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个时代的滚烫印记,也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在时代的号召下,他们上山下乡,支援祖国的建设事业。
后来,大部分知青都回家了,也有一些人把青春留在了边疆和山区,生根发芽,成家立业。
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在2009年,在40多年后,还有一位“知青”从北大荒回京,他就是邹雪生,也可能是全中国“最后一位返城知青”。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1968年到70年代末,在十年的时间中,一千多万名有文化的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城市到农村和农垦兵团中务农,或者去建设边疆。
1968年,一名士兵来到邹雪生家中,并通知他:“你和弟弟现在一起去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
那个时候,邹雪生的军人父亲因为一些原因,被调回了老家江西,母亲不久前离世,所以当时只有他和弟弟在京生活。
很快,两个人就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中,踏上了前往北大荒的列车。
不过还没等开始工作,弟弟邹小勇就因为年龄太小,被送回了江西,此后便只有邹雪生一人留在北大荒当知青。
北大荒的日子,有苦也有乐,邹雪生在采石场挑过石,在砖瓦厂搬过瓦,也在零下35度的夜晚托过豆子,后来他还当上了班长。
白天是苦闷的,但到了夜晚,则是属于知青自己的,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白天一块工作,晚上就聚在一起看书、讲故事、聊家常。而在所有知青中,班员叶明是邹雪生最好的朋友。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两个人一块下地劳作,在青山黑土之间挥洒青春的汗水,在古藤老树下畅谈家国大事,探讨未来,探讨理想,谈起心爱的姑娘。
离群的孤鸟一眨眼,时间就来到了1978年,这一年,大批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叶明也在返城的队伍中,唯独邹雪生迟迟没有动身。
其实不是邹雪生不想走,而是他在北京没有家,也暂时不能到江西寻找父亲,所以只能先留在北大荒。
以前,每个连队都有上百个知青,可到了现在,偌大嘈杂的宿舍里,只剩下邹雪生一人。此时的邹雪生,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鸟,在迷茫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到后来,邹雪生慢慢接受了现实,1979年,他和当地一个姑娘结了婚,一年后,两人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可惜的是,这段温馨的新婚生活没有维持多久,便走向了终点,原因是邹雪生没钱养活这个家。
于是乎,邹雪生只能带着女儿搬走,在团部租下一间10平米的茅草屋,给人打短工讨生活。
又过了10多年,邹雪生的女儿也读完了初中,随后便南下深圳去打工了。从此,狭窄安静的出租屋内,又只剩下邹雪生一人。
那个时候的邹雪生肯定不会想到,在北大荒滞留40年后,他居然还能成为返城的知青。
最后一名返城知青2008年,叶明联系上了身在北大荒的邹雪生,得知邹雪生的生活状况,叶明心中十分难过,于是便决定帮他的老大哥返城。
然而这件事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的大。要知道,“知青”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现在能不能找齐当年下乡的资料,都还是个未知数;而且,邹雪生回到北京后,又该住哪呢?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叶明的努力,有个叫安彦生的老知青决定为邹雪生写篇文章,在网上给邹雪生提供热度。
后来,叶明又在好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年的下乡通知书,最后成功解决了邹雪生的户口问题。有了准迁证后,叶明便重新和家里人商议了一番,决定先让邹雪生在家住。
2009年6月,叶明终于将所有的手续都办妥了,这也就意味着,不久之后,一个阔别北京40余载的知青,终于要搭上返城的列车了。
后来,在叶明和几位战友的陪伴下,邹雪生回到了北京。看着昔日的战友,和叶明这些年为自己做的事,邹雪生心中感慨万千,时间匆匆,那些尘封的记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回到北京后,邹雪生的女儿也从深圳回到北京工作,时隔多年,父女俩终于重聚了。
就这样,邹雪生41年的知青生涯画上了句号。
很多人都说,邹雪生滞留北大荒40余载重回北京,这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不过比起回城,能遇到像叶明这样的好友,才是人生中最难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