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是毛主席的第一位夫人,为毛泽东育有三子:岸英、岸青、岸龙。毛主席曾在69岁高龄时称:“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她的挚爱。
杨开慧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杨开慧、毛泽东
好学的小师妹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欲栽大木柱长天”,受聘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杨开慧自小跟着父母先后在落屋田、仰天湖和黄泥塅等处居住,在父亲的指导之下,在家中致力学习英文,刻苦自修,阅读了许多有关新文化革命的书籍,时常和父亲讨论一些问题,深得父亲的钟爱。
一天,杨昌济先生从学校回家,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在一师看到了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父亲那异乎寻常的称赞,使得“毛泽东”这个名字在开慧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她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见到父亲的这位高足,当面向他请教。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开慧正在家中帮助妈妈做家务,只见几位青年学生走进门来。走在最前面的青年身材魁伟,雄姿英发,穿着洗旧了的蓝布长衫,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亲切地望着她,说:“你是小霞?”开慧点点头。
杨昌济先生闻声迎了出来:“你们来得好早啊,霞,你猜猜,他们是谁?”
开慧望望父亲欣喜的脸,又望望大家愉快的神情,她知道,一定是久盼的毛泽东来了。她站起来抿嘴一笑,转身去泡茶……
自此以后,毛泽东等人经常在假日来到杨昌济先生的家“板仓寓所”聚谈,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青年毛泽东
少年时代的杨开慧,娴静端庄,聪明好学,深深地为毛泽东和大家欢快热烈的谈话所吸引,成为一名宁静而又热心的“旁听生”。日子长了,开慧也参加到毛泽东等人的讨论中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对这个师妹非常关怀,经常深入浅出地给她讲革命道理。毛泽东还把自己写的日记和读书笔记给她看,开慧也经常拿自己的习作向毛泽东求教。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主张“野蛮其体魄”,十分重视锻炼,常年坚持冷水浴,还带领学友到橘子洲头,岳麓山等地风餐露宿,炼身励志。杨开慧也经常与之同往,并学习毛泽东洗冷水浴的坚韧精神,自己也坚持冷水浴。杨昌济先生非常称赞她的这种毅力。开慧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少女时代的杨开慧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和早期革命活动的影响,一步步接近革命真理。
1918年7月,杨昌济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携家北上,17岁的杨开慧随父母迁居北京。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革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了北京。在杨昌济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在工作之余,毛泽东仍像在湖南一师那样,经常和邓中夏等到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的杨昌济先生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探讨改造中国社会的问题,青年的杨开慧又得到毛泽东的亲切指导,并成为毛泽东最真挚的朋友。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开慧不再满足于在家跟父亲学习国文和英文,而是积极去北大旁听,并认真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杂志,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当时人们称赞她:“开慧志向尤大,举止温婉,中文亦好,殊属难得。”
青年毛泽东
1919年底,毛泽东为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率领“驱张运动”代表团,第二次来到了北京。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同时指导18岁的杨开慧学习革命理论。他还经常和杨开慧到故宫、北海等处漫步谈心,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国家社会的改造问题。在共同的革命理想激励下,在长期的学习与交流中,杨开慧和毛泽东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爱情已经悄悄来到他们中间。
福湘女中的“过激党”1920年,杨昌济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1月下旬,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妥善安排下,开慧一家扶枢南下,回到故乡板仓。
杨开慧在“五四”运动中剪去了辫子,留着一头短发,这在当时十分封闭的湖南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她找了几个学校,都被拒之于校门之外。后来在父亲生前好友李肖聘先生的大力帮助下,才得以进入由美国传教士凌支尼任校长的福湘女中就读,上选修班。开慧自选了国文、算术、英文这三门课程。
杨开慧是学校里独一无二的剪短发学生,这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顽固派讥讽她:“男不男,女不女,真难看!”有人劝她:“最好不要再剪短发了,只有‘过激党’才剪短发。”
开慧顶住了种种攻击,响亮地回答:“我有我的自由!”而且索性把头发剪得更短。同学们都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称她是“进步人士”。
杨开慧与毛泽东画像
福湘女校是一所教会学校,学校规定每个星期天上午学生都要到教堂去做礼拜。对此,开慧予以坚决抵制。她经常推说有病、有事不去参加,在寝室休息,或者到教室看书。她还向同学宣传无神论思想。在开慧的影响和带动下,李淑一、杨开英等人也不去做礼拜了。
校长凌支尼为学校中出现的这股反抗潮流激怒了。一个礼拜天上午,她来到开慧等的宿舍,喝问:“你们还不去接受基督的洗礼么?”开慧巧妙地回答说:“校长,你们美国人口里不是成天喊着‘自由’么?我不信教,不愿受你们的‘洗礼’,这是我的自由,做礼拜是不应该强迫的。”凌支尼无言以对,只好狼狈退走。
为了进一步唤起同学,组织学生运动,开慧经常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进步主张写成文章,向同学们宣传。当时李肖聘先生主编的福湘校刊上,曾发表了杨开慧的《呈某世伯父的一封信》等文章。她以火热的激情,酣畅的笔墨,无情地揭露了旧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抨击了封建军阀政府的腐朽反动。
当年福湘的学生,一致称赞开慧的文章写得尖锐泼辣,很有气魄。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驱张运动”,已发展成为广泛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杨开慧勇敢地投入了这一革命洪流。她在学校里组织进步的同学成立讲演队,向学校提出了上街宣传的要求,但遭到学校的无理拒绝。
杨开慧毫不屈服,经过广泛动员,组织起一支讲演队伍,在操场集合,准备上街游行。传教士司维克等如临大敌,紧锁学校大门,并贴出告示,威胁说:“查有图谋不轨,聚众上街游行者,开除学籍勿论。”
杨开慧
杨开慧代表同学们向校方提出三条要求:
一、不准限制学生上街游行;
二、不准限制学生参加其他政治活动;
三、撤销学生做礼拜的规定。
校方对此不子理睬。杨开慧就带领同学们砸碎门锁,冲出学校,上街游行示威。司维克等恼羞成怒,声言要开除杨开慧的学籍,不准参加讲演的学生回校。
在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下,杨开慧带领同学们坚持斗争,取得了长沙各界革命团体和进步人士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在此情形之下,校方不得不答应同学们提出的三个条件,并派代表把杨开慧和讲演队的学生请回学校,斗争取得了胜利。
不久,杨开慧又投入了“开放女禁”的妇女解放运动。他动员和串联了福湘和周南女中的徐乾等6名女同学,冲破学校与社会上封建势力的阻挠与诋毁,毅然离开女校,上了岳云男子中学学习,当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杨开慧与毛泽东画像
比翼双飞1920年7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决定争取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办一个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以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为了筹措开办经费,毛泽东多方奔走,四处协商,甚至把自己微薄的薪水也拿了出来,然而经费仍然不够。
见此情景,杨开慧决心帮助毛泽东解决文化书社的经费困难。晚上回到家里,她有意向母亲谈起了毛泽东办文化书社经费困难的事。并以商量带动员的口吻对母亲说:“妈,父亲逝世的奠仪费不是还有剩余吗?我们拿出来支援书社吧!”
老人家为难了。杨昌济先生去世后,家中就断了经济收入,这些钱是全家的生活费呀。平时,老人家花钱恨不得一块当成两块用,怎肯轻易答应女儿的要求呢?
但在杨开慧的恳求之下,加之自己也十分喜爱毛泽东这位未来的佳婿,老人家让步了,拿出一部分钱给了女儿,说:“霞,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你把它交给毛泽东他们去办书社吧!”
有了这笔经费,文化书社在9月9日正式开始营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湖南各地方设分社,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人士,为毛泽东在湖南的建党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杨开慧成长为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并且具有相当组织领导才干的革命战士。1920年10月,毛泽东在湖南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杨开慧成为第一批女青年团员之一。
毛泽东与杨开慧画像
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和杨开慧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为了更好地协助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1921年秋,开慧夹着一个书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不坐花轿,不备嫁妆,不用媒妁之言,自由地同毛泽东结了婚。结婚那天,她同毛泽民的爱人王淑南一起,办了一席6块银元的晚餐,招待在长沙的几位挚友。自由而简朴的新式婚礼,对封建旧礼教是个有力的宣战。
中共第一次党代会以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担任区委书记,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交通联络工作。他们在长沙市郊清水塘22号建了一个家,接开慧的母亲和毛泽东的弟妹同住,这里同时还是区委所在地。
建党以后,毛泽东整天忙于工作,开慧是他的得力助手。她除了负责交通联络工作,还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夫妻双双常忙到深夜……
毛泽东与杨开慧夫妻互敬互爱,感情深厚。但毛泽东经常要离家外出,为革命奔忙,时常为离情所苦,这种情意表现在毛泽东当时所写的一首《贺新郎》词中: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杨开慧《偶感》手迹
毛泽东率部队上井冈山以后,开慧日夜思念丈夫。她在一首《偶感》诗中写道:
天阴起逆风,
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
平波突起伏。
足疾是否痊,
寒衣是否备?
……
依依恋情,跃然纸上!
慷慨赴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开慧则带着三个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和保姆陈玉英回到自己的老家板仓居住。
面对敌人“逢毛不放”的凶狂,她机智地将三个孩子改姓杨,岸英叫杨永福,岸青叫杨永寿,岸龙叫杨永禄。
在板仓期间,她领导了以板仓为中心的长沙、平江等县边界地区的地下斗争。
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得知毛泽东的妻子在领导革命斗争的情报后,亲自下密令,要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抓住杨开慧。他怕一般人不保险,特地派了一个会武功的“国术馆”教练随同去捕人。
杨开慧与孩子合影
1930年10月14日清晨,开慧在竹林丛中的一间屋子里整理党的文件,孩子们都在酣梦中。突然,后山脚下竹林里传来“哗啦哗啦”的声响,“嚓嚓嚓……”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杨开慧立即意识到有情况!她迅速镇定下来,把文件点燃了,看着文件都已化为灰烬,开慧脸上露出了微笑。
“嘭”,后屋小门被踢开了,一群暴徒冲进来。为首的正是那个所谓的“国术馆”教练范瑾溪。他得意忘形地说:“嘿,杨开慧,你被捕了!”杨开慧看都不看他一眼,从容不迫地理了理头发,坦然地说:“走!”
就这样,杨开慧被关进了监狱,同时被捕的还有长子岸英和保姆陈玉英。
杨开慧一开始被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后来又转入长沙陆军监狱。敌人用尽种种酷刑,把开慧折磨得遍体鳞伤,可她始终坚贞不屈。
敌人在硬的手段用尽后,又换了一副软嘴脸,伪长沙陆军监狱署署长欧国贤用一副假慈悲的腔调说:“杨女士,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你着想呀,你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三个孩子,自己年方29,为什么一定要跟毛泽东跑呢?只要你在报上发表一个声明,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我就马上给你自由!”
杨开慧冷笑一声,回答说:“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画像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杨开慧被反动派枪杀于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上。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埋葬在青松环绕的山坡上。
终身的思念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后不久,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这一噩耗,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0年,毛泽东接见杨开慧的堂妹时,又满怀深情地赞扬道:“你霞姐是有小孩子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
1950年5月,是开慧母亲杨老太太的80大寿。毛泽东派毛岸英回湖南看望外婆,给开慧扫墓,并带去两棵人参,让老人家补养身体。
1957年2月,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教员,杨开慧烈士的福湘同学李淑一女士给毛泽东写信,寄上她在1933年所写的怀念丈夫柳直荀的《菩萨蛮》词。并提出请毛泽东把杨开慧曾和她说过的一首诗书赠。
毛主席与李淑一在长沙蓉园合影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回了信,信中寄上了一首词,即后来风靡全国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全词如下: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骄杨”即是对杨开慧的赞美,毛主席痛惜夫人“骄杨”之情表露无遗。
邵华、毛岸青、李讷、王景清
1962年9月的一天,毛岸青和邵华请求爸爸把这首词写给他们作纪念。毛泽东走到桌边坐下,思索良久,才轻轻铺开宣纸,缓缓用手抚平,悬起手腕,提笔写下“我失杨花”四个字。
邵华看到“杨花”两个字感到很奇怪,心里嘀咕:爸爸写错了?
“爸爸,不是骄杨吗?”孩子们以为爸爸笔下有误,忍不住提醒。
毛泽东停住了笔,思考了一下,缓缓地答道:“称‘杨花’也很贴切。”说完,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完那首词,双手拿起来,郑重地交到儿子和儿媳手里。
是的,“骄杨”,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是的,“杨花”,女子革命而捐其春,安不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