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阶段一直在围绕《史记》写一些随笔,翻看之前写的,发现五帝、夏、商、周写的过于简单,本来想将这几篇重新详细的写一下,但发现还是应该先讲讲姓氏的起源,有助于对先秦这段时间的历史和文化有进一步理解,所以决定写一篇关于姓氏起源和发展的随笔,算是作为后续文章的引子。
提到姓氏,大多数人应该想到的是自己的姓,现如今,我们口中的姓氏和姓已经等同,两者是一个意思,但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最初是两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姓和氏的起源及发展,能够看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说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背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
一、姓的起源
从对相关历史资料的阅读来看,姓应该早于氏出现,姓通常认为是来源于部落的图腾崇拜,在远古部落时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各部落对图腾奉若神明,久而久之,图腾就演变成这个部门所有成员共同的标记,这个标记就成为了姓。
姓除了与图腾关系密切,与女性也密不可分。从姓的汉字结构就可以看出,“女”和“生”组成了姓,说明当时女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只知母,不知父,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都带“女”字偏旁,这些也证明了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同姓部落具有共同的母系血缘关系。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而专属的姓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代表具有共同母系血缘的姓,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血缘”和“别婚姻”,所以,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给祖先们点个赞!
二、氏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部落在不断壮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分支,为了对不同分支加以区分,在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氏,而后,随着社会由母系社会步入父系社会,氏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用以显示宗法身份的专称,其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随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变化。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黄帝开始,就已经有了氏,而氏发展最快的时代是周朝。大家都知道,周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大多以封国名为氏。
同时,各诸侯国又对封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所以,各种氏不断出现。但这里要注意,氏其实是贵族才有的,贫贱者有名无氏,所以才说氏的作用是“别贵贱”。
到了战国后期,社会剧烈变动,更先进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旧贵族日趋没落,有的还沦为奴隶,此时,象征着贵族身份的氏,也变得可有可无。随着大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和户籍制,阶级地缘政治代替了氏族血缘政治,旧贵族也已土崩瓦解,姓氏制度也几近消亡。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三、姓氏的总结
总结来说,“姓”是所属的部族名称或者由居住的村落而来,代表了血缘关系。“氏”是从封地、爵位、官职而来,代表了尊贵。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可以说中国姓氏的发展背后隐含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成熟,起源于母系社会、发展于父系社会,最终在奴隶制社会消亡、封建社会建立之际趋于成熟并延续至今。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社会不断进步,姓氏也随之演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的姓氏早已不再是身份尊贵与否的象征,但姓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炎黄子孙,根同一系,本出一源,也证明了整个中华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姓氏是维系家族团结的纽带,即便现在两个初次见面的人聊天,如果是同姓,也大多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可以看出姓氏文化对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即便是迁徙到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也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籍和祖先,姓氏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向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不再以姓氏明贵贱,姓氏只是个人特定符号的一部分,但姓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将每个华夏子孙凝聚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