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有名的大将真的不少,常遇春、徐达、蓝玉、孙传庭、戚继光等等等等,他们无一不代表着明朝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孙传庭更是肩负着明朝的未来,甚至《明史》中曾经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这是为啥呢?
首先,孙传庭的战力的确非凡
根据史料记载,孙传庭在万历年间考进了进士,之后成为知县,然后因为对看到了党政,对朝廷彻底失望于是隐居。之后农民起义,看到了这个情况的孙传庭主动请缨,出任陕西巡抚平定农民起义队伍。刚到陕西就遇到了当时的第一代首领高迎祥,然后高迎祥被俘,农民起义迎来了第二位闯王李自成,但是李自成跟孙传庭交战也是屡屡失败。
由此可见孙传庭的战力的确非同凡响,初代闯王只用了一次就被俘了,之后的闯王李自成这么厉害的人物,跟孙传庭的屡屡交手都得不到好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虎将在,农民起义闹不翻明朝,那传庭死则明亡矣这句话也成立。
其次,孙传庭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定。
根据《明史》记载,在孙传庭镇压农民起义之后,崇祯以为农民起义被顺利镇压,于是召回孙传庭进京面圣,结果被杨嗣昌等人阻止,不仅如此崇祯还将其关进了大牢。之后农民起义再次爆发,杨嗣昌等人前去镇压无果,崇祯深知到了最后时刻,于是让孙传庭出去镇压。孙传庭深知兵力不足,于是即刻招兵买马,但是崇祯反复催促,最终致使孙传庭部大败。
从这来看孙传庭对局势的认知非常的清晰,即便被关在大牢里,出来之后第一件事也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才不着急发兵,而当时如果没有崇祯的干扰,说不定这一仗也打赢了,所以说用传庭死则明亡矣来形容过分吗?
总而言之,之所以说孙传庭死而明亡,就因为他能力出众。无论是对战闯王李自成的屡屡获胜,还是对时局的准确判断,都让他成为了明朝末期拯救世界的人物,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评价。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手下有能人,不妨让他自由发挥,或许得到的效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千万不要过多的约束。
明史东林占据主导,一旦哪个东林死了,都要吹一吹的,卢象升如此,孙传庭也如此,其实结构性问题,有他们又如此呢?
李自成张献忠,孙传庭是消灭不了的!李张内部有基督徒,明军也有基督徒,谁也别想消灭谁。崇祯不愿意看到孙传庭消灭李自成,也不愿意看到李自成消灭孙传庭,两边都有基督徒。谁实力大了,基督徒都会壮大。基督徒传教,人心思变,传统帝王制意识形态土崩瓦解。
明显的,曾经的假话,又被你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