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为何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很生气,朱元璋却大加赞赏

邓海春 2021-08-06 12:29:45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虽说此句今见于杜甫之诗,却也曾是流行于沙场的一句战争歌诀。且时至今日“擒贼先擒王”这样的观点也依旧深得许多人的认可。

但现实就是这么奇妙。在元末明初的乱局之中,朱元璋的心腹徐达曾在条件有利时反倒放走了被逼入绝境的元惠宗。而朱元璋对此非但没生气,还乐呵呵地夸奖了徐达一顿,并给逃亡的元惠宗送去了“元顺帝”(以下皆称“元顺帝”)的尊号。

一、  围困元大都之战

元代,来自北方的蒙古族虽入主中原,在今北京境内建起都城元大都,却还保留了北方的临时都城元上都,并将其定为夏都。且作为蒙古政权的发家之地,元上都在后来虽没有元大都重要,却也依旧比其他城池重要的多,其中的布防也更加缜密。

不过单单比较元上都和元大都,元上都还是更容易攻下。只不过于朱元璋等活动于更南方的政权而言,有皇帝长住且更近的元大都反而更有攻击的意义与可能。所以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底,朱元璋以心腹徐达为主将,猛将常遇春为副将,命军北上争夺元大都。

彼时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等的威名,还是朱元璋军的实力,都超越了元将,以及尾大不掉还混乱腐朽的元军。故而动身不到一年,徐达等就将沿线的城池纷纷夺下,并对元大都形成了包围。只是在大军正式入城,清点城中战俘的时候,常遇春才确认——大元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早就跑了!

二、  徐达的智慧与元顺帝的无奈

“擒贼先擒王”,可手无缚鸡之力的元顺帝却在大军的包围之中跑了!作为以勇武闻名的副将,常遇春对此分外恼怒。他亦不满主帅徐达的安排:若是徐达部署得当,元顺帝又怎会逃出元大都。以至于大军出征灭了大元,却又没有完全消灭大元。

结果徐达并未将常遇春的斥责放在心上。他甚至还向朱元璋如实汇报了战况——朱元璋表示,放走元顺帝这招干得非常漂亮!不是说好的“擒贼先擒王”吗?怎么徐达放走了元顺帝,朱元璋不仅没怀疑徐达有背叛之心,还夸奖徐达这步棋走得妙呢?

在从元大都逃出后,元顺帝在一众遗臣的拥簇下重新于元上都整顿势力,建立起所谓的“北元”政权。虽然元顺帝本人是昏庸了些,朝中大权亦早已旁落,但他怂也怂得恰如其分。早在朱元璋计划北征以前,元顺帝就已经在朝鲜半岛建起了避难的行宫,意图在跑路后继续过自己的潇洒日子。只不过后来朱元璋大军势头太猛,大元灭亡得太迅速,元顺帝才不得不先在元上都停留,暂时整合余部。

这余部的实力可想而知。先前大元还未亡,朝臣将帅们就内斗得顾不上元顺帝这个皇帝。如今大元不复,实力大损,钱权皆折,元顺帝想要指挥动这群遗臣更是难上加难。再逃逃不了,再攻攻不动,元顺帝便只剩自暴自弃的念头。

三、  朱元璋的对元认识与策略

洪武三年(1370),郁郁寡欢且又逃往应昌城(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元顺帝终在病中去世。不久后,北元政权彻底退居漠北,不再参与对中原的争夺。相比于“擒贼先擒王”,徐达当初那招“欲擒故纵”的好处也终于显现。

可话又说回来,朱元璋的胜利终究是后事。在徐达刚放走元顺帝的时候,朱元璋又怎会对这个举措十分满意呢?难道是因为朱棣之母原是元顺帝的妃子,是这位妃嫔给朱元璋吹了枕边风?

当然不是。有关元顺帝与朱棣的传闻早就被证实是后人杜撰。而朱元璋当初之所以愿意在一开始放纵元顺帝出逃,事实上与其对元的态度和战前的策略有关。

在基本夺取江南前,朱元璋的重心放在江南,因而与元是时战时和,既搁置、缓和又警惕、拒守的关系。而在至正十五年(1355)发动集庆之战前后,朱元璋的对元策略逐渐积极。待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北上围困元大都,其取代大元,统一全国的认识早已确定无疑。

可朱元璋有想法是一回事,要实现这想法又是另一回事。虽然朱元璋势力不断增强,元却依旧是正统。元顺帝顶着正统的帽子,朱元璋要是抓了他该怎么处理?是杀了元顺帝而自己顶上弑君的帽子,还是挟持元顺帝以令诸侯?前一项朱元璋不乐意,后一项元顺帝也着实没有那个号召力啊。

所以在彼时元顺帝仍拥有正统之名的情况下,逼元顺帝自己走上逃亡之路,最好再来个亡命途中,于朱元璋夺取正统而言就是最实惠的办法。毕竟元顺帝是滩烂泥的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即便此时放走他,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至于那些拥簇在元顺帝周围的遗民,或者与元顺帝矛盾重重的将帅,总之都是需要朱元璋用武力去征服的,与放走元顺帝这一举动并不矛盾。如此,明白朱元璋之心意,并执行得很好的徐达获得朱元璋的肯定,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参考资料:

[1]张光耀. 朱元璋的元朝观及其对元方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2]郭丽清.元顺帝、明成祖身世之谜[J].紫禁城,2006(05):62-65.

1 阅读:1802
评论列表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