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咸丰六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以后,暂时放弃了向西扩张的步伐,转而把目光看向了东方。东方实在是太好欺负,英法等列强都尝到了甜头,沙俄这个和清朝紧挨着的邻居,更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位置。
咸丰八年(1858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夺取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在咸丰十年(1860年)与清廷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可以说是遗祸无穷的一份条约。这份条约不仅把外东北割给了沙俄,而且就外西北的边界问题也做出了巨大的退让,为日后外西北被沙俄强占提供了法理基础。可以说同治三年(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完全是根据《中俄北京条约》中关于外西北怎么划分的理论基础来签订的。现在有人提出,外西北压根就不是清朝领土,所以不存在割让这一说,其实也是根据《中俄北京条约》中的划界理论得出的荒谬结论。
沙俄和清朝共同瓜分准噶尔?荒谬至极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一般认为,外西北之所以不是清朝的地盘,是因为这地方原来归准噶尔汗国所有,是清朝和沙俄合伙瓜分了准噶尔汗国的地盘,所以不存在外西北被沙俄割走这件事。其实这可真是荒谬至极的言论,因为准噶尔汗国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清朝灭掉的时候,沙俄压根就没有插手。
沙俄并没有抓住准噶尔汗国内乱这个机会,因此,准噶尔汗国被灭之前的领土,基本都被清朝给占了,所以不存在沙俄和清查后共同瓜分准噶尔这件事。那么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准噶尔汗国被灭之前,沙俄的确侵占了准噶尔汗国不少牧场,有一说一,这是存在的,而且有比较详细的历史记录。但这些牧场的范围,从来没有涉及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第一,策妄阿拉布坦曾和沙俄打了一场亚梅什湖之战
18世纪初,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在位期间,沙俄的势力范围抵达了准噶尔汗国北部牧场地区,他们在当地兴建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托木斯克、鄂木斯克等城堡。这事直接导致原本在这里放牧的吉尔吉斯牧民不得不南下抵达伊塞克湖附近放牧。
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得知自家的牧民被这么欺负,肯定很不满,直接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信给沙俄的西伯利亚总督,要求他把这些城堡给拆了,否则他就带兵北上亲自动手了。
这几个地方距离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少说还有1000公里的路程。就算是这几个地方,准噶尔汗国都忍不了了,更何况沙俄入侵到巴尔喀什湖地区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沙俄也不惯着准噶尔汗国,直接出兵3000人抵达了亚梅什湖,这地方也就是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这里向南至少再走600公里才能抵达巴尔喀什湖。结果在这里,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猛将大策凌敦多布带领了1万大军与沙俄交战,史称亚梅什湖之战。结果是沙俄惨败,只剩下700多残兵败将退出了准噶尔汗国境内。
第二,噶尔丹策零时代,沙俄推进到亚梅什湖
噶尔丹策零继位以后,与哈萨克汗国交战期间,沙俄趁机再次入侵亚梅什湖一带。此后沙俄便以此为据点,沿着额尔齐斯河建立了一个防御堡垒线。
噶尔丹策零曾多次写信到圣彼得堡,强调双方的边境线在鄂木河一带,一再要求沙俄撤军,不过这事一直未能如愿。但是,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准噶尔汗国覆灭为止,沙俄并没有进一步南下的动作。
准噶尔汗国形势图
额尔齐斯河的走向是从亚梅什湖抵达斋桑泊,沙俄沿着这条线兴建城堡,而整条线距离巴尔喀什湖平均在500公里以上。由此可见,沙俄和清朝合伙瓜分准噶尔汗国这事实属无稽之谈。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清廷允许哈萨克牧民放牧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病逝,直接导致该汗国陷入了十多年的夺位大战当中。期间噶尔丹策零的两个儿子先后被害,整个汗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派遣5万清军进军准噶尔汗国,负责带路的是阿睦尔撒纳。这个人是噶尔丹策零的外甥,在准噶尔汗国内乱后,一度想要自立,结果被击败,不得不投靠清朝。
阿睦尔撒纳野心很大,想要成为新任准噶尔大汗,可清廷却打算将这里分化管理。这就产生分歧了,为此阿睦尔撒纳索性叛清,结果被清军一顿揍。
无奈之下,他只好逃亡到了哈萨克汗国,兆惠甚至带着大军追击进入哈萨克汗国境内。次年,阿睦尔撒纳又逃到沙俄,打算以沙俄的额尔齐斯河城堡线为根基继续和清军作战,结果未能如愿。
乌雅・兆惠
兆惠这个人可不得了,他远征准噶尔汗国,为清朝收复了至少190万平方公里的西域领土。甚至有人提出,兆惠是中国历史上收复国土最多的一位将领。
那么问题来了,沙俄在这段时间究竟在忙些什么呢?为啥他们没有捡漏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沙俄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忙着和清朝打交道,主要是希望清朝能够开放黑龙江,让他们运粮食。在这事没有谈好之前,沙俄还真不愿意和清廷反目。第二,沙俄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后陷入了欧洲的七年战争,这可是一场波及欧洲绝大多数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沙俄根本无暇在东方开辟第二战场。第三,沙俄在抵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后,其实已经比之前俄准边界向南推进了400公里左右,沙俄已经赚大了,如果准噶尔汗国覆灭,他们就等于是白捡了这么多地盘,继续往南则有可能和清军正面起冲突,又何必掀起东方大战呢?
所以说,沙俄没能抓住这个机会,而清朝准确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平定准噶尔汗国以后,清朝便将巴尔喀什湖作为自身和中亚各汗国之间的边境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北习惯边境线。而巴尔喀什湖和沙俄之间,还隔着哈萨克汗国的大片领土,所以说什么也轮不到沙俄染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那么为啥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会进入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放牧呢?主要还是因为清朝当时和哈萨克汗国关系还不错,哈萨克汗国一度表示臣服于清朝,所以清朝便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放开,给他们的牧民过来过冬所用。但是为了维持这里的边境安全,清廷特地在外西北设立了常驻卡伦和移动卡伦。其中移动卡伦就是负责巡视边境的。
《勘分西北界约记》变相证明这里的实控方曾是中国以上论述的历史资料数不胜数,退一万步讲,回头来看《勘分西北界约记》这份不平等条约。
如果清朝没有对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拥有主权的话,那么沙俄何必费那么大力气,非要清朝签订这份条约呢?他们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占领这里,然后和当地某个掌权集团签订一份条约不就行了吗?
外西北示意图
咸丰十年(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的时候,沙俄曾经为外西北划分边境挖了个坑。他们要求外西北划分边境,要以常驻卡伦为界限,不承认任何移动卡伦和临时驻军地。
常驻卡伦是清朝特有的边境防御、管理设施。可以简单把他们当成当地的县衙,县衙有设立在边境的吗?自然是设立在势力范围中心地区才对。结果沙俄却一口咬定,常驻卡伦就是边境。正是这一条导致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沦为了沙俄的地盘。
《伊犁条约》后,伊犁从新疆中心,成了边陲之地同治三年(1864年),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进入新疆创业,这事引起了清廷的一场塞防与海防之争,其中左宗棠坚决支持塞防,也就是收复新疆。
而沙俄在同治十年(1871年)利用阿古柏之乱,果断出兵霸占了伊犁。他们声称,这是在帮助清朝镇守伊犁,等到清朝灭了阿古柏,他们就归还伊犁。
背地里,沙俄一直想要支持阿古柏,让他在新疆站稳脚跟。当然了,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国之间,最后选择了英国。毕竟谁都知道沙俄是个从不把条约当回事的人,前脚说的话,后脚就能忘了,这样的盟友谁敢要?
左宗棠收复新疆示意图
到了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击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结果沙俄却死活不肯退出伊犁。为此,左宗棠甚至要求武力夺回伊犁,双方差点打起来。最终在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还是和沙俄签订了《伊犁条约》,沙俄再次割走了外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伊犁的地理位置原本处于西北的中心地区,结果也因为沙俄吃掉了这51万平方公里,导致伊犁成了边境地区。后来清廷考虑到新疆治所的安全,只好把新疆的治所转移到了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
在图们江出海口,有一座俄朝铁路大桥,横档在图们江出海口,这座俄朝铁路大桥建得过于低矮,使得中国这边的的大海船不能通过。
回族兵背刺了清兵,要不然44万割不走
钓鱼帖子文就为了扭曲的灌输殖民教条,尤其是还配合着下面的1450自家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