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联想海外专利案:一波“事先张扬”的民族流量?

王新喜科技趋势 2024-11-06 22:56:37

最近一段日子以来,ICT领域突然热闹得让人无法理解,一场发生在海外的专利纠纷,把联想和中兴两大科技巨头推上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尽管这场海外诉讼案整体上是相当低调,但匪夷所思的是,却在国内传得沸沸扬扬,最让人大呼意外在于——

时至今日,诉讼案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开,人们讨论的核心点也不在案件本身,甚至并不关心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对中兴回应中如“难以理解但表示尊重”等用词颇感兴趣,不少自媒体集中转发。而这自然会将针对联想的负面舆论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潮。

无论真相如何,似乎到了眼下,批判联想似乎已成一件“政治正确”之事。

这实在让人感到沮丧。将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诉讼,瞬间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情绪发泄,甚至上升到一种政治站位,看来“民族企业”这副春药,就算是中兴这样的科技巨头,也难逃想咬上一口的 冲动。

01、科技巨头的“两面派”

虽然市面上没有太多案件的细节信息,但就联想、中兴双方的回应来看,几乎可以确认的是:双方在专利许可费用上的分歧,是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并引发诉讼的关键原因。这其实是ICT行业中最老生常谈的一类问题。

十年前,在华为诉IDC反垄断一案中,华为就曾因专利许可费向法院提起诉讼。更令华为无法接受的是,IDC对外进行专利许可时采取了多重标准、厚此薄彼。诸如同样是标准必要专利授权,IDC向苹果、三星等生产商的要价远低于华为,其中的差距成十倍甚至上百倍。

某种程度上,华为十年前的遭遇,如今又在联想的身上重现了一次。

回溯过往十数年里,中兴一直与各大科技企业在专利领域反复摩擦——其先后在德国、美国等诸多海外地区起诉过“同为中国科技企业”的OPPO、vivo、小米等等。即便是“专利大户”华为,也曾因类似问题与中兴产生过较大的分歧。

特别是在中兴作为原告的情况下,其不止一次地用到“反对拿来主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应有的保护”“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原则”“净化行业环境”等字眼,态度坚决,大有死磕到底的气势。

然而到了此次与联想的诉讼案里,作为被告,中兴的官方回应则显得颇有心机,“希望双方通过高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双方的争议”“基于对联想作为中国公司的信任”“难以理解但表示尊重”,满眼皆是挑逗舆论的说法。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凭借着一封“看似无辜,实则有心”的官方回应,中兴瞬间在舆论层面上占据了上风,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加入了“围攻”联想的阵营,而这恐怕也是联想始料未及的。

对于舆论的引导,中兴“双标”的水平不可谓不高。联想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最后一个。

02、勿将商业划入“政治化”

在商言商,像中兴这样的科技企业,依靠专利收费获得变现其实也属正常,只不过在处理专利案时,其会依据所处身位转换用词风格,甚至利用舆论当成商业谈判的筹码,可能也从某种侧面映射出这家企业的经营“焦虑”。

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中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00.45亿元,同比增长0.73%;归母净利润79.06亿元,同比增长0.83%;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5.57亿元,同比下降3.94%;归母净利润21.74亿元,同比下降8.23%,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

再回到此次诉讼案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中兴真以中国企业自居,也将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大可关起门来协商解决。应该“尊重”的是全球专利法律体系,也应该“理解”的是在合理成本下的技术享用。

一向被冠以犀利之称的经济学家梅新育,也在自己的官微中发表了如下看法——

“有些舆论把这件事政治化解读且上纲上线,给其中一方扣上“卖国”之类帽子,这样既不实事求是,对当事企业双方也不好。”

“专利诉讼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的各国企业常见竞争手段,海外诉讼也很常见,2011年华为在德、法、匈牙利三国起诉中兴专利侵权,中兴也在国内和海外多个国家对华为发起了18起专利诉讼,就是在全球业界影响巨大的代表性案例。”

同时他更呼吁大家停止这种操作,因为一旦人为地把某些商业行变味“政治化”,效果只能是损害营商环境,加重当事企业各方两败俱伤。

对于那些更愿挑逗舆论情绪而获得站位的操作来说,比起在流量上玩心思,企业还是应该将成长的根基放置在研发、经营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来得更加踏实和稳健,ICT行业也将进入健康发展阶段。

这或许才是“净化行业环境”的真正释义。

0 阅读:4

王新喜科技趋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