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传位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因为当时有两位皇子比较合格,他们各有各的优势。
一个是皇四子奕詝,另一个是皇六子奕訢,他们年龄相差并不大。
选择皇四子奕詝,主要是认为他有德,是仁君,天下有德者居之,这是古训。
选择皇六子奕訢,主要是认为他有才干,立贤也是众望所归。
关于他们的“德”和“贤”,有一件事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次,道光皇帝让奕詝和奕訢去比赛打猎,结果奕訢满载而归,道光帝很高兴;看到奕詝空手而归,奕詝解释说苍天好德,不忍心杀生。
不知道当时奕詝心里是真的不忍心杀生,还是为了给自己一无所获找个理由。
道光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可以从他的传位诏书中看出来。一般传位诏书只会提皇储,可是道光帝除了说明传位于皇四子奕詝,还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
由此可见,道光帝是很喜欢皇六子奕訢的,最后选择了皇四子奕詝,可见当时的他是何等纠结。
从历史情况和后世结果来看,选择皇四子奕詝不如选择皇六子奕訢。
国家太平无事时,选择有德的继承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国家危机四伏时,选择贤能的人继承,有利于国家变革图强。
咸丰帝继位后,仅当了十年皇帝就去世了,年纪轻轻去世,皇子年幼,造成慈禧太后干政的局面,国家最高权力掌握者是个保守派,限制了变革图新。
而皇六子奕訢,主张变革图强的洋务运动,恭亲王奕訢成了洋务派的最高领导。但是奕訢不是最高权力掌握者,很多事情并不能做,再加上权力斗争,奕訢逐渐失去权力,洋务运动大打折扣。
如果奕訢是皇帝,那就是另外一种格局了。由皇帝牵头发起变革图新,效果更强,洋务运动程度很可能更深,说不定最终成功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德和贤都是好品格,并不存在哪一个更好,两者兼有最好,如果不能兼得,那就看国家处于什么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对了历史就会揭开新篇章,选择错了,历史就会推倒重来。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