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病重皇帝派人送来药,太医刚走,徐茂公嘱咐家人:把药倒掉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11 08:00:22
前言

徐茂公因病卧床,皇上特意派遣御医送上珍贵药材,体现其对有功大臣的关切之情

但就在御医离开之际,徐茂公竟下令将皇上下达的药品尽数丢弃。

究竟何种原因令这位年迈将领对皇上的赏赐产生恐惧?是对医术的疑虑,抑或是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徐茂公此举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等深意?

非嫡系出生,终生受猜忌

众所周知,徐茂公原先出身于瓦岗军区,曾与李唐皇室处于敌对状态。

而在李密败给王世充,导致瓦岗军分崩离析之际,徐茂公正率领部下驻扎在黎阳,当得知李密向唐朝投降之后,徐茂公亦带领着瓦岗的土地及军队奋起投降唐朝。

起初,徐茂公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自主权,与其称之为唐朝官员,反倒是更像唐朝的重要同盟部队。

但是,到了公元620年,黎阳城遭受窦建德大军猛烈进攻,徐茂公陷入孤立无援境地,自此他由同盟转变为了唐朝的正式官员。

由于徐茂公出生于民间,并非李唐皇室的开国元勋。

因此,他既非李渊皇帝的亲信,也非李世民太子的嫡系,在玄武门之变期间,徐茂公未能看清局势,错误地选择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保持中立。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尽管徐茂公获得了丰厚的奖赏,但李世民对他的态度依然冷淡,在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之中,徐茂公的排名竟然垫底,这与他所建立的赫赫战功形成鲜明对比。

在整个贞观年间,李世民始终对他采取虚情假意的策略,一边拉拢他一边又对其进行压制。

当徐茂公患病之时,李世民甚至不惜剃掉自己的胡须,作为药物的原料,为其治疗。

就在徐茂公感动得热泪盈眶,认为李世民已经对他推心置腹之际,李世民却以一份贬谪公文将徐茂公贬往遥远的地方任职。

至此,徐茂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李世民给予他的信任和恩赐,原来不过是虚伪的表象。

因此,徐茂公没有整理行李,毫不犹豫地踏上前往叠州赴任之路,因为他深知,这一切都是李世民对他的试探,只要他稍微表现出犹豫或抱怨的情绪,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当唐高宗发现徐茂公如此明智地理解了他的意图后,便再次下达诏书将他召回朝廷,并赋予他重要职务。

可以说,尽管徐茂公在贞观年间不断晋升,屡次立下显赫战功,但李世民始终视他为一枚棋子,甚至是一个潜在的叛徒,徐茂公在贞观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三朝功臣备受猜忌,朝廷纷争耗尽心力

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际,其子唐高宗毅然将杰出的智者徐茂公重新任命为朝廷官员,恢复了他原有的职位。

这个时候,压抑已久的朝廷党派纷争开始大规模地涌现出来,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批权贵们,他们大肆打压异己,清除政治对手,甚至试图架空唐高宗李治的权力。

为了摆脱长孙无忌的控制,李治决定采取行动,通过策划“废王立武”事件,向长孙无忌发起挑战。

在这场激烈的“废王立武”之争中,唐高宗曾经向徐茂公寻求建议。

徐茂公深知玄武门之变的惨痛教训,因此他回答道:“这是您的家务事,何须征询他人的意见?”

最终,唐高宗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废黜了王皇后,并选择武则天作为新的皇后,从而在他与长孙无忌之间产生了日益加剧的裂痕。

我们不难发现,唐高宗与徐茂公之间的嫌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深蒂固且持续不断。

此时的徐茂公已经历经三代王朝,深受三位皇帝的器重,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屡建奇功。

而尽管他功勋卓著,但仍无法消除当朝君主对他的疑虑。

显然,徐茂公内心深处明白这些无休止的猜忌,因此他对待皇帝的奖惩从不犹豫或抱怨,面对唐高宗的询问更是谨小慎微,不敢妄加评论,徐茂公只能在这种矛盾的奉献与遗憾中无奈地叹息。

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过后,贞观年间的老臣几乎已经所剩无几。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面对着残酷的变故,徐茂公想必也曾预想过自己未来的命运。

他自幼便与众多兄弟共同努力,实现理想,而如今却独自站在朝堂之上,心中必定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因为他为之奋斗半生的事业竟然需要他如此小心翼翼,身处高位,功绩显赫,既是福气,亦是危机四伏的深渊。

忧虑家族命运,为表忠心坦然面对死亡

当徐茂公步入晚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苍凉,甚至一度开始担心起家族及其家人未来的命运和归宿。

历经人生无数风雨,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此时更加害怕家族声誉毁于一旦,为了尽快离开这个世界,避免亲眼目睹家族走向衰败,徐茂公每日盼望着早逝一刻。

徐茂公身患重病之际,家人四处寻找名医救治,而他却坚决反对家人为了延长他的寿命而四处奔走,对于家人请来的珍贵药物更是一概拒之门外。

他深知自己原本不过是“山东田间的农夫”,如今位居三公之位,年近八旬,难道不是命运使然吗?生死之事,皆由天定,岂可就医求生呢?即便是唐高宗亲自送来的药物,他亦命令家人将其倾倒入水沟之中。

回顾徐茂公坎坷不平的一生,尽管他始终未曾获得君主的完全信任,但却功勋卓著,这样的情况使得他很难全身而退。

即便他深知自己无意谋反,但在皇帝心中,他始终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

因此,徐茂公选择坦然接受死亡,也是为了尽早脱离权力中心,让朝廷安心,从而避免遭受皇帝的猜忌,进而避免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看破生死,以淡泊自处

在离世之前,徐茂公特别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将子孙后代悉数托付给他,期望他能严加管教,若有不肖子孙,可直接斩首示众,以免贻笑大方。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过长期的猜忌和朝廷斗争的洗礼,徐茂公对外部环境及后人的评价尤为关注。

尽管人们生活在世上,必须要顾及到外界的影响,但徐茂公当时显然已经陷入极度的敏感和不安,无法以平常心对待外界的评说,仿佛将自己紧紧地包裹在他人的目光之下。

徐茂公的一生虽然荣耀满载,成就斐然,但他似乎总是在揣摩别人的心思行事,尽管拥有权力,却过得如履薄冰。

因此,他自感一生已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厌倦了人世间的算计和朝廷中的猜疑,不再奢望生命的延续。这正体现出地位越高,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徐茂公的身份和职责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不会风平浪静,所有的荣誉背后必定隐藏着相应的代价。

最终,徐茂公于公元669年溘然长逝,在他离世之后,唐高宗甚至为此停朝七日,亲自撰写碑文,并在徐茂公墓碑之上题写了《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十六个字,并让他陪同埋葬于昭陵。

由此可见,唐高宗依然肯定了徐茂公的功绩和忠诚,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

结语

即使徐茂公倾力为唐朝付出,表示忠诚,却无法消除皇室的疑虑,他仍能历经三个朝代,担负要职,度过七十余载,巧妙化解皇帝猜忌,战胜严酷政治斗争,最终选择隐退安然离世。

这得益于徐茂公深刻理解自身所受质疑,明晰自身角色与地位。

他的忠诚不仅体现于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还在于以独特方式为皇帝排忧解难,甚至在离世时,亦为皇帝省去猜忌之苦。

因此,尽管历经磨难,徐茂公仍能以超然姿态结束生命,这正是其非凡之处,因为伟大并不总需悲壮呈现。

1 阅读:671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