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俗语

鳝堂集庆 2024-04-04 07:31:04

有些俗语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时间久了大家也不以为然,积非成是,约定成俗。但如果你要从字面意思去细抠,还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几个资质一般的人凑在一起,也能抵得上机智过人的大聪明。

但要说三个臭皮匠,就想顶个诸葛亮,那就有点太自不量力了。毕竟诸葛亮那可是智慧的化身,虽然小说里把他写得跟呼风唤雨、能掐会算的神汉一样。

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好歹也是蜀汉的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是一代名臣,托孤老臣,军政一把抓,既能写文章,又会带兵打仗,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为了统一大业,鞠躬尽瘁。可以说是几百年、上千年才出的这么一个人才。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疑问,不是六出祁山吗?那是小说演义里的故事,历史上他也就三次出祁山,两次过秦岭,还有一次待在秦岭南麓待敌。

而皮匠这个职业,在现在可能听的不多了,在古代也跟总理是没法比的。就算来个100个臭皮匠,那也是顶不过一个诸葛亮。

因而这话是越琢磨越有问题。这个皮匠,听着会让人想到四川郫县的豆瓣酱。诸葛亮跟四川还是有莫大的关系他治理蜀20多年,下半辈子基本都是在四川度过的。

原来这里的“皮匠”,不是我们字面意思上制作皮革的匠人,而是军队里面的偏将、副官的那个"裨将"。左边衣字旁,右边是一个卑鄙的”卑“。

三个臭皮匠说的就是三个能力水平很差的副将。那他们至少是懂军事能带兵打仗的人,就算再差,在那个位置上也是有两把刷子。

说他没能力,只是他看着好像没能力,而没有能力也根本混不到那个位置。

而且”三“在古代不是一个实数,一般是虚数,指的是多数,也不一定就三个,有可能是六个、九个,都有可能。

这样一解的话,这句俗语才算合情合理。但千百年来,这”臭皮匠“已经深入人心,约定成俗。

中国汉字的同音字比较多,听是大家最主要的接受方式,因而也没有必要再改过来,将错就错。

其实这个臭皮匠,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而军队的裨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到的位子。

因而这个皮匠也是可以说得通的,毕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句话也是没有毛病的。

还有一个俗语叫“无毒不丈夫”,前面还有一句叫”量小非君子“。

本来丈夫是顶天立地的君子,这个无毒不丈夫,说的好像丈夫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好东西,都是那种心狠手辣的货。

这其实也是一个同音字互换的缘故,这个”毒“应该是温度、度量的度,这样一说好像就能解释得通。

无度不丈夫。大丈夫必须要有度量有气度,有胸怀,像宰相一样肚子里能撑个航空母舰,像弥勒佛一样肚里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而不像小人,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因而这两句话本来就是意思相对。

与”无毒不丈夫“,对应的还有句话叫”最毒妇人心“,这个其实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这两句话放在一块好像是说,男人女人没一个好东西,这完全是抢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把广大的男性女性都得罪完了。

这让人想到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千百年来也是争议不断,说法不一。跟上面的话一样,它都是前面要加定语加以限制说明的。

当然这话是有出处的,一般是用在”三言二拍“、水浒封神等故事中。比如说某位女性做了某件狠毒发指的事情,顺路就会来上这么几句,”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犹未毒,最毒妇人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