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能源事业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聚焦于安全、低碳和智能化三大核心任务。在此背景下,众多具有“能源”特色的高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领域,致力于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除了广为人知的以地质、矿业、石油为核心特色的高校外,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以及河南理工大学等,这些学府在“能源”领域同样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贡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几所杰出代表!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享有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殊荣,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实力使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该校不仅荣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更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
学科门类全面且卓越,构建了包括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不仅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更辐射至交叉学科领域,为学子们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机会。这些丰富的学科门类使得中南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具备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南大学拥有世界上颇具影响和最为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链,多年来深耕新能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全国首批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首个设置“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
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十四五”首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中南大学牵头申报的“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目前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材料研究平台之一,也是中南大学开展新能源材料研究的重要依托。该实验室将聚焦新能源战略金属资源提取、二次资源循环、能源转换材料和储能材料研发,旨在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为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及“一带一路”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顶尖全国重点大学,凭借其卓越的教育资源和学术实力备受瞩目。学校汇聚了教育部、国防科工局、辽宁省及沈阳市四方之力共建,同时,学校更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这些殊荣无疑是对其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最高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荣幸地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高校之一,预示着其在未来科技领域的引领地位与无限潜力。
东北大学拥有完善的教育架构,下设研究生院及21个学院(部),构建了一个以工科为主导,同时涵盖多个领域的全面学科体系。在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中,该校拥有2个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及11个辽宁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这都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泛的研究领域。
东北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新设置的关于新能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依托冶金学院和材料电磁过程研究重点实验室,融合多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并紧跟新能源发展前沿,发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和能源动力等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聚焦能量转化材料、光伏光电、能源存储与转换等领域的研究,打造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始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是中国首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最早高校。历经变迁,现为河南省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河南省“双一流”高校。
学校工科优势显著,安全、地矿、应急学科独具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工程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顶尖行列。拥有“双一流”和世界一流学科,多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研究生培养基地。
河南理工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获教育部备案,专注于培养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省级科研团队,近年承担多项国家级和企业项目,并荣获多项科技奖励。
作为矿业领域的领军学府和国家煤炭工业的人才摇篮,河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双碳”目标,以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在能源结构调整、绿色消费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为绿色发展和能源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前景光明且需求旺盛。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希望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都有机会踏上这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去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