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谋朝篡位后为什么不善待司马家族?刘裕对司马家族斩尽杀绝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裕被后世称为“南朝第一帝”,不是没有原因。他建立刘宋政权,吸取魏晋时期士族豪强挟制朝政的教训,加强了王朝集权,抑制士族豪强在境内的土地兼并,整顿官场,启用寒士。同时他注重教育,关心民间疾苦,轻摇赋税。
刘裕建立刘宋王朝后,终结了魏晋长期以来的门阀士族专政局面,从此南朝“寒士可掌机要”。当年陈胜曾经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裕可算得上是真正的践行者。
但后世史家却一再诟病刘裕存在一大缺点,那就是诛杀前朝司马皇族,并且都认为是刘裕起了这个诛杀前朝禅位皇族的头,后世禅位君主从此都遭遇被杀戮的局面。其实诛杀前朝皇族,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又哪里是刘裕开的头呢?
但毕竟,刘裕没有像司马家族对待曹魏家族那样,让前朝禅位皇帝终老一生,而是缢杀了晋安帝。那么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被后世诟病的决定呢?
要我说,刘裕杀司马家族,是当时社会属性的必然,是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争斗,一个是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阶层,一个是士族阶层外的寒士阶层。这两个社会阶层在当时算得上是云泥之别,低阶层要想进阶到高阶层,不采取激烈的手段根本就无法达到目的。
人要突破自己的阶层,有多难?魏晋时期的国人要是想突破这个阶层的樊笼,更是困难。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打碎这个樊笼。
刘裕要突破社会对自己家族属性的认定,就必须打破和打烂这个社会制度。按说刘裕身居高位,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之礼,地位应该算得上是很高了,难道还真有人质疑他的尊贵吗?当然有人会质疑。
魏晋士族自认天生高贵,门阀之外的人,哪怕是饱读诗书,为国建功立业,在士族眼中也只都是“寒士”。
刘裕自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但刘裕自小家贫,差一点被父亲抛弃,要不是被人接济眼看就要活活饿死。即便刘裕自己声称的汉室世孙的背景是真的,在当时的士族评定中,也仅仅只能靠的上“江左低等士族”。
这个评定,在刘裕的心中一直是个结,并且一再发酵,逐渐形成对整个士族的逆反。
那么,当时士族的门槛难道就这么高?以刘裕在王朝中的权力和地位,也不能够融于士族的群体中吗?回答是肯定的。就算刘裕地位再高,功劳再大,他也不会被士族阶层所容纳。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当时的士族阶层是多么的难以跨入。公元489年,这已经是刘裕建国后的七十年了,此时刘宋王朝也已经被南齐取代,但没有被取代的依然是社会上的门阀士族之风。
南齐有个官员叫纪僧真,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且得到了当时武帝的宠信。纪僧真举止仪容都具备士大夫风采,他向武帝请求说:“臣不过是出身于本县的一名武官,幸运的赶上了清明盛世,才有了现在的地位。我的儿子还娶了荀昭光(士族)的女儿。现在我没有其它的需求,只请求陛下将我加入士大夫的行列。”
武帝回答他说:“这个事情,应该由江斅、谢瀹(这两位都是当时的名门士族代表)决定,我不能参与,你可以自己去他们那里请求。”
于是,纪僧真就按照武帝的意思来到江斅那里,在榻上坐定后,江斅回过头去命令他的侍从说:“把我的坐榻抬远些,远离客人。”纪僧真的请求可想而知没有得到认可,他之后向武帝报告说:“士大夫原来真的不是皇上能够指定的。”
举这个事例,就是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稳固的阶层很难被打破,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够做到,这还是在刘裕改革七十年后的社会。
我们回到刘裕杀司马家族的事情上。刘裕可以强迫晋安帝禅位给自己,在法理上取得正统的地位,但刘裕还要面对士大夫阶层,也就是门阀士族阶层的认可。以刘裕的出生背景,怎么可能被这些世袭士族认可。士族可以被迫承认刘裕的皇帝地位,但绝不会认可刘裕的贵族血统。
在这样的境况下,刘裕还能怎么办?唯有奋力一击,打破这个唯士族为高品的社会观念。而杀司马家族就是刘裕对这个士族社会的最有力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