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渊源和文化习俗

积山国学堂 2024-10-11 11:06:35

重阳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深厚的渊源与丰富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重阳节的渊源

1、天象崇拜与数字寓意: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时期。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寓意长久与长寿。

2、桓景除瘟魔说:相传东汉时期有瘟魔出现,人们就会病倒甚至病死。青年桓景决心学习仙术除掉瘟魔,他历经艰辛找到仙人并拜其为师。一年后,仙人告知桓景九月初九瘟魔会再次作恶,桓景便带着茱萸叶和菊花酒回到村子,让村民登高躲避。瘟魔出现后被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熏得头晕眼花,最终被桓景打败。人们为了感谢桓景,把九月九日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祭祀活动说:《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有古人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地、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记载,这是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也有一种说法是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与古人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有关。

历史记载与演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最早的记载源自《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描述了九月农作物秋收时祭天帝、祭祖的场景。

汉代时,重阳有了求寿的习俗,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明清两代,重阳节风俗盛行。渊源

文化内涵:

尊老敬老:“九” 作为阳数之极,又被称 “极阳” 或 “老阳”,“九九” 与 “久久” 谐音,意味着长久、高寿。因此,从 1989 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驱邪避灾:古人认为重阳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茱萸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植物,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人对健康平安的追求。

寄托思念: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远离家乡时,每逢重阳节会倍加思念亲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生动地表达了这种思乡思亲之情。

赏菊与饮菊花酒: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时节。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 “吉祥酒”,菊花也被看作是长寿的象征。

登高远眺:古人对山岳充满敬畏和崇拜,登高源于此。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同时,登高也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祭祖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是隆重的民俗活动。通过祭祖,人们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同时祈求祖先的庇佑与家族的繁荣。

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主要习俗外,重阳节还有晒秋、放纸鸢(风筝)、吃重阳糕、归宁父母等习俗。这些习俗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渊源深远、文化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