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以来,飞将军李广,为何老待在北边?

小良分享 2023-06-06 07:48:37

在整个华夏,汉朝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即便如此,他们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敌人,那就是从草原上冒出来的匈奴。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活区域,更多的物资,两大阵营都在阴山战线上打得如火如荼。在“汉匈之战”之中,华夏国中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武将,像是李广,像是卫青,像是霍去病,像是“程不识”,这些武将大多都获得过重奖,唯独李广没有。

李广作为一个边陲小户人家的人,因为生性骄纵,又没有什么政策上的历练,所以在三个朝代之中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非但没有获得爵位,反而是被发配到了对抗北方匈奴军的前线,干着最为艰难,最为凶险的差事。相比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李广的名气要大得多,后者是在汉武帝时代才开始崛起的,但在文帝时代,李广就已经在小城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平民一跃而上,升到了汉中郎,一年的俸禄,一年的刑部尚书。

匈奴人进了关隘,又派人去击胡,以好箭术,斩下了不少俘虏,被封为汉中太守。到了晋代皇帝时,李广又升为骑郎将军,加封陇西将军。陇西,自古就是草原上的一道关卡,阻挡着草原上的草原人,很显然,李广就是要在这里抵挡草原上的敌人。

但七国演义一开始,汉王朝便将能抽调的兵力全部抽调到了梁地,与吴楚两国大战,导致汉、匈两国边境的防御都被抽调了出去。这当中就有李广,他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且在昌邑之中建立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伟业,以一己之力砍下了敌人的帅旗。而能够在获得斩帅旗之后还能够存活下来的人,更是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也因此,李广在汉军之中也算是佼佼者,在朝廷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是好胜心极强的李广却在政治上出了大纰漏,擅自从梁王手中接过大将军令章,引起了景帝的极大反感,同时也对他的政见起了猜忌之心,返回长安之后,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嘉奖,甚至还渐渐疏远了李广。准确地说,七国之乱之后,李广的身份确实提升了一些,但是相对于其所立下的功劳而言,还差得太多了。

李广在七国之乱之前乃是陇西都尉,七国之乱之后,朝廷将其贬为骁骑统领,算是同阶调遣,意思就是要出山追随周亚夫征战沙场,但是统领却是属于下层的将领,本身并无多大实权。七国战争过后,李广成为上谷郡郡守,相当于一郡之主。相比于以前的一个小队长,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李广做上谷郡郡主时,最喜欢与匈奴人打仗,而他们也很乐意,三天两头来找麻烦。时间一长,李广的实力与威望,已经让这一支军队有些忌惮,其威名更是在这一支军队之中传播开来。

随后,李广又在北方边境游历,多次在北方边境与匈奴人交手,甚至在北方边境,都有他的身影。后来,他任边州县令,迁往上州。曾任陇西,北地,燕门,代郡,云中太守。从七国之乱开始,到景帝去世,整整十三年,在此期间,李广再也没有进入中原的可能,纵然他立下了赫赫功勋,也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冷漠,更是让景帝对他产生了极大的猜忌。但是,这个“怠慢”并不意味着完全搁置,而是一种无奈地退让。

既然如此,为什么皇帝陛下会将李广任命为一州之主,镇守北方?很可能,也是李广之前立下的赫赫功勋所带来的威名。李广的才干自然不用多说,勇武,箭术,雄心勃勃,对朝廷也是一片赤诚。但他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生性大大咧咧,而且在政坛上的阅历并不丰富。作为一个领导者,考验下属的时候,实力肯定不会排在首位,顺从和忠心(这里的忠心不一定是对国家,但一定要对自己的臣子忠心)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对于李广来说,他被忽视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问题是,李广每一次战斗都很活跃,立下了两次最大的功劳,一次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之中,一次是砍下了一面帅旗,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让所有的将士都为之振奋。对于一般的将士来说,李广虽然出身卑贱,但却可以在军中获得军衔,并且军衔还会因为军衔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对于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的一种普遍的赏赐。可是像李广这样的将士,大多都是不明白朝廷里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李广私收令牌,会引起皇帝的不快。

景帝若是因此而处置李广,必然会引起将士们的猜忌和怨恨,以为皇帝是过河拆桥,将将士们赶尽杀绝,人心涣散,对将士们的忠诚度也会下降。景帝和相权势力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才会把李广绑在抵抗匈奴的前线,阻止他往上爬,同时也震慑住了下面的将士。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实在是太过小心了,从李广的生平来看,他对这个国家,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忠诚,即使是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他也能以最凶险的方式脱身。从这一点上来说,汉景皇的小心完全是多此一举。

但这个看法,只是在后世查阅历史资料时的看法,七国战亡之后,李广私收兵符一事,也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君王之道从来不讲“假如”,景帝绝不会在重要位置上留有后患,于是他就把李广排除在外,同时也把他这段时间立下的功勋用来鼓励将士,于是就把他封在了北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