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竟然也有冰箱?来看看古代的冰箱是什么样子

枯树幺明月 2023-04-27 15:09:12

当我们打开家里的冰箱,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各种食物被整齐地摆放在其中,在现代生活中,冰箱已经成为了我们离不开的家居设备。

但是你是否想过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时候,人们是如何保存食物的呢?

古人保存食物的方式

古代人主要靠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食物,他们从土地里收割庄稼,饲养动物来获得肉类和奶制品。

狩猎和捕鱼也是他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在食物丰收的季节,他们可以获得大量的食物,但是在食物供应不足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想办法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以备不时之需。

在古代,由于缺乏像我们现代人使用的冰箱、冷冻柜、真空包装等现代化设备,古人必须采用其他方法来保存食品,而干燥、腌制、烟熏就是这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干燥是一种常用的保存食品的方式,它通过将食品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将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掉,从而达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目的。

干燥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专业设备就可以保存各种蔬菜、水果和肉类等食品,而缺点是干燥后的食品口感和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腌制是一种将食品放入盐水或者酱油中,通过浸泡的方式让其变得不易腐败的方法。

腌制的优点是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量,同时腌制后的食品可以长时间保存,而缺点是腌制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并且加入过多的盐或者酱油也会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

烟熏则是将食品暴露在烟熏环境中,通过烟熏的方式来达到防止腐败的目的,烟熏的优点是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缺点是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技术,烟熏时间也需要掌握得当,否则食品的质量会受到影响。

除了这些传统方式,古人到底有没有类似于冰箱的设备?

古人的冰箱设计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者和文物收藏家,然而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中出土的一件“铜冰鉴”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保存食品的新方式。

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1951年,当时考古学家们在随县的东郊发现了一座古墓群,经过挖掘和研究发现这座墓葬是楚国贵族的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曾侯乙墓

这个墓葬群被称为曾侯乙墓群,其中出土的文物和器物非常丰富,包括了陶器、玉器、铜器、石器、漆器等等。

在曾侯乙墓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出土的“铜冰鉴”了,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个“铜冰鉴”具有保存食品的功能,也就是类似于古代的冰箱,可以用来储存食品并且让它们保持新鲜。

“铜冰鉴”的外形类似于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箱子内部有隔板,可以将储存在其中的食品分隔开来,防止交叉污染。

据考古学家估计,这个“铜冰鉴”大约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冰箱之一。

铜冰鉴

在对“铜冰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这个文物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它使用了铸造、锤打、鎏金等复杂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铜冰鉴的材料是纯铜,因为铜是一种导热性非常好的金属,可以让冰块迅速散发出冷气,从而起到保鲜的作用。

铜冰鉴的制作过程可谓是极其繁琐,首先工匠们需要准备好铜锭,并将其熔化成液态铜,然后将液态铜倒入一个木制的模具中,并用锤子敲打模具,以使铜塑形成为一件长方形的箱子。

铜冰鉴

完成箱子的制作后,工匠们还需要在箱子内部制作隔板,并在箱子的边角上制作出两个手柄,方便使用,之后他们会使用鎏金工艺为铜冰鉴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这些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因其繁琐的工艺以及不菲的材质,这使得铜冰鉴成为高档物品,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能力购买和使用。

所以并没有大面积的普及开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经济状况。

铜冰鉴内部示意图

但“铜冰鉴”的出现也绝非是偶然,古人非常注重饮食,食品在古时被视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食品的多少、品质和种类都成为了人们社交和表现身份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贵族阶层,饮食更是体现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达官贵人经常举行宴席,供应各种美食佳肴,如鲍鱼、海参、熊掌等珍品。

战国青铜冰窖

由于没有现代的医疗卫生设施,所以古人更加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尤其是在冬季,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更是倍受关注。

于是古人便采用了多种方式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营养,如腌制、烹调、烟熏等,而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饮食文化也有所不同,有着各自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例如在南方,人们喜欢吃米饭、米粉等精细的主食,而在北方,人们更加偏爱面食和粗粮,如饺子、馒头、烧饼等。

冰鉴使用方式

此外,古代人还非常注重饮食的仪式和礼仪,如宴席的排座、献酒的次序等等,当然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重要,古代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很多菜肴、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到了唐朝时期,普通百姓开始使用雪坑来保存食品,雪坑是一种将食品储存在自然形成的雪窖中的保存方法,人们将食品装入陶罐或瓦罐中,然后将罐子放入雪坑中,用雪来控制食品的温度和湿度,以实现食品的长期保存。

雪坑

雪坑保存食品的原理是利用雪的保温性能,使食品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下,从而延长其寿命,雪坑中的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能够控制食品的腐败和变质,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所以雪坑成为了一种古代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

与达官贵族们不同,普通百姓没有足够的财富来建造冰窖或冰库,因此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明了雪窖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食品保存方式。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冬季常常积雪,因此雪窖的使用在这些地区非常普遍,这些雪窖通常是在山间或乡村的田野里挖掘而成,大小不一,但都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在冬季,人们将食品放入雪窖中,覆盖上积雪和草垫,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雪坑主要被应用于保存水果、蔬菜、鱼肉等食品。

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由于温度高、潮湿和昆虫滋生,食品容易腐烂和变质,而使用雪坑来保存食品,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而关于雪坑的记载,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下》中:

“宜乎使民畜其地之所生,藏其地之所不生,以备其不时之需。”

这句话中的“藏其地之所不生”就是指利用雪坑等方法来保存食品。

冰窖设计的独特之处

到了在明代,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开始大建冰窖,主要用来保存皇室的食品和饮料,这些冰窖通常由砖石或夯土砌成,大小不一,一般深达数米,冰窖的设计非常巧妙,能够利用地下温度保持冰块的冷度。

在冬季,人们将从外地运来的冰块运入冰窖中,再用草垫和泥土覆盖冰块,以保持冰块的冷度,由于冰窖的保温性能较好,使得冰块能够在冰窖中保存很长时间,甚至能够保存到夏季。

这使得皇室能够在整个年份都享受到冰镇饮料和冰冻水果等美味佳肴,而在《齐鲁拾遗》中对明代冰窖的记载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冬月,鲜果多时,一时失之,何可复得?或有雪天,又或有水井,不足为甚。或有冰窖者,其门窄而高,入之不得直立,可得丈余。上方以草垫,其间铺以青石,水隙皆封,慎勿透气。窖中以木板为栈,栈上皆放果实,或肉鱼之类。居间无间断,空气不流,然犹能日久如新。”

制冰

意思是说,冬季的时候新鲜的水果很容易损失,因此一些人会建造冰窖来保存水果,冰窖的门口很小,需要弯腰进入,但里面的空间相当大,可以放很多水果。

冰窖的上面用草垫,中间铺青石,水隙都封起来,确保不漏气,在冰窖中放置木板,木板上摆放各种水果和肉类,因为冰窖中没有间断,空气流通不畅,所以保存的食品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仍然保持新鲜的状态。

九龙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冰窖设计非常精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中的九龙壁冰窖。

这个冰窖的设计非常独特,分为两个房间,中间隔着一个小洞,在冬季人们将冰块放入一个房间中,再通过小洞将冰块传入另一个房间,这样当冰块在第一个房间融化时,会通过小洞流入第二个房间,从而保持冰块的冷度,这种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创意。

冰窖

由此可见铜冰鉴的出土让我们意识到,古代人在食品保存方面的技术和智慧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出了许多新的食品保存方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人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将古代智慧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食品保存方式。

0 阅读:60

枯树幺明月

简介:看文章,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