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司令怎么会向你借钱?” 、 “那是在德国留学时的事”
建国初期风云变幻,一张在地主家中发现的借据惊动中央,甚至让开国元帅朱老总亲自过问。1950年四川省长寿县实行减租退押行动,工作人员从傅德辉家中搜出一叠借据,其中一张借据的落款人正是朱老总。
为搞清这张借据的真相,事情一路上报到中央,经过调查这一张薄薄的纸片,背后隐藏着朱老总与一位地主之间跨越时空的“债务关系”。
也正是这一纸借据,使得两位老友在多年后再次重逢,跨越时空的友情成为一段佳话。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朱老总的早年之路1886年朱老总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家里极度贫困,父母终年劳作仍然难以养活一家人。朱老总自小便承担力所能及的事,五岁时上山砍柴、放牛,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少年时期逐渐意识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争取到入学的机会。青年时期,朱老总的思想逐渐萌芽,并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
经过理论与实战多次结合,朱老总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军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川军中的知名人物。
只可惜,军队中的腐败与混乱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朱老总开始思考如何式拯救国家和人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朱老总积极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斗争,在这场革命中看到革命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影响,也意识到军队内部的问题依然深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老总的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他深刻认识到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决定走出国门寻找更为广阔的救国道路。
1922年朱老总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赴德国留学,选择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希望通过对深入学习找到治国理政的真正出路。
在德国的生活无疑是极为艰苦的,初来乍到语言障碍成为最大的困扰,为克服这一困难总是夜以继日地学习德语,几个月后才慢慢能进行最基本的交流。
白天在课堂上学习,晚上挑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结识周恩来总理等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在他们的帮助下,朱老总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坚定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时间来到1925年,朱老总因参与声援中国五卅运动的工人集会,被德国政府逮捕。
当时朱老总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员身份,被德国政府认定为危险分子,决定将他驱逐出境并吊销护照。
当时朱老总无处可去,放弃学习革命理论的机会心中又不甘心,经过再三思考再加上组织的命令,他最终前往苏联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不过这一旅途并不顺利,从德国到苏联虽然并不远,可后续的生活却需要资金来支持。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留学生而言,哪里有那么多的钱支撑自己,就在这个时候转机出现了。
与傅德辉的相遇朱老总在留学期间曾结识一位同学,对方的名字叫做傅德辉,家庭背景十分不错,出身于四川一个富裕的地主家。
在很多人眼中“地主”是剥削与压迫的代名词,但傅与其它地主家却大不相同,傅德辉也不同于其他地主子弟的骄奢,性格谦逊、为人热情,留学期间遇到同胞常常施以援手。
傅德辉在国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中也有着报国梦想,这才在毕业后没有回家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去德国留学专心攻读化学专业,同时兼翻译、授课等工作。
简单而言,他虽然出身大户人家,但却有着一身的才华,而且留学期间半工半读,凭借这些收入得以维持自己在德国的生活,并帮助许多遇到困难的留学生。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一名胸怀家国的青年,傅德辉对朱老总这种为国家和民族奋不顾身的精神十分敬佩,朱老总对傅德辉也是如此。
因此,得知朱老总急需去苏联继续学习时,傅德辉毫不犹豫地借给他100块大洋且未要求任何回报。
100块大洋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对朱老总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完全能够顺利前往苏联继续革命求索。
傅德辉对朱老总的帮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在德国相处期间所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革命情怀。
傅德辉经常协助朱老总翻译德文资料,还陪同他参加不少革命集会,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相同的期盼,由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凭借傅德辉的帮助,朱老总得以顺利启程前往苏联,1925年7月告别德国登上开往列宁格勒的轮船。对于这笔帮助,朱老总给傅德辉写下一张欠条,承诺未来必然会如数归还。
抵达苏联后,朱老总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这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参加多次实际的革命活动,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时间来到1926年,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党内决定召回一批重要干部,朱老总欣然接受召回命令,回国投身于国内的革命洪流。
彼时国内战火纷飞、信息传递不畅,再加上各自的身份与使命,朱老总与傅德辉失去联系,几十年来两人都未能重逢。
朱老总回国后迅速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再到长征的艰苦岁月,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线成为人民军队的奠基者之一。
1949年,在毛主席、朱老总等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击败日本侵略者,又通过解放战争击败蒋介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并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
友谊的再续
建国初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有很多,尤其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国家也实施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
1950年冬,四川省长寿县的一个村庄迎来推行减租退押的工作队,工作队员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入户调查,清点地主傅德辉家财产时意外发现一叠泛黄的借据。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借据上赫然写着“朱德”二字,这个名字在新中国任谁都不会陌生,因为他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开国功勋朱老总。
看着这样一张借据工作队员们当场愣住,还仔细询问傅德辉借据的来历,对方语气平淡地回答就是朱总司令。一个开国功勋居然会向一个地主借钱,所有人都不相信却又陷入震惊。
然而,傅德辉的平静、借据上的内容,似乎代表着这件事并无虚假,工作人员不敢轻举妄动将此事层层上报。
从村到乡、再到县,借据的事情甚至引起省级官员的注意,地方官员们也束手无策,谁也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再度上报中央,最后这张借据被送到中央的办公桌上,并最终传到朱老总的耳中。
收到消息后的朱老总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回忆起自己在德国求学时的经历,并对借据的真实性表示确认。
在回信中,朱老总清楚地说明当年借款的背景和原因,并请求当地政府不要为难傅德辉,还说傅德辉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对国家建设有用。
正如上述所言,傅德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封建地主阶级,他有着新时代的思想与知识分子的傲骨,“即使落难也不将朱老总的借条拿出来傍身”就可以看出一二。
不久之后傅德辉被接到北京学习,在首都的几个月中与朱老总相逢,也接触到新中国建设的方针政策,思想上发生巨大的转变。
新中国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忠诚和热情,还需要切实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利用自己多年来的所学,积极投入到化学工业的研究中,以此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出一份力。
回到四川后,傅德辉被任命为四川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几年后,傅德辉先后在西南工业部和综合勘查院西南分院等处担任重要职位,专门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业界的认可,成为新中国一名为工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