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小吃街这件事,算是帮郑寒江打响了来到市政府的第一炮,让他在市委市政府暂时立住了脚跟。
有了这个开门红,郑寒江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办多了,至少会少很多阻拦。
郑寒江本来就靠着省委书记和督导组两座大靠山,又用小吃街证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自然会在市委市政府收获一批见风使舵的人。比如自称为他师兄的陈威秘书长,以及和他看法高度一致的赵驰局长。
对于廖书记他们来说,如果郑寒江误打误撞能把事情办成,那是最好了。但如果办不成,到时候他回学校去教书,也可以把所有的黑锅都丢给郑寒江背。
毕竟,何书记劝郑寒江接摊子时候说的那句“干一年试试,实在不行再回去学校教书”在齐江市委市政府早就传开了。
再者,郑寒江是何书记和王宬亲自挑选的顶替王武的齐江环保掌门人,如果他都搞不定齐江的环保问题。这不也正好说明了齐江的环保问题之所以这么严重,确实是有难度,而不是齐江的领导不作为。
所以,廖书记他们在要求不太过分的前提下,肯定是都会尽力配合支持郑寒江的。
而郑寒江之所以答应何书记和王宬组长,出于一个环保专家的责任心是一方面,想要找出王武死亡原因也是一方面。
直到看到王武的死因曝光,才懂郑寒江为了帮王武拿自己下了一盘棋。
01 王武的死因曝光
王武是自杀的肯定是没有疑问的,毕竟没有人胆子大到敢明目张胆地对一个副市长下手。
再者,如果王武身上有事,那自杀是掩盖住这些事情的最好方式。
要知道,王武当时面对的处境是,王宬组长带领着督察组整理了6大项,421条问题等着王武去回答和解决。
虽然王武不一定知道的那么具体,但他作为环保负责人,肯定是提前听到了一些风声。
所以,如果最后查不出来王武的死因,很有可能就会归结为压力太大,甚至直接判定为失足溺水。
王武背后的人,本来是想借着王武的死,让他和王武的事情随着王武的离开就这么不了了之的,但他千算万算算漏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王武的大学同学,也是好朋友的郑寒江。
在两个月以前,王武其实就已经有了悔意,所以他写下了一封求救信给郑寒江。后面又因为害怕给郑寒江添麻烦,就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而一直压在办公室里面。
在同学聚餐那晚,面对着同学们的调侃式批评,王武还是没有忍住向郑寒江透露了一些消息。比如“我要把钱留给我媳妇儿,一肚子麻烦”等等。
当时吃饭的时候,郑寒江没有想那么多,只以为王武是喝多了说胡话发发牢骚。
等到在纪委那里看到那封“救救齐江”的求救信,就意识到问题不简单了。
按照王武和郑寒江的关系,他如果是有环保治理方面的问题请教郑寒江,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和郑寒江讨论。
再者,即便不是环保方面的问题,跟工作有关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找郑寒江吐槽的。
一来郑寒江是环保专家,对环保治理方面还是比较专业的;二来郑寒江和王武不是一个工作圈子,王武找他吐槽不存在遭遇背刺的现象。
但王武却压根一个字都不敢跟郑寒江说,哪怕偷偷摸摸写了一封信,也不敢往外寄。
王武之所以这么谨慎,只有一个理由说的通:这件事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会给这个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所以,在督导组和背后势力的双重压力下,王武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只能带着这个秘密跳进了江里,试图借此逃避。
其实王武背后的人之所以逼着王武自杀,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掩盖更严重的问题。
现下督导组正在到处齐江环境方面的问题,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王武就自杀身亡了。
这件事情传出去,一般人肯定是不愿意接手环保这个烫手山芋的。
如果上的是个专业的,比如环保局长朱天才,可能也就象征性解决几个问题应付一下督导组。
因为朱天才这种在职场混了很久的老油条,太知道孰轻孰重了。环保督导组是会走的,但是那些掌握着他前途的人却会一直在齐江。
两相对比之下,他自然是会选择敷衍督导组了。
再者,他是环保局局长,齐江环保成为现在的局面,他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更倾向于掩耳盗铃,捂住那些严重的地方不让督导组看到。
如果上来的是个不专业的,那就更好忽悠了。
不专业的人,一时半会儿也根本发现不了更深层次的环保问题,而督导组的人肯定是没有时间一直在齐江等着他学习的。
时间一过,督导组一走,这些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像拆了5年还没有拆掉的小吃街一样。
王武背后的人把什么都算到了,却唯独忽略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就是王武写给郑寒江的那封求救信;第二个细节,就是会有人给督造组送污染严重的岩鱼。
第一个细节,让郑寒江以身入局,接下王武留下的烂摊子,想要找出王武背后的人。
排除王武是因为个人私事跳江的可能性,再加上王武的那封信和他喝酒时说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郑寒江可以确认的是,王武跳江自杀肯定是跟他的工作离不开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谁接任王武的职位主管环保,就肯定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人物。
再者,王武的朋友圈子其实和郑寒江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但王武工作那一部分圈子,郑寒江是很难深入接触到的。
但是想要调查清楚王武背后的人,就肯定是要深入他的圈子的。
所以,郑寒江思考再三之后,就答应了何书记和王宬组长的邀请,接下了王武的担子。
第二个细节,让王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继续追查下去。
在这条岩鱼送来之前,王宬已经针对齐江的环保问题提出了421条整改意见。
这些意见在王宬看来,其实已经很全面了,兼顾到了方方面面。
但等到收到那条鱼之后,王宬才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低估了齐江环保问题的严重性,齐江很有可能有一个很大的污染源没有找到。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王宬自然是要追查下去的,在把421条交给郑寒江之后,王宬就带人专门去继续查找污染源了。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王武的死不是结束,恰恰是个开始,是揭露更为严重的环保问题的开始。
02 郑寒江强拆酒店项目
郑寒江当初之所以答应何书记和王宬组长接手环保,查找王武的死因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想要尽一个环保人的力量帮助齐江变得更好。
甚至相比前者来说,后者更加迫切一点。
毕竟,调查王武的死因,有警察还有纪委的人,但解决齐江的环保问题,他只有一个人。
当然,郑寒江虽有一腔热血,但毕竟没有行政工作经验,而且齐江的环保形势远比想象的要严峻的多。
到时候,郑寒江不仅要面临环保治理的问题,可能还要应付一些复杂的人事关系。
所以,虽然何书记和王宬都很看好郑寒江的专业性,但是他们对郑寒江也不是百分百放心。
为此,在郑寒江正式上任之前,王宬决定自己亲自考验一下他。
王宬的考验分为三步,分别对应的是三个齐江比较有代表性的环保有问题的地方。
第一步,就是充斥着光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危楼建筑的小吃一条街。
因为这个地方涉及的都是基层的做小生意的普通市民,跟这些普通人打交道是很考验一个人能力和魄力的。
这些人往往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也不知道如何去谈判,动辄就是聚起来去堵门。
一旦处理不到位,很有可能就会造成社会群体性事件,闹到民生新闻上去的。
其实看到这里也能理解为什么王宬组长在郑寒江上任之前,带着他去看了包括小吃街在内的三个需要环保治理的地方。
因为对于王宬来说,他需要找到的是一个能真正干实事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玩政治的副市长。
他在郑寒江上任之前,先把问题摆在郑寒江面前给他看。
如果郑寒江被这三个问题给吓到了,打了退堂鼓,那王宬肯定就会放弃郑寒江,再去物色合适人选了;
如果郑寒将看了这些问题,没有退缩的想法,但是是一副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状态,那即便他接手了这个摊子,肯定也是冲着这个职位来的,干不了什么实事。
面对王宬抛出的小吃街的考验,郑寒江虽然废了一点力气,但好在最后完美解决了。
不仅拆掉了5年都没有拆掉的小吃街,还成功解决了后续安置问题,帮助这些小吃街的商户找到了新的经营地点和摊位。
小吃街强拆事件的完美解决,也大大增加了郑寒江继续解决环保问题的决心。
接下来就难度升级,来到了王宬给郑寒江设置的第二关考验了。
相比小吃街主要打交道的是一群小商贩,只要能够让他们继续赚钱就可以了,郑寒江第二关面对的对手是市里面花了很多精力和能力才招商来的七星级酒店投资商。
有个细节。
在王宬第一次给齐江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开会时,特别提到了那个七星级酒店项目。
当时负责经济和招商的刘耕野副市长很自豪地介绍了这个项目,但王宬组长听完之后只说了两个字“拆掉”。
虽然当时王宬说了这句话,但廖书记和刘耕野都没太放在心上,毕竟合同已经签了,项目也已经动工了,这个时候要是强拆的话,很有可能会涉及到巨额赔偿问题。
而且还会给齐江的招商带来连锁负面反应,影响后续的招商工作。
本来这件事情都被暂时搁置了,结果一场大暴雨让郑寒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坚决要拆掉这座7星级酒店。
郑寒江的这个决定,会让齐江市市政府带来141亿巨额的赔偿费用,平摊下来相当于市政府的所有人两年的工资总和,这也算是彻底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而且这个项目是刘耕野招来的,他算是第一责任人了,一旦强拆不但会影响刘耕野的政绩,也会对他后续招商工作的推进带来很坏的影响。
再说直白一点,这就相当于拆了刘耕野的台了。
而且因为有廖书记、何书记和王宬的支持,即便被拆了台,刘耕野还是只能笑着表示支持。
这么一对比,刘耕野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即便不能明着反对郑寒江,背地里使点小绊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郑寒江再有背景,他也是个出来乍到的,再者他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事事都去求助领导,这样反而显得他自己不会为人处世了。
而刘耕野已经是老人了,想要联合其他人偶尔给郑寒江使点坏还是很容易的。
写在最后
事实证明,郑寒江这招以身入局果然有用。
郑寒江刚上任没过多久,他和王武的老同学钱起就找上门来了。
当着钱起的面,郑寒江故意诉苦,说书记和市长早就看自己不顺眼了。
顺着郑寒江的话,钱起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说郑寒江再大的官也能做。还暗示郑寒江说“钱就是权力”。
钱起敢这么说,说明背后为他保驾护航的肯定不止王武一个人,只不过一直没有暴露出来。
而接下来郑寒江的目标,就是继续装作不得志,借此获得钱起的信任,顺利挖出钱起背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