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在我国西北那广袤的仿佛无边无际的边境线周围,一直有许多游牧民族,平日里以放牧捕猎为生。
西北边疆地处内陆,当地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有许多地方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再加上气候酷暑严寒两极极端,根本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这些游牧人的物产极为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古时候游牧民族便会时常因为意图掠夺我们的资源,而前来入侵我国。
自汉代以来,我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向来是主张“以和为贵”的。因此,在绝大部分的时候,朝廷中央对这些边疆部落一直都是采取怀柔政策,能拉拢的时候尽量拉拢,毕竟战争除了带来巨大的伤亡损失,于我方并无益处。
于是,为了拉拢外族人,避免战争,“和亲”出现了。
翻开厚重的历史古卷,纵览我国的历史长流,“和亲”不时发生,绝不罕见。现代也有许多文学娱乐作品以“和亲”为题材讲述故事,而且绝大部分讲述的都是和谐美好的爱情故事。
然而,真正的“和亲”中的主人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吐蕃之主求娶大唐公主大唐,继汉以后的再一个文昌武治、繁花着锦的朝代,政治清明,朝廷清朗,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力强盛,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唐朝都堪称是最为璀璨鼎盛的一个王朝。
直到现在,其他的国家都还认可唐时我国的中心地位,不止一个国家设有“唐人街”,有许多外国人误将“唐装”认为是我国的正装,而海外的华人也自称为是“唐人”,与“唐”相关的一切,都是荣耀。
唐太宗即位后,贞观盛世被开创,彼时的大唐堪称天下第一强国,引得四方来贺,万国均畏惧于我朝,更有外族人民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正是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这样一个繁荣的王朝,自然也吸引了远在西域的吐蕃国的国主的目光。
当时的吐蕃之主正是松赞干布,这也是一位难得的英主,刚刚平定了吐蕃内乱,收复一统了西藏,开创了吐蕃王朝。
大唐的国威传遍了华夏大地,也穿过了边疆,传到了吐蕃,刚刚内战结束的吐蕃万物待发,此时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松赞干布明白,大唐即是他最好的结盟对象,也是他能够依附的最大靠山。而大唐意欲东征高句丽,为防止吐蕃在朝廷出征放冷箭,使中央腹背受敌,也希望能与吐蕃交好。
于是,松赞干布明白现在正是一个投诚的好时机,便遣使携带黄金五千两与珠宝无数东下都城长安向唐太宗求娶公主,以结秦晋之好。
文成入藏,成一段千古佳话唐太宗与朝廷众臣在经过一番衡量后,同意了松赞干布的请求,但却并没有将亲生的任何一位公主嫁过去,毕竟彼时吐蕃实行多妻制,松赞干布已有一位妻子,按照当时唐人的思想,松赞干布的正妻之位早被占据。
于是唐太宗从宗室中挑选了一位雍容华贵,聪慧机敏的女子,册封为公主,委以和亲重任,她就是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时年十七岁,奉诏踏上了入藏之路,随行护送并且奉命证婚的正是她的亲生父亲江夏郡王。一行人经过了漫长的数月跋涉、风雪兼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而松赞干布在接到使者回传的消息后早已做好了准备,提前于柏海等候多时,在接到文成公主后,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谒见江夏郡王,随后携文成同返拉萨,所作所为均可见其对这桩婚事及大唐的真心实意和看重。
在与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加冕并册封为后。因害怕她思恋故国,专为文成修建了浩大的伫立至今的布达拉宫,内饰多仿唐风。
感念松赞干布真心付出的文成自然也多有回报,她将自己从中原带来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撒播在了西藏的大地上。
据后人考古,文成公主的嫁妆礼单上,除了绫罗绸缎、金玉珠宝这些昂贵之物以外,最无价的还有纺织工具、高产的农作物种子、各种各样先进的农产工具,以及众多治病良方和360卷传世经典,还有送亲的600多位各行业优秀匠人。
这些技术与工具在吐蕃的流传,帮助了无数吐蕃人,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吐蕃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进步,也向各邦各国直观地展示了大唐的强盛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汉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西藏归入我国版图垫下了深厚的基础。
因而,文成公主也被吐蕃的子民们尊称为“赞蒙”,深受藏族人民的爱戴。
夫死无子,文成的晚年生涯近十年间,文成与松赞干布之间的感情都非常地好,夫妻间相敬如宾,共同治理着吐蕃,唯一不圆满的地方是两人之间没有孩子。
公元650年,因长期四处征战,松赞干布身体多有暗伤,再加上吐蕃地处高原,海拔高,不利于身体恢复,旧疾复发的松赞干布不治薨逝。
这时中原已是唐高宗统治,在松赞干布逝去后,高宗曾派人来接文成回中原生活,然而文成自觉已在吐蕃生活多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再回故国只怕会物是人非,不如留下,还能继续为两国的友好共处做贡献。
公元680年,已独居30个岁月的文成公主不幸染上了天花,这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当时是无法治愈的疫病,她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点。
在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后的二百多年间,唐与吐蕃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两国间使者与商业活动有频繁来往,并且互为同盟,共同守卫两国边疆,成就了一段永垂青史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