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二十七讲:从黄老治国到儒家天下

嘤兀 2024-01-14 11:20:16

聊文化,一定要跳出文化局限,文化脱离了历史发展规律就会如无根之水一样,还没落地,就飘到了无尽的远方,所以聊文化,要从历史发展的本质开始。

今天我们讲为什么汉初要以黄老之说治国,而汉武帝一定要用儒术治国?

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天下,再到楚汉相争,天下纷扰,民生凋敝。这时候,国家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政策。

若是没人懂该怎么去治理国家,用具体什么样的方式,那就让其自由发展,于是国家机构几乎全部从社会经济中退出。像极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区别就是当时大汉几乎不需要对外贸易,经济内循环就可以解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而为了适应该经济模式,汉初还制定了极其简单的官僚体系,既:

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是郡县两级制。

其效果是极为显著的,据《史记·平准书》和《汉书·地理志》估计:

当时的整个官僚系统,只用八百分之一的土地就可以养活。

这种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就是黄老之说。

事实证明,黄老之说在汉初有着非常大的效果,休养生息政策立竿见影,很快地,国库充盈,民间富裕。

所以大汉建国区区几十年后的汉文帝,前前后后可以豪气地免除十几年的农业税。

到了汉武帝的父亲景帝后期,汉朝积累了大量财富。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黄老之说创造了那时候的盛世,但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患,主要体现在:

1、铸币权在民间,中央统治力差。

2、匈奴侵扰边关,中央统治力差。

3、诸侯不服管理,中央统治力差。

这三个矛盾,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黄老之说就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了的。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继位后,要求天下举荐贤良,为他和他的大汉王朝解决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统治问题:

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

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战略性的历史政治哲学的问题。

所有的贤良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来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答案,但是只有儒家代表董仲舒回应《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以最高分通过汉武帝考验,其核心思想是:

1、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

2、治理国家的政术。

3、天人感应,也就是君权神授的概念。

具体体现在: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子,抑黜(chù)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zhuó)制度,反对任子訾(zī)选制。

简单讲一下:

1、君权神授: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的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将君权绝对神化,有利于维护皇帝权威,利于中央统治。

当然从侧面也能通过天灾人祸等,规范约束帝王行为。

2、独尊儒术:

儒家更注重的是“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能在意识形态上让每个人融入社会发展中来,并受国家管制。

这种状态要远比法家严苛的律法更有利于国家统治。

3、尊王攘夷:

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各个诸侯王,必须为中央服务。

4、建立太学

让以上几个政策,能够长久地执行下去。

这就让整个国家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心理认同上,都必须服从中央。对日后的抗击匈奴,也能做到同仇敌忾。

从此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必有儒家文化的影子。

关注我,一起探寻,文化之美。

1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4-01-19 09:13

    哪里有滕王阁序?

    嘤兀 回复: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