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当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时,遇到了一个分数比他高的同乡男孩。他和这个男孩都希望能够再次参加高考,然而,那个男孩的母亲坚决反对,甚至责骂了她的儿子:“你为什么还要考?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你回来帮我干农活、盖房子、找媳妇、生孩子就好了。”
然而,俞敏洪的母亲却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她非常支持俞敏洪读书学习。当她听说县城有一个高考培训班时,她毫不犹豫地前往县城。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妇,她在城市里没有亲戚朋友,但她忍受着饥饿和疲惫,坚持了三天三夜,最终找到了培训班老师,并说服老师接受了俞敏洪。在回家的那个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俞敏洪的母亲在泥泞的路上滑倒了好几次,但她仍然坚持着爬了起来。当俞敏洪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他看到母亲全身湿透,泥泞不堪。这一幕成为了俞敏洪最直接的动力来源。
一年后,俞敏洪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而那个曾经的同乡同学,却一辈子都困在大山里,过着和父母一样的生活。这就是认知的差距,有时候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在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中,父母是他们的尺度。父母的认知水平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可能的上限。
有时候,父母的低认知会给孩子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让我们以北大神童张炘炀为例。他在3年内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9岁开始准备高考,10岁进入大学,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成为北航博士生。然而,他后来从“天才少年”沦落为“啃老族”。他甚至扬言父母欠他一套价值一千万的北京房子。这种好吃懒做、不负责任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后,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原本张炘炀有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次是他在高三时有意复读并冲刺985高校,但他的父亲为了维护儿子“10岁上大学的神童”的光环而拒绝了,硬是把他推进了一所二本大学。第二次是他13岁时,学校导师发现他的学习天赋并有意培养他到德国留学,但因为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建议他父亲再等一年。然而,他的父亲急于让儿子获得“年龄最小研究生”的头衔,反对他出国深造,坚持让他在大三后直接读研。张炘炀再次妥协,因此错失了增加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机会。第三次是他原本有机会在北京购买房产,当时房价正处于下行阶段,他有奖学金和父母的积蓄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持。然而,他的父母只是租了一套房子并骗他是买的。几年后,北京的房价飙升,他们再也无法负担得起购房。为此,张炘炀与父母发生争执,结果他的父母向媒体爆料称张炘炀以读博为由逼迫他们买房。这导致年仅16岁的他遭受了网络暴力。最终他的心态崩溃,放弃了努力和追求。
张炘炀原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改变命运,但他的父母却因为短视和低认知而剥夺了他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行为像画地为牢一样把孩子锁在了局限的视野里。
除了低认知之外,有时候父母过度溺爱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些父母不愿意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困难,总是为他们铺平道路并保护他们免受伤害。这种溺爱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当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他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避免低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成长。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