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申不害的好友大成午也是“术治”派代表人物,其出道早,做了赵国的相国后灭卫国拒秦国,名声大噪,据此和韩昭侯有交情。大成午向韩昭侯推荐申不害时,申不害只当了一名中级官员。
公元前354年,魏国伐韩,并包围了宅阳。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魏国强大,鲁国、宋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
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以示敬畏。果然,魏惠王十分高兴,当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
第二年,魏国进攻赵国,邯郸被围,赵成侯向韩国求援。韩昭侯问申不害该如何处理。申不害当时不知道韩昭侯的想法,又惧韩昭侯怀疑其私结赵国,就以事情重大为由未作回答。之后,申不害要赵卓和韩晁去试探,在得知韩昭侯想施以援手后,立马提出了“联齐伐魏”之策。韩昭侯大喜,发兵攻打魏国,邯郸之围遂解。这就是“围魏救赵”的韩国贡献。
不难看出,“执圭见魏”、“围魏救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分析、揣测国君之心。揣测准确,国君肯定高兴。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国相。
有一则故事能看出韩昭侯很喜欢“术治”,运用也很娴熟。
有一次,韩昭侯派使者前往某县巡视。韩昭侯问前来交差的使者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该使者在韩昭侯再三追问下,终于提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在某县南门外看见有头小黄牛在吃道路边的禾苗。
韩昭侯顿时兴奋起来,随后下令:禁止牛马进入田地的法令早已颁布,但是地方官吏不尽心履职;某县立即将牛马进入农田的数目报上来,调查有误,从重惩罚。
大臣们听后急了,赶紧到该县,调查出县城三个方向发生过此类事件。韩昭侯看了报告,独独没提南门,马上严斥官吏:还没有全部报告上来!县令只得再次详查,结果在南门查出小黄牛进入了农田。
事后,大臣和地方官吏觉得韩昭侯明察秋毫,人人惶恐不安,不敢胡作非为。
“术治”虽能有效巩固君王领导,但也能让组织、团队内部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随着韩昭侯接受申不害的“术治”理论,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改革顺理成章。
申不害首先向挟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如此一来,不仅稳固了国君的统治,也使韩国实力大增。
其次是大行“术治”以整顿官吏队伍,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韩国呈现出“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第三是整肃军事,申不害主动请命自任上将军,把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国兵混编,并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第四是重视土地问题,申不害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第五是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行业。韩国冶铸业发达,有“天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之说,冶铸业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
申不害的改革虽然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关键点在于加强君主集权而已,因此是比较保守的。后世拿着和同期的秦国相比,韩国的变法只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领域的专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