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四首暮春美词,都是千古名篇,意境唯美到极致

点墨漫诗意 2024-04-15 21:43:06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春天即将过去,一场雨下过,花瓣落了一地,到处都散发着湿漉漉的感伤与无奈。独守闺房的女子看着这般落寞光景,怎能不被勾起心中的凄楚?她幽幽地望着窗外,目送春天渐渐远去。曾经的“归来堂”到处是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的身影:品茗酌酒,赏花望月,读书论诗,创作切磋,把玩藏品,其乐融融。如今空留她与寂寞为伴。

她为春的逝去感伤,更为美好生活的一去不复返感伤;她疼惜春天,更疼惜离开丈夫的自己。屋外的雨声不仅打落了花瓣,更搅扰了她心中的平静。“几点催花雨”,春花禁不住时间的催促,不舍地离开了枝头,零落成泥。无论怎样,春天终要过去,正如那段快乐的时光,是挽留不住的;而女人的容颜也如这春花,终有凋零的一天。

在这场暮春的雨中,有一个纤细女子的款款身影,她裙摆摇曳,怏怏地倚着阑干,默不作声,无法排遣心中的忧愁。几点细雨飘落在她的衣袖上,风将她千丝万缕的愁情吹乱。“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望向远方,想要看尽那无边的青草,心中不切实际地期待着什么,然而没有结果。

这首伤春之词充满了闺怨,透露了面对离别的无力感,笔到之处,满目凄凉,将愁情宣泄得淋漓尽致。难怪后人对此作赞誉颇高,明《词菁》言其“泪尽个中”,清《云韶集》言其“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浣溪沙·春景

【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春色已深,少女懒懒地朝窗外望过去,光线透过半垂的帘落进来。这世间一切的红花绿草仿佛都与她失去了关联。她心底按捺着的那一点春意也在这清风摇曳的日间被风一并吹散了去。独自凭栏无语,只见她幽幽转过身抚弄起瑶琴。

读到“小院闲窗”,不知你的脑海中会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院子不大,很是清幽,阳光正好,绿草葱葱,花朵娇艳欲滴,繁茂的树上有小鸟在鸣唱;一个花季少女慵懒地趴在窗口看着窗外的景致,心中有些许惆怅;温暖的阳光给她的轮廓镀了一层金。

随着夜幕的降临,天空飘起了细雨,斜风细雨中的小院显得有些冷清、阴郁。李清照看着窗外原本娇美绽放的梨花在风雨中飘摇零落,心中平添了几分忧伤。

她的忧伤在十六七岁的年纪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清照看到了自己内里的软弱。白衣飘飘的少男少女牵着彼此温暖的手说着温情脉脉的话。那里有愿望,有多年之后也兑现不了的温暖和诺言。但那是一幅画,是一幅暖生之绘。你甘愿赴汤蹈火,竭尽所能去操持这一场至纯至美的仪式,即便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场忧伤的告别式。

这时候,李清照早已离开明水镇,居住于汴京城。父亲李格非此时在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从六品官。虽然官位并不煊赫,但也足以为李清照提供一个相对优裕的家境,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于是,她在闲暇时间可以思量的事情轻易便落到诗书上,落到女儿心、女儿情里。

这首《浣溪沙》虽然意境并不宽阔,但仍旧十分娴雅。如同来时云、去时雨,轻慢转身的刹那,那份婉转的心思便已跃然纸上。侯孝琼教授曾评说这首词:“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这种婉曲、蕴藉的传情方式,是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的。”沈际飞本《草堂诗余》说到这首词时用的那一句“淡语中致语”真是精准妥帖。

好事近·悼春

【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风停了,帘外落花缤纷如雨,深红与雪白满地堆积。这正是暮春时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五代词人薛昭蕴的《谒金门》:“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落花时节,种种昔日的记忆涌上心头。李清照对海棠花也是情有独钟的。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花开时如霞似雪,俏丽娇娆。她的《如梦令》中就有此花:“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正是她待字闺中时的漠漠春愁。海棠对她而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寓意,是她青春与生命的某种象征。大风过后的帘外落花,让她想起了当年绿肥红瘦的海棠,应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正所谓“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红颜是一天天老去,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酒已残,歌已尽,杯中已空空如也,眼前只有那灯影忽明忽暗,如梦似幻。即使在睡梦中,心头也会幽怨难释。醒来时,窗外一声的凄凉悲啼,更令人心中怅然若失。

这是一幅深闺春暮图,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置身于如此环境氛围中,心情之凄怆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的意境是徐徐铺开的。风的停息,使帘内帘外一片静谧。静谧之中,落英缤纷、拥红堆雪的景象令人陷入深深的惆怅。想起胭脂红色的海棠花开花落,令人倍感流光无情,黯然神伤。哪怕饮酒高歌,也有曲终、酒残、人散的时候。醉眼朦胧中,那灯光明明灭灭,幽昧无常。

人啊,已经不堪哀怨与寂寞,幽暗明灭的昏昏灯火中,却听到窗外传来一声凄绝的啼叫,直教人柔肠寸断!

所以,词中具有丰厚情感体验积淀的意象出现也呈现一个明显的转换、加深过程,意象背后的情感累积也缓缓不断推高。最后两句“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将原本淡静幽缓的意境骤然打破。不啻是词人内心积累多时的某种激情与哀怨诉诸听觉,最后借这“一声啼鴂”猛然释放,成为全词高潮,凄怆警人,余味激荡。

真是一鸣惊人!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 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而李清照自出机杼,把愁这一情绪给物质化、固体化,并推想其重量,说是舟船也载它不动,可知那身世之悲、飘零之苦有多痛。国破家亡,双鬓如霜,年华暗淡,四季流转。金华的双溪啊,依旧春光泛动;只是这小小的舟楫啊,又怎载得动这万古愁肠。

绍兴五年(1135),金兵前来进犯。这一年的五月,她依附弟弟李迒,避难金华,当时已是五十多岁。她总是在幽婉的情致里得到契机,睹物填词。正值暮春时节,是一个充满凋零、萧索、落寞感的时令。像她这样敏感的女子,总会因着外界的环境际遇,生长出凶猛如潮水的情绪。

日渐稀疏的两鬓又多了几根华发,她喜欢泛舟,曾经是个“溪亭争渡”的少女,又是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相思少妇。她曼妙的身影和秀美的容颜还留在时光中,但已经没有人能够欣赏。如今已是暮年的她只能伴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些许金石,睹物思人,聊以自慰。岁月如此无情,往昔如尘埃般被风吹散,繁华落幕后只剩一地寂寥,叫人徒生感伤。

一夜东风吹柳绿,满塘碧水映桃红,江南的春色,盈翠欲滴,美得让人心动,而潇潇庭院中寂寞的身影恍若隔世的风景,凝眸锁愁,遍倚阑干,俯首轻叹,愁肠寸断,春暖闺深,国破家何在?望断天涯已寻不见来时路,泪流尽,心已碎,徒留惆怅伴孤灯,“谁怜憔悴更凋零”。南飞雁,哀鸣划破长空,犹如杜鹃啼血,心痛,心酸,心碎!

吹了一夜的风终于停了,而枝头的残花已经完全凋落,最后一丝花香落入尘土中。日头高高升起,她却感到倦怠,无心梳理那“三千烦恼丝”。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渺小——山川没有改变面貌,美人却已迟暮,熟悉的人不在了,万事皆休;心中的郁结卡在喉咙难以说出,满腹愁情只能化作千行泪涌出。有人说双溪的春景还很美,这又勾起了她泛舟的念头,然而她很快便没了兴致:那一叶轻舟又怎么能承载她的一世愁肠呢?

李清照的词情多流于伤感,如暮春晚风旧花。这首《武陵春》是她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避乱金华时所作。此时,她已经五十二岁,历尽乱离之苦。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此词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读来很是恰切。如果说《声声慢》所流露的凄苦尚令人在“生离死别”之间举棋不定,那么这首词则毫无疑问地流露了饱尝离乱之苦,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离,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后的“死别”之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透露出心中充满了家破人亡的悲哀,也饱含着物是人非的愁苦。尘土既因花落而含香,则必是落花遍地,如同漫长年华中的短暂幸福,芬芳过后,散落入泥。

5 阅读:202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