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针灸医师有多厉害?各种稀奇古怪的病都能治?

读万卷书得张飞 2024-10-15 13:17:02

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针灸推拿治疗在防病、治病中的需求日渐增加,随之其对针灸医师质量、水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以史为鉴,本文通过研究古代针灸医师学府培养制度的发展、教学内容、考核制度等,

探讨其对现代针灸医学生培养的启示,从而为致力于医学教学、临床或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借鉴。

师承及学府教育是中国古代医师培养,包括针灸医师培养的两大重要形式。

师承培养自始至终在古代医师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政府医学教学开设之前,针灸医师的培养模式自然也不例外。

针灸学府教育的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

古代针灸学府教育的形成包括医学分科、政府设置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和编写针灸专著。

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工》。医生分成食医、疾医、疡医 及兽医。

秦 汉 至 南北朝时期未见明确的医学分科记载,但从《史记》《汉书》《汉书·医文志》《隋书·经籍志》等书籍中能看出医学分科的发展及各专科著作的出现。

据《唐六典》记载:“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习者,令助教部教之。”即晋已设有医官教习医术,是我国医学官办教育的初始。

北魏时期,公元443年(刘宋元嘉二十年),秦承祖(官职太医令)奏请皇帝设置医学,以便广为传授,开启了我国古代正式由政府设置医学教育的先河。

三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灸法专著《灸经》,魏晋时期出现了针灸书籍《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急需医学人才,从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

虽然魏晋南北朝之前针灸尚未独立设科,没 有 形 成 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教育中也没有单独的针灸专业,

但此前的医学分科、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置和针灸专著的出现都为针灸学府教育奠定了基础。

医学分科在宋朝得到了高度发展。

宋太医局设有政和八科、嘉柘九科、隆兴九科、绍兴十科、绍熙庆元九科、乾道八科等。

针科单独为一科。宋代的分科在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目前所见的文献看,明确在医学分科上使用“科”这个词也是从宋代开始的。

元代设有医学提举司作为专门管理医学教育的机构,分设十三科,针灸延续前制同样为单独一科。

公元1311年,元下诏明确规定“禁医人非选试及著籍者,毋行医药”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 “医生职业资格考试 ”制度。

宋金元时期,针灸推拿学在政府的重视及医家们的重视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代,中央太医院皆设有针灸科,并加强了地方医学教育,针灸推拿著作叠出。

至晚清道光二年,政府取消针灸一科,导致针灸教学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针灸医师培养的课程、教材与考核制度

历朝政局变迁,医师培养制度也随之变化,仅就各朝具有代表性,记载相对完善的制度进行摘录。

《唐 六 典》卷 十 四 明确记载:针科学生需掌握《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经》,并学习《流注《偃侧《赤乌神针》等。学生除掌握理论知识外,还需进行临床实习。

政府设置有月考、季考、年考及毕业考,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升职或保留资 格,甚或辞退。

宋朝针科要求学生掌握针、灸、口齿、咽喉、眼、耳六门。

教科书除《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 本 草》共 修 外,加 习 《黄帝三部针灸经》及 《龙 木论》。

当今各院校针灸本科的教学模式、科目设置和讲授内容大同小异。

《素问·刺腰痛》曰:“一明病属何病,二明病属何证,三明证属何经,四明治 在 何 经、取 用 何 穴,五 明 施 用 何 术。”

如是方可取得针灸临床疗效最大化。所以理、法、方、穴、术一直是针灸医师理论教学的主要框架。

书籍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不可能有大规模院校教育的。

虽然西汉已有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方法,但至西 晋,中国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纸书时代。

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学府教育萌芽的重要表现。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隋唐医学教育正式分科,针科独立,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学府教育以其统揽博学、制度严格、博采众长逐步超越师承教育。

此外,学府教育的形成借力于官府力量,与师承相比,跟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

隋朝统一,结束了连年战乱,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深化,官府的力量逐步强大,医学学府得以建立。

学府教育在官府的指导下得到政策和经济的支持。针灸学府教育同样如此。

在官府的支持下,针灸学府设专员管理,汲众家所长,编写教材,统一考核制度。

如《圣济总录》《巢氏病源》这样的教材,在官府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针灸铜人这样的教具也是在官府的支持下完成的。

针灸作为学府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萌芽,经过隋唐的发展,在唐朝独立设科,到宋朝达到顶峰,元明清时期逐步强化地方医师培养,明朝建立了世医制度。

中医学府教育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普及医学及针灸知识、培养针灸人才、促进相关理论和临床技能规范、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各朝均有众多名医接受学府教育或曾任教,如隋代的巢元方,宋代的王惟一,元朝的窦汉卿,明朝的徐春甫、张景岳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学府制度逐渐完善。针灸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针灸医生的规模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当代针灸课程整体沿袭古代的框架———基础课+专业课+临床。

随着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西医学的内容逐步增加。

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包 括 中 西 医)学习后,还 要 学 习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专业课,同时还要学习一些针灸经典课程。

针灸学经过历代发展,流 派 纷 呈,学术荟萃,所用教材和考试均是官方制定 的,且多以学术为主。

针灸医生除提高学术水平,还要提升临床技能,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0 阅读:4

读万卷书得张飞

简介:智慧是知识凝洁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