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听到这些数字之后,毛主席当场生气了,不满地对面前的钱信忠说: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从事卫生工作这么多年,钱信忠从未受到毛主席如此严厉地批评。在抗战时期,钱信忠可是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活神仙。”
1940年,钱信忠带领卫生部随军进驻左权,既当领导又当医生,不但创办卫生学校和医疗相关的各种工厂,还亲自给老百姓和伤员治病。由于太行山区生活艰苦,群众不懂卫生与健康的关系,造成很多流行疾病蔓延。钱信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组织医务人员到处宣讲卫生疾病知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钱信忠被派往苏联留学,回国之后担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不但领导拔除多个地区的鼠疫疫源地工作,还基本杜绝了疟疾在海南岛流行。
1965年,钱信忠开始担任卫生部部长,结果上任没多久,就遭到了毛主席的严厉批评。而钱信忠对于毛主席的心情也十分理解,自己作为卫生部部长,确实工作没有做到位。
毛主席出生在农村,对于农村的医疗条件自然十分关注。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发表著作,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再加上灾害泛滥,农村面临着缺衣少药、贫困交加的局面,各种传染病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命和健康。当时全国的卫生机构不过也只有3600多个,广大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人任何的医疗卫生机构。
1950年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各种组织方针,加强农村的医疗资源。之后,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毛主席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指明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向。
尽管毛主席多次强调农民是我国国民卫生的主体,要为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服务。但由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卫生资源也过多的向城市倾斜,农民缺衣少药的现象仍非常严重。
到了60年代中期,广大农村地区医生少、治病难、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继续存在。因此,毛主席在1965年批转卫生部组织医疗队下基层的报告,但相比于广袤的农村地区,近千名医疗专家仍是杯水车薪。
尤其在听到钱信忠准确的汇报之后,毛主席更加心急如焚,指示卫生部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专门培养一批医生来为农民看病。
这一指示就是著名的“六 · 二六指示”。
其后不久,钱信忠根据“六 · 二六指示”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亲自带队深入农村,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整顿建设基层的卫生工作,彻底摸清楚全国农村的卫生工作情况。
几个月之后,农村医疗卫生形成了人民医院、卫生院和卫生室三级医疗体系。同时,对农村一些有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使其可以对一些常见病进行诊疗。
当时上海有一位名叫王桂珍的女社员,学成之后回到公社担任卫生员。为了方便农民治病,王桂珍背起药箱走街串巷,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的时候还要下地参加劳动。
刚开始,王桂珍的医术并不被人们所相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王桂珍治好,王桂珍在农民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为了让农民们在治病方面花更少的钱,王桂珍还开辟出一块坡地种植中草药。
然而,王桂珍的这种治病方式,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当地的卫生部门只是将她的事迹作为学雷锋的典范来宣传。
后来,与王桂珍同一卫生院工作的黄钰祥,除了培养出王桂珍等学员,而且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想尽办法为农民治病。这种做法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由于他们在治病之余也经常参加劳动,因此大家都称呼他们为“赤脚医生”。
1968年,黄钰祥和王桂珍受到记者采访。记者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和毛主席几年前作出的指示相同。因此,黄钰祥和王桂珍的事迹在全国报刊上宣传,毛主席看过相关的报道后,曾写下“赤脚医生就是好”的批示。
从此,“赤脚医生”成了半农半医的特定称谓,各级卫生部门也开始按照“赤脚医生”的做法培训医疗人员。
赤脚医生以实用性培训为导向,不进行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而是传授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这种方式不但节约时间和经费,还能够快速缓解农村缺衣少药的局面。
在赤脚医生实际行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土洋结合”的方式,除了中医的诊疗方式,也会加入西医的医学方法,甚至还会做外科手术。到了1975年底,全国已经有赤脚医生150多万人,全国农村卫生人员也达到了500多万。
赤脚医生的出现,让农村的医疗情况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改观。1969年国庆节庆典,赤脚医生还作为一个方队,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赤脚医生和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为广大的农村基础医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们日夜出诊,以特殊的方式解除农民的疾病和痛苦,使得亿万农民的健康得到了基本保障。
尽管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能诊疗的疾病也有限,但他们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因此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随着《“赤脚医生”手册》的出版,许多老百姓也开始接触到基本的医学常识,这本书后来还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1974年,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世界卫生会议,并作了15分钟的发言。自此,“赤脚医生”在世界医疗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代的变革,公社和合作医疗的形式逐渐被淘汰,赤脚医生也只能另寻出路,或转变为真正的农民,或离开农村走出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1985年,“赤脚医生”一词不再被使用,标志着赤脚医生的时代彻底终结。所有农村卫生人员一律要进行正规考试,考试通过便成为持证上岗的乡村医生,考试不合格的统称为卫生员。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有近200万的农村卫生人员取得了乡村医生的证书。
“赤脚医生”是新中国发展初期,解决农村基本医疗的一种尝试。在当时不但解决的农村卫生亟需的问题,并且为之后的乡村医生打下了基础。也许他们的医术并不高明,却成为我国在农村医疗卫生上迈出的第一步。
在我国医疗卫生的功劳簿上,应当有赤脚医生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立旭.“赤脚医生”是怎样产生的[J].党史纵览,2019(02):54.
[2]刘雯,李铁,李苏仁,等.中国红色卫生事业和优生事业的开拓者——钱信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1,29(07):897-898.DOI:10.13404/j.cnki.cjbhh.20211102.011.
[3]张智慧.钱信忠:缔造一个时代的传奇[J].中国卫生产业,2009,6(11):36-37.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09.11.006.
[4]陈俊妍.“千家万户留脚印”的赤脚医生[J].大众健康,2021(11):34-37.
[5]张基祥,侯俊伟.钱信忠和八路军卫生部在左权[J].党史文汇,2016,(第2期).
[6]李砚红.“六二六”催生赤脚医生[J].晚报文萃,2015,(第12期).
[7]张扬,朱慧敏.中国『赤脚医生』的兴起与消失[J].祝您健康(文摘),2021,(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