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总理和钱部长,瞧他们的姿态,够低。

栀子沧桑史 2024-10-19 00:59:46

十三陵地区地势特殊,历史上每遇夏季暴雨便山洪暴发,而雨季未到又严重缺水,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困扰。1954 年,周总理视察十三陵地区时指出这里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既能防洪又能为北京增加水源,还能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三得。十三陵作为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修建水库可以提升其整体景观。

在当时,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十三陵水库的建设不仅能为当地提供灌溉用水,还能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水库周边风景秀丽,建成后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之,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

二、建设历程中的困难与解决(一)初期困难重重

1958 年 1 月,十三陵水库建设工程破土动工。然而,工程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施工条件极为艰苦。由于缺乏施工经验,工人们在摸索中前行,进展缓慢。施工机械稀缺,单凭人工运土上坝,工效不高。据资料记载,在工程之初,施工部门只动用了 1 万名青壮年作为劳动力,但他们既要平整地形,又要开山采石,最后还得用小推车把土石运送到目标地点,任务艰巨。经计算,整个水库坝体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高达 230 万土方,全部依靠人力手提肩扛进行堆砌,难度极大。此外,劳力不足问题也十分突出,工程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到 1958 年 5 月 1 号劳动节的时候,整个工期已经过半,工程进度却只有 1/4。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7 月的汛期一到,工程就不得不中止,计划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

(二)多方努力破局

面对重重困难,各方积极采取措施破局。十三陵水库由昌平县承建改为北京市承建,并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为解决劳力问题,发动全市党、政、军、民、学各界人士参加义务劳动。驻京人民解放军也陆续出动大批官兵担负工程中最艰巨的任务,随着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和人民解放军的加入,修建十三陵水库劳力缺乏的问题得到解决。为了解决夜间施工的照明问题,在总指挥部的努力争取下,天安门管理机关新购置的原本用于天安门广场照明的 100 盏聚光灯被运到了施工现场,施工队伍昼夜不停,施工进度大大加快。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十三陵水库建设工程稳步推进。

三、领导关怀与群众热情(一)中央领导重视

1958 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刚刚结束,毛泽东主席提议与会者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市郊十三陵水库的施工现场。毛主席一行人纷纷为水库题词,毛主席题写的是 “十三陵水库” 5 个大字;刘少奇题写 “劳动万岁!”;周总理回想起工人们劳动时的身影,写道:“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老总不改豪放的性格,挥墨写下 “移山造海,众志成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来参加劳动,仿佛给沸腾的工地添了一把柴,极大地激励了群众的劳动热情。

随着北京汛期的临近,毛主席又向周恩来总理传达了关于组织政府部门的部长们去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一周劳动的指示。四天后,周恩来总理亲率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职工 500 余人组成了第一批劳动队伍,开赴十三陵水库施工工地。周总理在工地上以普通劳动者自居,积极参与劳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6 月 22 日,心系工程的周恩来总理第三次来到工地参加劳动,此时,距离完工日期只剩下短短的 8 天了。周总理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两天一夜,每天早上,当工人们来到工地时周总理的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裳,夜幕降临,周总理总是最晚离开工地的人。

(二)群众积极响应

中央领导的行动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热情,大家纷纷自带干粮投入到十三陵水库的建设中。北京市各区县的农民、各中学的学生,共计 2 万多人。他们背着行李,翻山越岭,为水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包括保加利亚、波兰、苏联在内 11 个大使馆也派出了共计 2000 多名国际友人队伍,参与到了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当中。

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如 “九兰组”,她们年龄最大的不过 22 岁,最小的只有 17 岁。因为她们名字里都有个 “兰” 字,所以取名九兰组。一开始村里的领导觉得她们年纪小,怕她们做不了重活,不让她们来。可是到工地上一瞧,她们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十足。无论是铲、挖、夯、挑都跑在了许多男队员们的前面。三月的北京天气还很寒冷,九兰组的姑娘们咬着牙,在工地上坚持了下来。

后来又主动承担打夯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受伤和磨炼,掌握了打夯技巧。还有 “沙河七姐妹” 等先进集体,她们也是劳动战线上的勇将。在工地召开的第一次颁奖大会上,总指挥赵凡正式命名 “沙河七姐妹” 为先进集体,成为工地上第一个先进集体。著名文学家冰心为她们创作的《七朵腊梅花》,后来谱成歌,在工地上广泛传唱。许多女青年听到七姐妹的事迹后,纷纷来到工地参加劳动。

十三陵水库建设期间,先后涌现出 2972 个先进集体,20409 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忘我的劳动者以冲天的干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成了新中国标志性的工程,也成为一个时代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见证和象征。

四、周总理与钱正英在十三陵水库(一)共同劳动场景

1958 年 3 月,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工地上,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陪同周总理视察。也许是走累了,他们就停下来谈工作。一个不管干净与否,席地而坐。在这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中,周总理与钱正英的交谈,充分展现了对十三陵水库工程的高度重视。他们的身影,也成为了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周总理心系工程,仔细询问着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钱正英则凭借着专业的水利知识,认真地向周总理汇报着各项工作细节。他们的交流,不仅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指导,更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劳动者。

(二)意义深远影响

周总理与钱正英在十三陵水库的共同劳动场景,具有深远的意义。领导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水库建设中,为工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的行动,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党和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决心。周总理与钱正英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历史佳话,激励着后人在国家建设中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如同十三陵水库的大坝一般,坚实而永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0 阅读:4

栀子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