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何从汉末黄巾起义董卓叛乱写起?原来统一不是历史必然规律

小火炉漫志 2022-12-24 15:29:24

众所周知,《三国志演义》主要讲述的是魏、蜀、吴三国割据相争而最后由晋一统天下的故事。但是《三国志演义》一开始由汉末因宦官专权而引起的黄巾起义入笔,然后由此到第十回,故事的中心人物都是董卓,董卓以拥护王权为由强势进京,废了汉少帝而拥汉献帝为帝王,由此掌控了朝廷权力。

《三国演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黄巾起义还是董卓叛乱,似乎都与后来的情节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是名著怎么能有如此大篇幅的闲笔,黄巾起义和董卓叛乱的描写到底有何用意?

一、黄巾起义——汉代的兴衰体现了王朝的循环规律

黄巾起义一下子把时间拉回到汉朝末年,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朋党相争、朝纲混乱的动荡局面。

汉代文化博物馆

黄巾起义,标示着汉代的衰亡原因。汉代统治阶级用权不当,崇信宦官和皇亲国戚,导致朝廷中出现了特权集团混乱朝纲。由于宦官外戚的长袖善舞,整个政局昏天黑地,社会哀嚎声一片,自然会有人揭竿而起想为推翻原有的统治,于是便有了诸侯拥护王权导致的分裂局面。

黄巾起义不仅仅见证了汉朝的衰亡,它更像是每一个王朝势微之时的自然效应,治理不当必定会遭到群起而推之。所以,黄巾起义可以视为王朝衰亡的一个缩影。

揭竿而起

三国故事不从三国时期写起,另一方面也追溯了三国形成的历史原因,显然这种追溯是由果溯因。元明之际的文人集结整理出这么一个故事,为的是总结经验,启示当下,启发当下的人们思考如何巩固与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二、董卓叛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样板

前十回里重点描述的董卓叛乱,能是闲笔吗?当然不会。

董卓的起落人生简直像是坐上了过山车,风光来的时候宛如天降,风光走的时候也是猝不及防。但是董卓这么一位昙花一现的孤勇之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小说前十回的,他似乎是为后来崛起的曹操提供了一个十分鲜明的样板。

曹操后来活学活用,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一情节时,是否会想起董卓曾经用过同样的技俩。但是我们不由得会思考,董卓和曹操运用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两人结局却会如此大不同呢?

毋庸置疑,曹操相比于董卓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明明使用了同一招数,曹操成功跻身奸雄,而董卓却死在了义子吕布的手里,两人的不同结局可以看出,乱世里也不是每一个有雄心的人都能笑傲天下,猛志拗不是时世的大有人在。

貂蝉

董卓的叛乱除了为曹操提供样板之外,他的存在还是汉末叛乱里较为重要的呈现,由此带给读者有关乱世的震撼体验。

三、统一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分合是一个圆圈

纵观整个三国故事,大体上呈现出了“合—分—合”的模式,展现由乱到治的社会状态。加上后来毛宗岗在正文开始处增添的那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不由自主的树立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这一观念。

但是我们再回去细细阅读文本,难道晋的统一真的就是真正的结局了吗?其实这个看似“合”的结局里面,“分”的因子在暗流涌动。故事一开头出现的十常侍、黄巾、兄弟结义等名词在最后的十回里又被重提了,那么这个所谓的“合”是否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呢?此后是否又是一番大分又大合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传达的是一种历史分合循环的观念,但是统一不一定是历史的常态,而且分裂也许未必是一种混乱,这一点可以参考西欧历史上的封邦建国,小国在自己的领土里面自治,最后达到的也是一个和平的状态。

分合是一个圆圈

我个人觉得“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只是一种复杂的命题,并非是结论。历代王朝的分与合,并不是线段式的呈现,而是圆圈式的循环,所谓“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反映的只是人民的美好期望而已。

小火炉说:

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的故事原本只是历史长流里曾经跃起的一朵浪花,但是历史经过了文人的雕琢,成为了承载历史深意的小说,其叙事模式带来的效果与思考令人震撼。《三国志演义》便是如此,它从那段历史出发,带给我们无穷的思考。

我是入股努力让你不亏的小火炉,专注分享国风与文学方面的知识,欢迎关注呀~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