪,确实太狠了些。

这也许,也是张幼仪对待林徽因和陆小曼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尽管林徽因没有答应徐志摩,但自己的婚姻毕竟是因她而结束。

徐志摩坚决要离婚,张幼仪不答应。徐志摩便不管了,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个孕妇丢在了人生地不熟的沙士顿。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等到快生的时候,张幼仪才无奈地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去了德国生下第二个孩子彼得。

徐志摩不闻不问,唯一一次找到了柏林,竟然是因为要跟张幼仪办理离婚手续。张幼仪虽然愿意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也不是一个软弱的女子。既然徐志摩去意已决,她只能放他自由。题外话是,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后来的张幼仪写了一首诗形容她和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关系: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将自己比作秋天里无用的扇子,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形容的十分贴切。这里便可见张幼仪并不是没有学识,只是徐志摩不愿意去了解她。但痛定思痛后,张幼仪明白了,靠谁都没有用,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支点。

虽然自己是一个离婚带着孩子的女人,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振作起来,苦学德文,很快就操得一口流利的德文,然后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她后来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失去了丈夫的她,在1925年,因为腹膜炎,她失去了年仅三岁的小彼得,这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没多久,她就回国了。回国之后她并没有如世人所想的那样,与让她伤心的徐家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张幼仪因为德语流利,做了东吴大学的德语教师。她的四哥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他推荐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张幼仪不懂金融,但是学习心态和学习能力都很好,再加上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她很快就能胜任这份工作,并且干得很好。就这样,她从一个世人眼中的“弃妇”,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后来,她又在八弟张禹九开的云裳服装公司出任总经理,在这里,她的运营能力得到了发挥。她还帮助二哥张君劢成立的国家社会党管理财务。这个时候的她,在金融界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徐志摩看到了张幼仪的蜕变,感叹那个昔日在自己身边唯唯诺诺的旧式女子,竟成为了如此独立的新女性。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提到“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1931年11月19日早上八点,当很多人还在梦乡的时候,一则悲恸的消息传来。诗人徐志摩搭乘的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受大雾影响坠入山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一次的飞行,他是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徐志摩此时的伴侣陆小曼陷入悲痛之中,无法给徐志摩料理后事,张幼仪冷静果断承担起这一切。之后,她还做了个别人都不能理解的举动,她认了徐志摩的双亲为义父母,答应给他们养老,并且为他们送终。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之后,张幼仪还连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都照顾了,她每个月都寄钱帮补陆小曼。

徐志摩死后,为了让世人知道他的才华,他的诗作,她策划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这些,她都大可不用做。因为当初,徐志摩对于怀孕中无助的她,是如此的决绝无情,她没有义务再为他付出这些。但是,这些在张幼仪眼中,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有人问她,你爱徐志摩吗?

她回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后来,张幼仪遇到了她人生的第二个男人——苏医生。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对于他的求婚,张幼仪写信到美国征求大儿子意见,儿子回:“母如得人,儿请父事。”也就是说,如果母亲有了爱你的人,要结婚,我将把他当父亲一样看待。

张幼仪和儿子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用了后半生的28年,证明了这一次,她所遇良人。

作为婆婆,张幼仪对待儿媳的态度也是令人称赞。张幼仪的高材生儿子后来娶了没有什么学历的张粹文,张幼仪没有丝毫看不起儿媳,只是一直鞭策张粹文读书,给她请老师。或许是她害怕自己与徐志摩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会再次重演。

在儿子要出国的时候,她也揽下带孙子的工作,让儿子一定要带着张粹文在身边,不然就不要出国。后来在国外,儿子读土木工程,儿媳学服装设计。儿媳设计的旗袍甚至进了博物馆。

张粹文

张粹文说:“婆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贵人。”

张幼仪的一生,也算是传奇的。她从一个丈夫厌恶的“弃妇”,一步步走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位,成为了第一女银行家,企业家等等。除了家中的一些帮助,更多的可能是她自己遭受巨变之后表现出来的强大内心。

她端庄大方,但不失坚韧执拗。她沉稳勇敢,被抛弃后不卑不亢,用自己的韧劲厚积薄发,四两拨千斤,活出自己的精彩,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她就像龟兔赛跑里的龟,虽然走得慢,但是却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到了最后。

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只将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等待别人来对你的生命负责。命运,从来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天助自助者。

参考资料: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中国:中信出版社,2017年

郦千明.徐志摩的富商父亲徐申如 [J]人民文摘,2011(6)

0 阅读:8

历史镜像馆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