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南“抱团”,央企助攻,青岛的造车梦要实现了?

环球零谈谈 2024-10-25 03:09:13

图片来源:环球零碳

摘要:

守着北汽新能源和高合留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青岛并没有感到挫败,而是把它当成一份不错的资产,继续寻找上下游的伙伴。这一次,属于青岛的机会真的来了?

撰文 | Shushu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264篇原创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洗牌,青岛还在争最后的机会,等待着一个企业与城市相互成就的故事。

上一个故事破灭,在今年2月:青岛投资近40个亿的高合汽车停工破产了。

原本以为高合中国总部、研发中心和销售总公司落户青岛,能给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质变,结果梦又碎了。

其实,在高合之前,青岛已经有过投资新能源车失败教训。

北汽新能源曾是青岛重点打造的整车生产基地,总投资约50亿元。当时青岛的目标是“建设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然而,该基地主要生产低端车型,没有任何竞争力,很快就停工停产。

守着北汽新能源留下的生产线,青岛并没有感到挫败,而是把它当成一份不错的资产,继续寻找上下游的伙伴,还在不久前出台《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

到2025年,青岛力争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如若实现目标,青岛有望跻身全国汽车制造10强城市。

这一次,新的机会再次降临,青岛的造车梦要实现了?

最近,有消息称中国一汽拟投资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神青岛”),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同步参与,共同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

力神电池是一家有着26年历史的老牌电池供应商,其大股东先后历经中海油、中电集团、中国诚通等央企,曾经与比亚迪、比克电池、ATL并称为锂电“四大鼻祖”。

而力神青岛,最早是为其在青岛的一个电池项目注册的公司。2017年,当时力神电池的母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其建为山东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来源:青记

然而,力神电池的业绩在2015年之后就越来越不理想,电池出货量从全国前三跌出前十。

为了挽救这个局面,在新一轮央企重组下,力神青岛同时被三家汽车央企接手。有分析认为,力神青岛的资金会更加充沛,创新研发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

对投资新能源汽车屡屡失意的青岛来说,或许是一个借机引进央企新兴业务板块总部的机会,能圆一个梦。

毕竟,从以往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先有动力电池,才有了后面的新能源汽车。常州抄底中航锂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航锂电与力神电池算是同时代的动力电池央企巨头,但也是在同时间被民营动力电池企业赶超。中航锂电是现在锂电巨头中创新航的前身,当时的总部在洛阳。

2015年,常州一次性投入28个亿,以极大的诚意和超强的魄力引进落地了中航锂电的动力电池项目,规划产能高达12.5GWH。

然而,在2017-2018年间,中航锂电亏了10多个亿,身陷严重困境,此时常州顶住压力,决定对中航锂电抄底。

中航锂电落户常州后,改名中创新航,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持续作价增资,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巨大投资在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下,稍有不慎,亏损破产都在一线之间,着实展现了常州与企业共同进退的决心。

中创新航,并没有辜负期待,很快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并于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动力全球电池行业出货量前五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链主”之一,宁德时代、理想汽车、蜂巢能源、比亚迪等也纷纷集聚在此,最终形成了常州如今庞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因此,当谈及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壮大的原因时,常州政府工作人员感慨,如果当初没有中创新航,我们的动力电池产业就不一定能形成,理想汽车当时3页PPT落户到常州。

反观中创新航的诞生地洛阳,痛失动力电池巨头,显得有些落寞。洛阳市委曾对此发表反思,与常州方面相比,洛阳重视资本、借力资本、善用资本的能力还有差距。

按这样说起来,吸取常州和洛阳的经验,青岛如果紧紧抓住三大汽车央企接手的力神青岛,也能像常州这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

来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其实,仔细剖析,常州因中创新航而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整个长三角有着更深层的关系。

长三角有一个著名的“4小时产业圈”理论,即4小时之内,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所需的零部件,均可在长三角地区配齐。

一个最简化的模型就是:上海提供大脑“芯片”和智能网联;江苏提供“心脏”动力电池;浙江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等零部件,安徽再将它们组装起来。

现在,新能源汽车已进入成熟期,“一个风口成就一座城市,一个产业决定一座城市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

更具有可能性的是,像长三角这样,区域内各司其职,形成显著的分工和协同效应,并成立产业联盟共同发展。

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为例,负责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上下游对接活动,组织标准研究,推动长三角范围内标准共建互认。目前,该联盟集聚长三角范围内专用车、氢能、电机、智能网联等500余家企业参加,已研究甲醇加注站、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团体标准的编制。

这样看来,青岛如果想借三大央企接手力神青岛这一机会来圆一个造车梦,似乎还需要集结一批“好友”,打造“4小时产业圈”。

同样失意的洛阳和青岛成了“好友”。

今年4月,河南与山东一拍即合,提出要强化郑州、济南、青岛、洛阳之间的联动,创建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独木难支,这四个有着新能源产业链基础的城市开始抱团发展。

以前,由于山东、河南的省域面积都比较大,城市分布相对分散,城与城之间距离远且缺少密集的交通路网和运营车辆,民众和货物往来频次和数量偏少,联系并不紧密,因此也导致在产业规划层面比较独立,都拥有各自的体系,限制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因此,交通是否紧密联系,是产业链协同的第一步。

很快,交通问题有了进展。自去年底郑济高铁全线贯通,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已经缩短,省会城市郑州和济南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青岛和洛阳之间缩短至4小时,两地的心理距离也进一步拉近。

不过,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看来,目前不论在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层面,河南、山东两省的协同、合作,还远远不够。

正是因为缺少协同,才有更大的产业链合作潜力。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分析,豫鲁两省产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未来豫鲁合作要着力在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方面寻求突破,合理进行产业分工,精准谋划市场平台,均衡共享技术成果,把产业合作置于豫鲁合作的优先项,最大化豫鲁各城市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应。

在城市突围的期待中,也许“手拉手”才是青岛上车的最好解决方案。

-------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山河两省,要“抱团”了?

【2】市场咨询:首次详细剖析常州模式的经典案例:中创新航变幻四年

【3】青记智库:全国造车版图再洗牌,青岛还在争最后的机会

【4】 城市进化论:北方强市“觉醒”,“组队”争夺下一个中心

【5】中国经营报:“国家队”下场!三大央企投资锂电“鼻祖”

【6】环球零碳:新能源企业重金抄底洛阳:中创新航走了,宁德时代来了

【7】青记:三大造车央企接手力神青岛,打造动力电池国家队

【8】城市进化论:北方第三城,还在死磕“造车梦”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

环球零谈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