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月薪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科技观察不踩雷 2024-07-31 11:18:43
暑期档电影《抓娃娃》的火爆,让“中国式教育”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甚嚣尘上。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一直都是家庭教育的热点。家长们希望这段时间孩子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实现既能在学习上“弯道超车”,又能增加阅历开阔眼界。因此,暑假补课和研学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塞满了孩子假期的同时也掏空了家长的钱包。 一些教育博主们把家长的心思摸得透透的。最近很火的一个视频,叫“最可怕的暑假”。视频称:三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他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是让孩子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六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初中知识不再是小学的延续,而是新知识谁跑在前面谁就赢了……。孩子们的暑假饱含着家长的期待,分明是为了释放压力的快乐假期也变成了“第三学期”。

文丨财经观察站

作者丨依凡

高价研学的性价比这几年,天价研学团层出不穷。最近看到一个话题,说“十几万过不了一个高质量暑假”。怎么样才能算是高质量暑假呢?一些家长会用花费多少来衡量,这多多少少有攀比的成分。家长圈里流行一种说法,孩子的暑假是分等级的:一等暑假,是带孩子去英美名校参加研学;二等暑假,是让孩子参与高端体育运动,比如,冲浪、帆船、冰球;三等暑假,是带着孩子在国内旅游,各种网红景点逛一逛。正是有了这样的攀比,研学团的价格才越来越高。2023年暑假,“研学团违规预约139人进北大收费150万元”“家长曝千元清北研学旅行校门都没进”等话题等上热搜;2024年5月份,网红教师张雪峰旗下公司推出6天5晚研学营产品,售价为9999元,海外高端版破10万,高昂价格引发广泛热议。有数据显示,支撑起“天价研学”市场的,一大半都是普通父母。而“天价研学”热背后,是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有家长无奈说,月薪几万也撑不起孩子暑假。“一个暑假花了近十万……”这是一位孩子高一在读的海淀妈妈的经历。一个为期十天的欧洲研学花费7万,暑假又安排了物理和数学的补课。国内卷,那国外孩子的暑假怎么过呢?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说,“养娃这事上都一样卷,我们这儿暑假各种夏令营还有出国旅游折合人民币也是一个娃十几万”。教育这件事,从来都是一件大事,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呢。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一向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但高投入是不是就能让孩子过上想要的暑假,就能享受所谓的高质量假期,这个还真的不好说。说个话外题,我总觉得,如果没有了攀比心,不管是学生还是职场牛马,内卷就会缓解很多。作为家长,我从来不认为教育只有一种模式,孩子的个性也不该被固化,暑假,就应该把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孩子,在这段时间他们做了自己喜欢的,释放了一个学期的压力,做回轻松的自己,就是高质量假期。旅游的本质是心灵的触动,不是身体的移动。家长们斥巨资的研学,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也不过是证明孩子“来过”,这样的暑假倒不如来个“低配”版暑假更能让孩子家长轻松快乐。

“低配”的暑假也很好我既不主张为了孩子节衣缩食,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也不主张如同《抓娃娃》一样让孩子没苦硬吃,在我看来这都是教育的病态形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经济、比如孩子性格爱好等,给予适合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勇于接受生活中一切的好与不好,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几天和身边一些家长朋友聊起暑假生活,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真的不需要省吃俭给孩子过奢侈的暑假,尝试过“低配”方案也可以过得充实快乐。一位朋友的孩子初二,暑假期间去了一趟草原,吹着自由的风,感受着山河辽阔。然后跟着老人回老家打球、游泳。孩子很是喜欢。用朋友的话说,这是一个“低配”但轻松的暑假。“我也是海淀家长,暑假一直是平替,去年队友带孩子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内蒙、陕西、甘肃,西北线自驾游,没去大城市,就是县城地级市,古建筑、寺庙、道观、博物馆游,不走高速,吃小馆子,住丽晶大宾馆,在景区不买吃喝纪念品,在内蒙的一个景区,步行7公里到出口。娃可开心了。”这位海淀妈妈花费不多但也让孩子看了风景,见识了中国文化。“暑假,算是中低配吧,报了一个书法班。本来想去泰山,7月赶上雨传说那边封山就没有去。暑假消费的话,这个是我第一次自己带孩子,让爸妈回东北休息一段时间。其实暑假主要的花销是吃喝+课外班费用,一个月5000左右吧。”这位在天津的朋友也是一个非常有松弛感的妈妈。暑假的高消费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教育消费化已成普遍现象,昂贵的投入对于家庭富足的群体而言,无所谓,孩子高兴就好,毕竟,每一步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但普通家庭还是要量力而行,考虑一下性价比,而非盲目追随高消费教育模式,否则只会加剧焦虑与负担。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真正好的教育,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0 阅读:9

科技观察不踩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