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不愿结婚,二哥:给你30万,李立马答应,最后却是别样结局

说历史的女人 2024-05-04 22:30:57

最近,86岁老画家范曾再娶娇妻一事被众人嘲讽,最要的原因是夫妻俩年龄差太大,达到50岁。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中隐含着一个逻辑,或者叫中国式逻辑,就是老夫少妻生下的孩子往往特别聪明,能成大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孔子的父母年龄差就达52岁,他出生时父亲已经70高龄,而母亲才18岁(也有说是年龄差54岁)。

事实上,历史上还有一个人物,父母年龄差也很大,他就是李叔同。他出生时父亲68岁,母亲才19岁,父母年龄差达到49岁。因此李叔同就是个智商特别高的人,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个性话剧演员、戏剧活动家等,后来还出家为僧,成了著名的弘一法师。

至于李叔同有多天才,大家也都清楚,仅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让无数人心醉而心碎。然而就是这位令人心碎的“痴情”汉子,其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的多情种——他违背母亲的意愿,本不想结婚,结果他二哥说,只要你答应结婚,我给你30万!他立马屈服了,答应结婚,但是最后却是意想不到的别样结局······

一:初恋

李叔同于1880年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河北区。他也算是出身豪门了。其父李时珍(敢用这个名字的人必定不一般)进士出身,官至大清吏部主事,也算不小的官了,至少比县令级别高,六品,而且升职的机会很大。但李时珍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官位,没多久就辞职不干,因为李家有庞大的家族企业。李家经营的“桐达”钱庄和盐务,都是很赚钱的行业。李时珍经营生意是把好手,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使李家成为津门巨富。

因此,李叔同可以说是噙着金钥匙来到人间的。他是父亲李时珍的妾室王氏生的,母亲生他时年仅19岁,而那时的父亲已经68岁。老来得子,李叔同自是成为父亲的掌上明珠。而且据传,李叔同降生之日,有喜鹊衔松枝送到产房内,这被认为是佛赐祥瑞,更让李家对这个迟到的婴儿看重了。

李叔同果然不同寻常,自小就异常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喜爱。然而,老夫少妻的弊端还是过早地显现了,李叔同5岁时,73岁的父亲便撒手西去。李家的面子大,当朝重臣李鸿章还亲自登门参加了葬礼。

当时出现了很“奇特”的一幕。葬礼上大家都在啼哭之时,唯独李叔同没有哭。后来人们问他,父亲走了他为何不哭?他说,既然有僧人为父亲超度,亡魂升天了,应欢喜才对嘛。一个5岁顽童说出这话,除了聪慧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暗示?

不错,李叔同自小就是有佛缘的。他的大娘(即父亲的大太太)郭氏就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很早就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也信佛,也曾教他背诵佛经……

父亲去世后,李叔同主要跟着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六七岁读《昭明文选》,便能出口成诵;13岁时,他的文章、书法和篆刻就很有水平了,表现出对文艺的出众才华。

李叔同16岁考入著名的辅仁学院,天赋异禀的他很快接触新学,有了反叛和维新思想,对传统的八股文那套不屑一顾。但他毕竟也是“纨绔子弟”,家里有钱,喜欢吃喝玩乐,尤其喜欢去戏园子看戏,成了铁杆票友,有时还要登台客串个角色什么的。

如此,李叔同便结识了当时津门很有名气的坤伶杨翠喜,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散场后,他还充当护花使者,提着灯笼陪杨翠喜回家。李叔同对演戏很有天分,他经常同杨翠喜切磋演技,甚至还指导她的唱腔和身段。于是两人打得火热,卿卿我我,俨然一对恋人。

总之,少年李叔同也是妥妥的一个风流才子。

二:一婚

毕竟是富家子弟,李叔同的母亲不可能让她娶一个戏子的,于是就给他早早地定了一门亲。门当户对,对方是一个富有的茶商的女儿俞氏。俞氏端庄贤淑,可李叔同心里想着杨翠喜,对俞氏是死活不愿意。

此时,名扬天津梨园的杨翠喜被京城的庆亲王看上,很快就被重金买走了。李叔同失去挚爱,心中十分失落,整日郁郁寡欢。于是母亲趁机出击了。

说来也是可怜。李叔同的生母是其父的第三房姨太太,在家里地位低下,因此她才希望儿子早早结婚,独立出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受大家的欺负。然而李叔同哪管这些,反正自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还是不同意结婚。

此时他的二哥(同父异母兄弟)出马了。二哥说,只要你答应结婚,我给你30万,帮你成家!

一听说给钱,李叔同立马不再坚持了,就同意和俞氏结婚了。此时他18岁。

结婚有结婚的好处,李叔同终于明白了。因为一成家,他就独立了,走出那个封建大家庭,感觉自由多了。于是他开始大发神威。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另一方面,追求自由思潮的他开始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在科举考试上公然谴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力挺变法。

但很快,戊戌变法失败,李叔同便带着妻子和母亲从天津去上海避祸。在上海,李叔同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他入读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成为蔡元培的学生,结识了不少后来的学界名流,如黄炎培、邵力子等。

李家在上海也有钱庄,是自家的银行嘛,李叔同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因此他立马进入上海上流社会,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名流名媛,很快名动上海滩。他还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名。当时他还同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关系亲密,并称“天涯五友”。

当此之时也,天涯五友日日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唱和,畅谈人生,纵论天下,好不快意!

在上海,这位风流才子又结识了色艺俱佳的名妓李苹香,才子佳人再造一段佳话。只是李叔同没有太当一回事,如他所言:“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家有贤妻良母,外有红颜知己,此君也是潇洒极了。

只是苦了妻子俞氏,他嫁给李叔同后,对婆婆十分孝顺,操持家务十分辛苦。而李叔同只是甩手掌柜,家里啥也不管,即便妻子怀了身孕,他也不管不问,让老婆倍受冷落。无奈,夫妻俩没有共同语言啊,李公子这个借口也冠冕堂皇。

但好在母亲还在,李叔同没有太敢造次。但可怜的母亲45岁时英年早逝,李叔同给母亲办完丧事之后便完全放开了。他给俞氏连打声招呼都没有,直接抛下妻子和三个儿子远走日本留学去了。

三:再婚

到日本的李叔同如放马南山,更加浪漫了。

1906年9月29日,李叔同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又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这成为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也使李叔同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次年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27岁的李叔同饰茶花女玛格丽特一角,演的风情万种,引起不小轰动。

此时的李叔同不仅在音乐上取得卓越成就,还在美术上独领群首(之后被誉为中国油画之开山祖)。也是在此时,他结识了美丽的日本少女诚子,有的版本说是叫雪子,或者叶子,还有叫福基的,总之这个少女没有个准确的名字,可见李叔同对她的重视,呵呵。

诚子本是李叔同房东的女儿,他作油画,画裸女时,诚子给他当模特。李叔同很快便喜欢上她了,于是两人直接结为伉俪。至于国内的原配夫人有什么意见,根本不在他考虑的范围。我自己喜欢就行了。

婚后不久,李叔同因病回国治疗。这次他没有带上新婚夫人,是一个人回去的。在老家治病期间,得到妻子俞氏的悉心照料。李叔同并没有告知妻子他在异国又结婚的事情,因此在这期间,俞氏以能照顾丈夫为荣,感到自己幸福极了。

身体痊愈后,李叔同把俞氏和儿子往家一丢,再次回到了日本,与诚子继续浪漫……

四:出家

1911年3月,李叔同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带着诚子回国。再携美人归,壮士有颜色!在上海,李叔同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

此后的李叔同在中国文艺界开始大红大紫。他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出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等;还加入“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主笔;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还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切磋;又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等。

此时的李叔同可谓全面开花,在音乐、美术、诗歌、话剧以及教育上都成为当时中国的顶级人才。连鲁迅先生都对他相当敬慕,以得到他的一副书法作品为荣,称其书法为:“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然而,就在李叔同正风光无限之时,年仅38岁的他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选择出家了。

1918年,李叔同的出家无疑是中国文艺界的一场地震,其轰动效应不亚于这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其实李叔同的出家也决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选择。前面提到,他是有佛缘的,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信佛的大娘和大嫂接触佛学了。他5岁时,父亲去世,他没有哭,而是说出了那句匪夷所思的话:父亲的亡魂既已升天,是应该高兴的事嘛。

就在李叔同出家的三年前,他的好友夏丏尊曾给他推荐过一篇有关断食的文章,文中讲断食有很多妙处。1916年,李叔同便到杭州虎跑寺进行了20天的断食实验。结果他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一般。此后他就开始准备出家了。

促使他出家的大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家的生意在一场金融危机中轰然倒塌,家境开始衰败。

大家知道,李叔同那首最著名的《送别》,就是为他破产的朋友许幻园所写的:

1915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这天,李叔同的好友,“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过来和他告别。许幻园连他的家门都没有进,只是站在门外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多次的叫声都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含泪写下了这首令人心碎的千古绝唱。

没想到,两年之后,自己也破产了。那么李叔同也要走了。不过他不像许幻园那样,说还要回来。他很决绝,他再不回来了……

于是,38岁的李叔同毅然舍弃了红尘世界,踏入佛门。他走得很果断,或者很无情,没有告诉妻子俞氏和儿子,也没有告知新欢诚子。

但李叔同出家时也不是谁也没有通知。1918年7月,李叔同给学校递了辞呈后,就告诉了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和刘质平。两个学生都难以接受老师的选择。

学生问老师:“老师为何而出家?”

李叔同答:“无所为。”

学生又问:“忍抛骨肉乎?”

老师答:“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第二天,李叔同便走了,再也没有回头。此后的他在虎跑定慧寺削发为僧,更名弘一法师,世间再无李叔同。

之后的他一心向佛,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仿佛昔日的泼天富贵不曾存在过。他过午不食,每天只用一顿餐:一碗米饭,一碟咸菜,一杯白开水。

李叔同在寺庙里生活很清苦,但也苦了他的两位夫人。其实李叔同回国之后,一直跟诚子过日子,就再也没有见过俞氏和他的儿子们。他出家当然也不需要通知俞氏,你算老几?即便连新欢诚子也不曾告诉的。

后来诚子得知李叔同出家后,曾到寺院想见见李叔同,可她在寺院门口跪了几天也没有把他拉回尘世。传说中的二人是如此相见的。

诚子跪了几天,那扇大门终于“吱呀”一声,门开了一道缝。

诚子:“书同——”

弘一法师:“请叫我弘一。”

诚子:“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

……

也许,在弘一法师的心里,他本就是个大慈大悲之人。

出家之前,李叔同去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时总要摇摇才坐下。丰子恺不解其意,就问老师为何要这样做。李叔同答道,“这个木藤椅可能会生有小虫,这样摇摇之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身在佛门,李叔同甚至也不忘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听闻各地战乱,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能无愧于心乎?”

他每次开讲佛典都会挂起一条横幅,上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加跋语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10月13日晚,自知大限将至的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做为绝笔。

面对死亡,弘一法师从容平静,十分周到地安排后事的每一个细节。他反复交代弟子:“我去后,你记得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至死,弘一法师都没有忘记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忧国忧民。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2 阅读:35

说历史的女人

简介: 写有温度的历史,给有温度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