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开1959年核打击计划,预计用870枚核弹,轰炸中国117座城市

方圆君喜欢阅读 2024-08-01 00:24:39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了尽快结束二战,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两颗原子弹爆炸造成近20万人死亡,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后面因核辐射造成的死亡人数。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见识到原子弹在实战中的威力。

而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本国的核武研制计划,短短20年后,世界上就相继诞生了数个核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

但相对来说,中国跻身核国家行列时间较晚,以至于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美、英、苏三国就曾对中国进行过核威胁。但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却从未惧怕过。

不过,随着核国家的增多,倘若真的发生战争,那么个别有核国家会不会大面积动用核武器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2015年12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和记录管理局就公开了一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密件,该密件由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于1956年制定,对3年后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应该袭击的目标进行标注,其中包括苏联本土、东欧和中国大陆的各地区,预计使用核弹数量为3500枚。

在这份计划里,美国总共规划了1200多个打击城市,而光是中国范围内就有117个,其中北京更是排在第十三位,预计打击的目标包括当时北京的两个空军指挥中心和两个空军储备区,以及丰台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等。

那么,美国将使用多少枚核弹来攻击中国本土呢?答案是——870枚。

试想一下,日本只承受了2枚核弹就死伤几十万人,两座城市用了几十年才基本恢复,若是这870枚核弹全部落在我国的土地上,其后果不言而喻。

毕竟那时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刚刚起步,“老大哥”苏联又与我们渐行渐远,加之又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在这种艰难的局势下,倘若遭遇这种打击,无疑是很难想象的。

当然,除了中国外,美国对苏联的预计核打击范围更大,其中包括莫斯科179个目标、列宁格勒145个目标、东柏林91个目标等,即所谓的“系统性破坏”。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美国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其实从二战结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比如1946年的“铁钳计划”,美国就计划在苏联的24个战备城市,投下50枚原子弹;除此此外,还有“半月计划”、“特洛伊计划”、“基本战争计划”等。

美国人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通过疯狂的核打击,使苏联丧失大量的工业基地和人口,以彻底摧毁其与美国抗衡之能力,从而达到其一家独大的美梦。

但按理说,当时美国的“冷战”对象是苏联,而并非中国,倘若真的有这样的计划,美国针对的也应该是苏联才对,怎么会将中国也牵扯进去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从国内的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越战争,美国在多个战场上均直接或间接败给中国,这让美国不得不重视起中国来。

在美国看来,中国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苏联,甚至比苏联还要强大。所以,在这份计划中,自然要将中国也算进去。

那么,美国具体要打击中国的哪些城市?又分别投入多少核弹呢?

首先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排名第十三的首都北京,计划投掷26枚核弹,其中23枚投掷在北京市区和丰台地区,其余3枚则投在今天的昌平区。

此外,还有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预计投掷82枚;还有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三省,也是被重点打击的对象,其中光是辽宁一个省区,就预计投掷159枚,打击的目标达117个。此外还有天津、广州、成都等地,也都是其打击的对象。

这些地区无不都是人口稠密、工业和经济集中的地区,美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到如此地步,实在是令人咂舌,这还是某些人口中那个倡导“和平、自由、人权”的国家吗?

当然了,从战争的角度来说,虽然直接将平民作为打击目标违反了国际准则,但在实际战争中却基本不会有人遵循。

比如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其原则上都是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在这两场战争中,依旧以轰炸城市为主。因为从军事角度来看,以平民为攻击目标可以有效地摧毁敌人士气,从而推动敌人内部发生叛乱或投降,从而达到快速结束战争的目的。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枚原子弹就是最好的说明。

可笑的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以平民为目标有时甚至还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得到辩护,毕竟这样做缩短了战争的期限,避免了更多人的伤亡。

尽管美国制定了这样一份令世界震惊的“核武打击计划”,但最终并没有付诸实践。

一来,苏联不仅没有对美国开战,反而开始主动与美国接触,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就是最好的印证;二来,苏联和中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倘若真的爆发了战争,美国的处境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通过这件事,也让中国明白,必须尽快造出核武器,毕竟“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只有拥有核武,帝国主义才不敢轻易对我们起刀兵。

当然,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来说,核武器的存在对于世界局势始终是一种威胁。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幸运的是,这份令人不寒而栗的计划成为了历史,但不幸的是,核武器却尚未成为历史。

0 阅读:0

方圆君喜欢阅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