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打一耙!欧盟领导人要求中国“调整行为”,对华开辟“新战线”

南柯归洵 2024-10-18 09:42:22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欧盟领导人最近的言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表态令人惊讶。

他在与中方代表会晤后,突然改变了态度,要求中国“调整行为”以解决双方贸易争端。

这一表态被视为欧盟对华开辟“新战线”的信号,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和讨论。

米歇尔的言论不仅反映了欧盟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担忧,也暗示了欧盟可能采取的新政策方向。

这种态度的突然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考量?欧盟是否真的准备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欧盟对华态度的急转弯

国际政治舞台上,变脸的戏码总是令人瞠目结舌,欧盟领导人的这一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米歇尔要求中国“调整行为”,这种措辞之强硬,在近年来的中欧对话中实属罕见。

从昔日的“战略伙伴”到如今的“系统性竞争对手”,欧盟对中国的定位可谓是天翻地覆。

早在数年前,欧盟就开始酝酿所谓的“去风险”战略,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一策略的出台,无疑为中欧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欧盟渴望继续从中国巨大的市场中获益却又担心在经济竞争中落于下风。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欧盟似乎正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其摇摆不定的态度,恰恰暴露了其政策的短视与矛盾。

在国际贸易的大棋局中,中欧关系的每一步棋都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近期,这盘棋局的走势愈发扑朔迷离,双方的贸易争端正在不断升级。

中欧贸易争端的升级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无疑是这场争端的导火索,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高调宣布启动这项调查,声称要保护欧洲汽车产业。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欧盟自己的调查结果却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据悉,欧盟官员承认他们并未发现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造成实质性损害,尽管如此,欧盟依旧我行我素。

今年10月初,欧盟成员国以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7.8%至35.3%关税的提案。

面对欧盟的无理打压,中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采取反倾销措施。

要知道,白兰地可是欧盟尤其是法国的重要出口产品,中国商务部还于今年6月和8月分别对进口自欧盟的猪肉和乳制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这一系列组合拳,可谓是打得欧盟措手不及,在这场贸易争端中,欧盟似乎陷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

欧盟一方面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试图遏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带来的巨大压力。

以法国为例,大批白兰地生产商和农户在干邑地区举行抗议集会,反对欧盟的对华政策。

他们担心,如果失去中国这个重要市场,整个产业将遭受重创,与此同时,欧盟还在悄悄地对中国硬木胶合板展开新一轮调查。

但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方的非理性行为,都将对双方造成伤害。

欧盟如今的做法,无疑是在开历史倒车,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将伤及自身。

在这场中欧贸易争端的大戏中,欧盟内部的分歧与挑战,无疑为剧情增添了更多戏剧性。

表面上,欧盟似乎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某种共识,但实际上,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正日益凸显。

欧盟内部的分歧与挑战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提案,虽然最终以微弱多数通过,但投票结果却暴露了内部的严重分歧。

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要知道,在欧盟这样的多边机构中,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往往是最理想的状态。

而这次的投票结果,无疑给欧盟的对华政策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场内部博弈中,德国的立场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和汽车生产国,德国本应是支持加征关税的主力军。

然而德国却选择了弃权,德国汽车制造商们正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

2023年,德国汽车在华销量超过500万辆,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自然不愿意看到中欧贸易关系恶化。

况且德国也担心,如果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可能会引发中方的报复性措施,从而损害德国汽车企业在华利益。

除了德国,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也对加征关税持反对态度,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担心贸易摩擦会影响到双边关系。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做法是“愚蠢的”。

这种内部分歧,无疑给欧盟的决策过程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令欧盟头疼的是,它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为0.5%,远低于中国和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生贸易摩擦,无疑会给欧盟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其实欧盟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中欧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管控分歧,扩大共识。

欧盟应该认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符合欧盟自身的长远利益。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欧盟是否能够克服内部分歧,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将直接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国际影响

在这场中欧贸易争端的复杂棋局中,美国的角色不容忽视,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美国的每一步棋都牵动着国际局势的神经。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一直是影响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试图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频频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然而美国的这一做法引发了欧盟内部的强烈反弹,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公开表示,欧洲不应成为美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多次强调,欧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尽管如此,美国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在电动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美国正试图拉拢欧盟,共同对中国施压。

美国曾多次敦促欧盟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并在5G网络建设等问题上排斥中国企业。

一些欧盟国家,出于对美国的考虑,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

不过欧盟并非完全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欧盟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美国的干预,中国一直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欧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影响,呼吁欧盟保持战略自主。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求与欧盟的合作机会,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领域,中欧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势头。

这些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稳定,也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欧合作的潜力远也未被充分挖掘,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中欧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如果双方能够摒弃偏见,加强合作,不仅能够为各自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能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重要贡献。

结语

中欧关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双方能否化解分歧、增进互信,不仅关乎中欧两大经济体的发展前景,更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欧更应该携手同行,共同应对挑战,为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贡献力量。

如果你喜欢我的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在2024年10月12日《继续倒打一耙!欧洲理事会主席称:希望中国“调整行为”》的报道

中国网在2024年10月10日《「中国网评」欧盟为何要挑起一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摩擦?》的报道

0 阅读:38

南柯归洵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