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祎昀、贺垣智丨新见黄侃先生著述批点文献述评

章黄国学有深度 2024-04-21 07:50:05

新见黄侃先生著述批点文献

述评

文丨张祎昀 贺垣智

摘要:

黄焯先生家藏黄侃先生著述批点文献多种经拍卖散出,其中既有首次面世的书稿,也有已出版著述的稿本或其他版本,本文就其中精要者进行综述并介绍学术价值。此次新见《说文义贯》一种,为黄焯据黄侃手批《说文解字》辑录编次,完整地反映了黄侃“初文相应”等体例,能够补充黄侃《说文》学研究材料,深化学界对章黄词源学研究的认识。新见黄焯迻录黄侃手批《尔雅义疏》一种,与现有的黄侃原本、潘重规过录本相比,版面更加规整易读、内容更加清晰完整,是当前使用价值最高的版本。其余著述、批点材料32种,其中声韵学未刊稿、手批《文心雕龙札记》、手批《契文举例》、手批《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与抄校《唐韵别考 韵学余说》各有独特价值,值得注意。

关键词:

黄侃;批点;《说文义贯》;《尔雅义疏》;黄焯

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其研究出入经史,博览四部,尤精语言文字之学。他治学极为谨严,慎于著述,曾言“年五十当著纸笔”[1],奈何“知天命”之年而殁,这也导致他的著述计划大多未及完成、生前出版作品较少。然黄侃读书刻苦有法,每有所得,或批点于书间、或汇集为草稿,积累起来极其丰富,成为研究其学术成果、理解其治学旨趣的重要资料。黄侃逝世之后,这些文献大多由家人学生保管,后分藏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图书馆等地,颇为难见。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跟随黄侃学习多年,保存了大量黄侃著述批点材料,他晚年即专意整理、出版黄侃的批点识语,如《说文笺识四种》《尔雅音训》《广韵校录》《量守庐群书笺识》等[2],与影印的“手批”系列一起,向世人呈现着黄侃学术的风采。

2019年,黄焯先生后人散出家中藏书,其中包含一批黄侃的著述批点文献,甫一面世,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6月1日,上海朵云轩举办了“量守庐·烬馀”黃侃遗著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这批黄侃遗著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实为黄侃学术研究的又一批宝贵资料[3]。笔者借拍卖预展的机会见到上述文献,其中《说文义贯》、黄焯迻录本《尔雅义疏》均未曾刊布,另有32种著述批点文献各具特点,均能增进我们对黄侃其人其学的理解,故试就其要加以综述,介绍其潜在的学术价值。

一、黄焯编《说文义贯》三册

《说文义贯》(下简称《义贯》),线装三册,系上下分栏笺纸线装的手写稿本,书内另附有题为“初文相应”的稿纸一张。全书包括例言、提要与正文三部分,依《说文解字》正文分十四卷,每卷分上下。本书得名之由,黄焯在书前《例言》有述:“先叔父尝拟撰一书曰《说文义贯》,又拟撰一书曰《义贯》,曾写目示焯,有名事表里、同形异用、独体转注、声母多音诸端。[4]故今将所录识语定名为《说文义贯》,惟先叔父既未成书,兹之所录,特犹美玉之璞而已。而焯辄取是名名之,惧未有当也。”据《例言》所述,《义贯》1961年由黄焯根据黄侃手批《说文解字》整理辑录,1981年补充提要、重新誊写,但未得刊布,加之此前未见著录[5],故本书当是首次面世。以下简介全书内容,申述其学术价值。

(一)《说文义贯》内容简介

1 例言

《义贯》例言分为批注体例与圈点符识两部分。批注体例部分,主要介绍了黄侃所用“初文”“初文相应”“形声字借声借义”“同部字近义比次”等用语的含义。圈点标识部分介绍了黄侃口授朱笔标识体例11种,分别标明每种所代表的含义;又综录“一”“丄”“示”三部墨笔标识体例35种,写明了标识样式及使用示例。这两类标识的体例本应随《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一同发表,但都因不便排印而从略[6]。直到《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影印出版,方在书前《序例》中介绍了朱笔标识的含义[7],但墨笔标识始终未见刊布。因此,《义贯》所保存的墨笔标识(节选见图1-1)当属完全新见的材料,对归纳、解读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中所用的各种符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

图 1-1

此外,《义贯》例言的内容与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说文笺识〉提要》(1980年)、《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序例》(1982年)两文较为接近,但更加完整。而根据落款“一九六一年六月 黄焯谨识”可知,《义贯》例言撰写时间最早,上述两文实乃《义贯》例言省改所得,亦可对黄焯整理黄侃遗著、分类编写提要的学术史过程形成补充。

2 提要

《义贯》提要题为“先叔父批校徐铉校定本《说文》提要”,包括黄侃批注《说文》条例十五种,落款时间为“一九八一年五月”。相较于《遗著目录》所述十四条,《义贯》提要多出“凡许书名物字必究其得声之由,如祳由蜃来,璊由釁来之类是也”一则,与手批《说文》眉批“某由某来”体例相合,亦与《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反复提及的“一字多根”相应[8],可见黄侃治学的系统条理特色。

3 正文

《义贯》正文分为十四卷,每卷卷首标明“《说文义贯》弟某卷上/下”,并署“蕲春黄侃季刚 姪焯耀先编次”,书口两鱼尾间依照《说文》分卷,标注卷数、上下篇及本卷页码,依照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原本,使用朱笔、墨笔誊写。《义贯》正文不录《说文》原文,只以楷体字头统率黄侃批注。我们主要以首页“一”字条为例[9],正文如下图1-2所示:

图 1-2

按,此页正文内容丰富,其体例基本包括了《义贯》中的所有情况:

第一,依据黄侃批注,使用朱笔标明字头可能涉及的声纽发音部位。如“一”字,黄侃认为除本读喉音影纽外,还涉及舌音、齿音、唇音,故标“喉舌唇齿”。

第二,墨笔整理批注,为《义贯》的主要内容所在,实际上主要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文》系联的纲领,究之又有如下数端:①词源系联,指明字头对应的初文相应[10]关系或孳乳来源。前者如“一”字下“与‘王’‘上’‘玄’‘巳’‘幺’‘’‘丨’‘乙’‘兀’皆相应”,后者如“元”字下“同‘兀’‘远’,亦由‘玄’来,侃云亦由‘上’来”。②构意系联,抄录《说文》其他条目中对该字头负担不同构意的说解。如“一”字下标明“士”所从“一”表示“数的起始”,“屯”所从“一”表示“地面”。③读音系联,或者依据《说文》注音,系联与字头读音相通的字词,如“一”字“声通律(寽豆 律)”,即从“一”得声的“寽”读若“律”,故“律”与“一”读音相通;或者对照字头下标明的发音部位,系联《说文》中表现字头读音的材料。如“一”下有齿音心纽的“戌”(从戊一、一亦声)、舌音来纽的“寽”(从一声)、唇音明纽的“”(从冂一)。④字形系联,即标明字头的异体、异写情况,同时也包括字头作为构件出现的情况。如指出“一”字古文籀文偏旁均保持同一形体,隶书写作蚕头燕尾的样子、并有讹变为“十”的现象。除此之外,该部分也间或摘录对校大小徐(如“元”字下“锴曰俗本有‘声’字”)、不同释音材料(如“天”字下“他前切,《集韵》又铁因切”)等批点内容。

第三,使用朱笔列举例字,标明其他部首辖字中以当前条目字头为直接构件的字。以异部从“一”之字为例,其中从“一”的部首字正篆直接录入(如“士”“正”等),被辖字正篆注明所属部首字(如“屯【屮】[11]”即《屮部》的“屯”字从“一”之意),古籀、或体则注明对应正篆与“古”“或”等属性(如“【示古】”“隼【鵻或】”等)。

第四,同样使用朱笔举例,标明从对应字头得声的字,作为声符再度构字时所涉及的声类,并据《说文》大小徐本列举例字。如“一”字下“【小】戌【喉舌齿】”表示小徐本分析“戌”字从“一”得声涉及喉舌齿三类读音,其后又系联“戌”得声的“嵗(岁)”“咸”“威”等字,再进一步系联从“嵗(岁)”“咸”得声者。

第五,使用墨笔分析字头对应的或体。如“一”字末尾对“弌”的分析。

第六,在每个字头对应的页眉或页脚以朱笔录入经典文献中与字头通用的字。如“一”字上录“壹”、“天”字下录“显”“坦”“瑱”“镇”等。

黄侃对《说文》每字批注的丰俭、次序不一,黄焯整理《义贯》均按如上顺序编次,体例与前述提要相合,且主要以墨笔分析说解、反映条例,以朱笔列举材料,通过整理体现出手批《说文》内在的系统条理。这样编排明晰,使每个字头所涉及的形、音、义、源都一目了然地呈现。

(二)《说文义贯》的学术价值

综合对《义贯》内容、体例的认识与黄侃《说文》学的既有材料,认为《义贯》在补充材料、帮助整理与阐明学理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补充黄侃《说文》学研究材料

黄侃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可称为著述的仅有《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略说》与散见于《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的部分条目,其他大量材料以批点的形式存在,利用上十分不便。20世纪70年代,黄焯辑录《手批说文》眉批“某同某”“某古作某”“某即某”等编为《说文同文》等书,至1983年集合相关著作,纂为《说文笺识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学界于是始对黄侃的《说文》学提起关注,如陆宗达先生以《说文同文》《字通》与《文始》相结合,撰作《〈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基本完善了《说文解字》同源字的考证”[12]。自是之后,作者不绝,展现出黄侃《说文》学的巨大潜力[13]。

由此可见,黄侃《说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研究材料的获取与呈现。此前研究以《说文笺识四种》作为主要材料,但是这批材料在辑录时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辑录不全,以《示部》为例,《说文同文》遗漏“禦同抗敔歫”“同䝪”“祘同筭算”等条目,《字通》遗漏“䄟,即也”“禫,即導服之導字”等条目。二是《说文同文》以辑录“变易”现象为主,较少涉及词源研究中更为重要的“孳乳”现象,而“孳乳”相关条目在《说文义贯》中皆清晰转录(如“祺由丌来”,“祗出于辰”等),没有遗漏。由此观之,作为黄侃《说文》学研究材料,《说文义贯》恰能与现有材料形成互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研究潜力。

2 帮助黄侃手批《说文》整理与应用

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原书1987年已经影印出版,研究者却仍然以辑录不全的《说文笺识四种》为主要研究材料,究其原因在于原书批注字迹不清、内容较难辨识,若不经专门整理则难以利用。此前在台湾出版的潘重规过录本《批注说文》(以下简称“潘本”),虽然字迹条理更加清晰,便于识别使用,但潘氏过录时有讹误缺漏,仍需对校原本方能使用,且此本印量有限,甚不易得。比较诸本,最方便整理参考与研究应用的版本实为新出的《义贯》。

首先,《义贯》相较于潘本更为准确完整,以“玉”字下相关批注为例,黄侃批注《集韵》反切“又息逐”,潘氏误作“又鸟逐”。且玉字异写“‘王’分作‘玉’‘’‘’‘’,或变作‘’字。在上下者作‘’‘’字,在左右者亦作‘’‘’,或作‘’,从古文变,从者或譌‘土’。”此条潘本未见,盖系转录之时,黄侃还未批注。而《义贯》完整、清晰地摘录了此条批注(见图1-3),由此可知《义贯》所据手批《说文》较潘本更加完善。

图 1-3

其次,《义贯》字体清晰疏朗,每条之下依据体例仅录黄侃对《说文》的批注,实际上已经是手批《说文》的初步整理。黄侃手批《说文》的时间跨度较大,如黄焯所言:“数十年间,先生虽处颠沛流离,亦未尝释手。”[14]黄侃1920年9月作《说文略说》,部分理念已经与手批《说文》相合[15],但至潘重规1930年迻录批注时[16],“字形变异”条例的相关内容尚未录入。手批《说文》自然也因此重叠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批点内容,增加了阅读、使用的难度。而《义贯》一书条理分明的整理则有助于排除这些障碍,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有效的体例,故此书既可作为《手批说文》整理之资,又可以单独出版,以为黄侃《说文》学直接研究材料。

3 理解黄侃基于《说文》的同源词研究

“章黄‘小学’之中最为富有特色又极其光辉的,是他们的《说文》学。《说文》学是章黄语言文字学的核心。”[17]陆宗达先生说“章黄《说文》学体系的全部核心在求根探源”[18]。这一论断是在系统考察《说文同文》的基础上获得的。在《义贯》中,不仅辑录黄侃“同文”的全部资料,更系统地整理了同源词系联的所有批注,无疑较《说文同文》更进一步。而且,《义贯》所做的工作不仅是相关批注的类聚整理,更有对黄侃《说文》同源词研究重要条例的深入发掘,其价值不可限量。如《义贯》之中附有一张题为“初文相应”的纸片(见图1-4、图1-5),以 “一”“丄”“示”“三”“王”为例,通过手批《说文》眉批的汇聚,揭示“初文相应”体例,如“示”字相关内容为:

表1-1 《义贯》所附手批《说文》“示”字“初文相应”例

这种体例仅见于初文与准初文之间,黄焯后来亦有所概括并举“示”字作为证明[19],但远不如《义贯》所附的材料详细清晰。“初文相应”是章黄学派依据《说文》说解,对初文进行再度系联的创造性尝试,章太炎在《文始》中已有所揭示[20],黄侃踵继而光大之,并一以贯之地使用了“相应”来专门指称这种关系。据上面的材料可知,黄侃不仅要贯串初文与孳乳字,而且尽力探求初文之间的联系,揭示汉语词源内部的运动规律。正如王宁先生所说“章黄小学力主语言文字研究的中国化,把寻根求源作为一种追求与境界。”黄侃生前虽然未能完成汉语词源系统的完善理论论述,但是其词源研究的实践,已经由《义贯》完整辑录保留下来,详加校理,必能引导后来学者加深对基于《说文》的汉语同源词研究的认识。

图 1-4

图 1-5

二、黄焯迻录

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八册

此次所见另一项重要文献是黄焯过录的黄侃手批《尔雅义疏》(下简称“黄本”)。在此之前,手批《义疏》已有两个公开出版的版本,分别是台湾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影印出版的潘重规过录本(以下简称“潘本”),和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出版的黄侃手批原本(以下简称“原本”)。上述两本所用《尔雅义疏》版本不同,潘本用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而黄侃手批原本则用光绪十年(1884年)蜀南阁黄茂刻本,二者均为《义疏》二十卷足本。此次所见黄本手批《义疏》,所用《尔雅义疏》为崇文书局刻本,与潘本相同。潘、黄两个过录本都在迻录时对原本做了规整,但二者在迻录内容丰俭与位置上多有不同。因此,我们以《义疏》“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一条为止,对现有的三种手批《义疏》进行比较(据相应内容在原本中的出现先后为序),展现其中差别[21],并说明新见黄本在内容全面度、迻录拣择、便于阅读等方面的价值。

(一)“所用校勘之本”书目

此为记录“元大德本”等校读用本的书目,原本另纸抄录、列于书前(第3页);潘本录于“上谕”末尾(第1140页,如图2-1),内容与原本一致。黄本录于序文页眉,内容亦与原本一致,并在书目之前标明“所用校勘之本有”(图2-2),指出了该书目的用途。此外,黄本又在书目后写有附记:“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云:‘《尔疋》单注本以黎氏所覆影宋蜀大字本为最古。’又云:‘马谅刊本三卷,流传未广,嘉靖乙酉张景华补刊印行,据为己有,后来藏家多别马、张为两本,讹矣。道光乙酉金陵陈宗彝得马本重刊,今亦不多见矣。’”(图2-3)按,此盖为书目中的“景泰马谅本【景泰丙子应天府尹河阳马谅(字子谅),道光甲申上元陈宗彝重刊】”而发,黄侃所列书目在明代《尔雅》单注本中只取吴元恭本与马谅本,未涉及张景华本,因此黄焯援引潘景郑说,推断黄侃不采用张本的原因是其与马本实为一本。

(二)“古注宜补辑者”书目

此为黄侃认为涉及《尔雅》而应补入的古注书目,原本起首即为“选集注》……”,前文残缺不全(第4页,图2-4)。潘本(第1146页,图2-5)、黄本(图2-6)则过录完整、次序稍异,并于书目前题“古注宜补辑者”,说明了黄侃所列书目的用意,当是完整的原文迻录。同时,黄本又较潘本多出书目两种与几种书的出处,现照录如下(加下划线者为原本所无的内容、斜体者为黄本补入的书目与版本信息):

《北堂书钞》《琳音》《玉烛宝典》《原本玉篇》《日本钞文选集注》《五行大义》《法华玄赞》《和名类聚钞》、湛然《辅行记》[22]【旧皆未辑】、《万象名义》《邢疏》《校勘记》《古经解钩沉》《尔疋古义》【汉学堂丛书】《尔疋古注斠》【叶蕙心《尔疋古注斠》在《小学类编》内。焯】《广雅疏证》、马辑《尔疋旧注》、汪蓥《尔疋正名》抄本、严元照《娱亲雅言》【湖州丛书】、江藩《尔疋小笺》、《尔疋汉注》、王国维《尔疋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严元照《尔疋匡名》【劳权顨卿手校本】、陈玉澍《尔疋释例》、雷浚《说文外编》【《尔疋一切注音》十卷严可均、《尔疋补郭》二卷翟灏,木樨轩丛书内】。

潘、黄二本对原本最大的补充在于补足的“湛然《辅行记》”后注明“旧皆未辑”,由此对照原本,可知书目中的记录有先后之别(潘、黄二本以加注双圈的形式表示)。此外由黄焯所补,还可知手批《义疏》所参考古注的部分具体版本信息。

(三)《重刊〈尔雅义疏〉足本书后》批点

此为对《重刊〈尔雅义疏〉足本书后》的批点,《书后》一文为黄茂所撰,附于蜀南阁本《义疏》之中,故为潘、黄二本所无。黄侃手批原本以旁注符识为主,批注仅“痯”字旁“《说文》无‘痯’字,有‘悁’‘悹’”一处(原本第10页)。

(四)“考订所用之书”书目

此为考订《尔雅义疏》所涉文献、古注所用书目,原本用朱笔列在《书后》之后(第16页,图2-7)。潘本书目与原本内容一致,但以另纸抄写,附于全书之首(第1135页);黄本录于序文页眉、“所用校勘之本”书目之后,题为“考订所引用之书”(图2-8)。虽然只有黄本说明了这一书目的用途,但它仅有书目,原本与潘本均标注各书版本信息。在上述方法和态度的结合中,黄侃的考证使旧注的文意说解落实到语义层面,诸家异说亦得以定评解纷,堪称典范。语录稿中与黄侃学术观点相合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如第89条,论述“韵文有二种句读:一音节之句读,一文义之句读”,即与《文心雕龙札记·章句篇》相合,反映着黄侃基于语义区别句读功能的观点,并重新分析《商颂·玄鸟》的句读,以为证明。又第94条,对《史记·屈原列传》《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三篇四处句读进行分析,从理顺语义关系开始,由释词而解句,使疑难句变得通畅易懂,都印证着黄侃“古人训诂之作,即为欲通句读”〔17〕的论断。再如第86、95、112条均可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找到对应,第96条于《尔雅音训》中存在申说阐述等,都有益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黄侃学说及其统系。

(五)《〈尔雅义疏〉序》批语

此为原本在《〈尔雅义疏〉序》“或云删去之文出高邮王石渠先生手”处的一条眉批:“王必删其袭邵者也。”(第20页,图2-9),潘本在原处照录(第1152页,图2-10),黄本缺漏未录(图2-11)。

(六)“尔疋逸文”二十九条[23]

此为黄侃辑录的群书引用《尔雅》逸文共二十九条,原本抄录在《义疏》目录首页(第25页,图2-12),潘本(图2-13)与黄本(2-14)均迻录于“奏折”之后,内容与原本一致。

(七)《尔雅义疏》正文前批语[24]

此为原本在《义疏》目录末页、正文之前散见的批语(第26-27页),主要内容包括手批《义疏》时间、批注重点体例、“尔雅”名义相关内容,依序有如下数条:①说明批点时间的眉批“丙寅正月……”;②说明《尔雅》书名异文的“尔雅序【诗经三字大隶书】,《释文》‘尔’字作‘迩’,‘雅’字作‘疋’”;③说明批点体例的“同条牵属一……”;④《汉书》注、《驳五经异义》《文心雕龙》《孟子题辞》《方言》等书对《尔雅》性质、书名意义的解释;⑤提及《尔雅》性质及其名义的文献书目:“《文心雕龙》……”;⑥《释名》《论衡》等书对“尔雅”名义的解释[25]。潘本(第1152-1153页,图2-15、图2-16)无①②两条,黄本(图2-17、图2-18)六条俱全,但调整迻录顺序为③④⑤⑥①②。潘、黄二本均将③④⑥条录于序文尾页、正文首页,并将散落于正文首页各处的第⑤条内容整理列于④条之后,且黄本复于第③条前题“条例”二字(同见图2-17),指明了该条的纲领作用。此后,黄本将①(图2-19)②(图2-20)两条录于“尔雅郭注义疏上之一”右侧,但第①条“丙寅正月”被录作“丙寅三月”,这是一处关系到黄侃批点《义疏》具体时段的重要差异,但现存黄侃日记于丙寅年(1926)仅剩十月、十一月内容,乙丑年(1925)日记则止于二月,目前暂时无从考其正误。

(八)《义疏·释诂第一》“始也”条[26]

正文批点是手批《义疏》最主要的内容。两个过录本均将原本分散各处的批语加以汇集,并依前后次序迻录于页眉、页脚等处,较原本整齐有加(图2-9)。就具体手批内容而言,迻录本与原本基本无别;而原本批注量最丰,黄本次之,潘本最俭。究其原因,在于黄侃随时都有新的批注,而潘本迻录时间早,故其过录内容为早期版本[27]。通过一些细节比较,我们能够推测黄本的迻录时间,应当介于潘本与原本之间,并且曾经先迻录过潘重规本。在手批《义疏》第一条中,三本之间所有差异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2-1 手批《义疏》“始也”条三种信息差异表

经过上表细节比较,可见黄本多处错误与潘本一致,后来大多据原本改正。加之黄本曾用直角引号、于字上加点表示删除,也与潘本一致,后来才改从原本,一以划去为准(图2-21)。故可知黄本曾参考潘本,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潘、黄二本使用同一版本《尔雅义疏》[3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本所用笔墨各不相同:原本用朱墨两色,潘本黑白影印、只有黑色笔迹[31],黄本则用朱墨绿三色。原本圈点勾画多用墨笔,常常影响阅读,特别是原本认为当删刈者均以墨涂去,经影印后遮挡严重。潘本虽未沿用此法,但改易了原本符识,间有错漏[32]。黄本则以绿笔勾画圈点、以墨笔迻录批注,间有朱笔,几乎没有遮挡原文,极便阅读(图2-22)。

经过比较,我们认为,黄本是现存三个版本中使用价值最高的版本。原因在于其三大优点:第一,比较潘本,黄本过录内容更全,且完全沿用原本符识,存手批《义疏》之真;第二,比较黄侃原本,黄本所未录内容多为版本信息,涉及词义、经义的信息很少缺漏,可谓得手批《义疏》之全;最后,黄本在三个本子里特适于阅读,特别是较原本为最工整,若能彩印行世,斯为得手批《义疏》之善。

三、其他著述批点文献简况

除上述两项外,本次出现的黄侃著述、批点的文献资料还有很多,笔者所见共计32种[34]。现列表存目如下,并选择其中有较大学术价值者,各做简介附诸表后。

表3-1 新见黄侃著述、手批材料书目

(一)声韵学未刊稿

稿本线装两册,与已经出版的《声韵学未刊稿》内容不重合。大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立“声训”“连语”“方音”三类大目,对训诂材料进行分类,其中较多关涉声音。每一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于小类下给出训释例子,兹举“声训”为例(省去具体训释举例):

表3-2 声韵学未刊稿“声训”分类

在分类之后,即是就每一细类而作的训释纂集,来源有经典正文、传注、音义、字书等。第二部分是就黄侃古声四类为目,分别拼合声韵,按照声韵地位填写连字,据声韵拼合者表题便如“喉歌”“喉曷”等,据声类拼合者即按下表格式填写[36]:

表3-3 声韵学未刊稿填写连字表例

总的看来,此稿完成度远不及后来出版的《声韵学未刊稿》,很可能是草稿性质的材料,其实际价值几何、与《声韵学未刊稿》之间是什么关系,仍待深入整理研究。

(二)手批《文心雕龙札记》合订本

此书线装一册,为北京大学《文心雕龙》讲义排印合订本。原书无句读,手批以朱笔点断。合订本有诸多误字,黄侃于文中一一划出改正,并校正讲义中的排印错误(如“永嘉”误为“永兴”等)。在页眉注释中,黄氏或笺释词义、或补充书证;在行间注释中,内容均为对《札记》的增改。过对增改内容的考察,我们初步推测,此本当为北平文化学社本(1927年版)与《札记》定本之间的校改本。

(三)手批《契文举例》

此本线装两册,用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蟫隐庐翻印本《契文举例》为批点底本,主要参考黄侃自抄光绪癸卯(1903)刘鹗抱残守缺斋自印本《铁云藏龟》批点而成。书中朱墨二笔灿然,圈点批校俱全,内容颇丰。批注内容包括了校正底本误字、调整底本倒文、指出底本所列甲片为赝品、考释文字、发明卜辞文法、证明古代制度等多个方面,其间不乏卓识确见,亦难免时有误说。是书之出,足以令我们对黄侃的文字学再作认识,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对此我们亦将另文详究。

(四)手批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

此本线装一册,用民国五年(1916)广仓学窘丛书甲类所收《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本批点。书中用朱笔圈点,用墨笔批校,批注内容较多。黄侃在批点中对王氏分别俗名雅名、“俗名多偶,雅名多奇”等说均有异议,对王氏在具体考证中对声韵的运用亦有质疑,商榷之意甚明。是书不独可见黄氏小学之精,亦不失为民国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五)抄校王国维《唐韵别考 韵学余说》

此本线装一册,系用松古斋稿纸抄录王氏所撰《唐韵别考》《韵学余说》二种,间有校语。与手批《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相结合,可以证明黄侃对于同时代一流学者之关注,亦可窥见黄氏治学之形态。

结语

以上所述诸书,均为本次所见精要者,限于篇幅,不能再详加介绍。此次拍卖内容以黄侃学术材料为主,其价值与一般拍品不可同日而语。黄侃学术博大精深,但却因著作较少而难以发掘,故而每有遗著刊布,就会为黄侃国学研究的突破创造契机。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第一轮集中整理之后,能见到的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再度整理、或佚作篇什的零星介绍,再没有成规模的黄侃遗著面世,故黄侃国学文献的相关整理研究几有停滞之势。我们相信,新见的著述、批点材料,定能帮助学界更加深入理解黄侃的学术体系。但若仅仅成为私人收藏,则其出亦犹未出者矣,我们集此次知见而为综述评介,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同人的重视,也更期待各藏家能够筹划出版,嘉惠学林。

注释与参考文献

请上下滑动启阅

注释

[1] 章太炎:《黄季刚墓志铭》,载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北京:三联书店:第2页。

[2] 详参谢泉:《黄焯整理黄侃遗稿述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01期:第97-102页。

[3]乐梦融:《国学大师黄侃遗作现身沪上 颠覆学界“未留遗著”旧识》,新民网:

http://newsxmwb.xinmin.cn/wentihui/wtsh/2019/06/04/31538860.html,2019-06-04。笔者按:这批文献在稍后为由不同藏家所得,其中既有研究机构、亦有私人藏家,笔者未能具悉所在。

[4] 此处有眉批如下:“先叔父尝拟撰一书曰《义贯》其目曰:六书次弟第一、名事表里第二、笔势变化第三、同形异用第四、独体转注第五、分理别异第六、古声大类第七、声母多音诸端第八、声子从母第九、双声通韵第十、叠韵互音第十一、方言由来第十二、石经考异第十三、古文阙疑第十四、俗学指迷第十五。又与人书云,偶欲辦三书,苦于无暇。一曰《通韵》,取经史群籍止于汉,异文止于唐,依《集韵》编次之。二曰《十五经人地名韵编》,或能泛及先秦书尤妙。三曰《玉篇》《广韵》《类篇》全用司马氏体例以编二书,用便寻检。外此自定期限以成一书,曰《经字考正》,细目五,曰《说文》见经典字(诸经各取首见一句载其下)、《说文》不见经典字、经典不见《说文》字、《说文》见经典外本字、经典外本不见《说文》字。”另按,此事又见《蕲春黄氏文存》所附“拟著书目”与《黄侃年谱》第306-307页,然内容不若此眉批之全。

[5] 本文的著录情况均指各遗著目录是否收录,此处参考的是黄建中《黄季刚先生著作分类录》(载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徐复《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程千帆《黄先生遗著目录补》(载《量守庐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66-187页)。另按,《黄侃日记》1930年2月2日写有“拟撰《义贯》一书”,列十五章目录,与黄焯眉批所言一致。这是对于《义贯》一书仅有的记载,盖在黄侃生前并未成稿,故未见著录。

[6] 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80页。

[7] 黄侃批校:《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8]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0页、第199页。

[9] 黄侃手批《说文》“一”字内容最多,故《义贯》“一”字条内容也最丰富,只有少量体例没有涉及,故以此为中心进行举例说明,间及其他诸字。

[10] 详见下文对“初文相应”体例的解说。

[11] “【】”内为随文小注,下同。

[12] 王宁:《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序言》,载陆宗达:《〈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年:第1页。

[13] 如王宁:《论〈说文〉字族研究的意义——重读章炳麟〈文始〉与黄侃〈说文同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01期:第73-74页;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02期:第55-63页;卢烈红:《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06期:第12-17页。韩琳:《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字词关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

[14] 黄焯:《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弁言》,载黄侃批校:《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15] 如《论字书编制递变》:“许书列字之次第,大氐先名后事”,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就将每一部首下连续排列意义相近辖字的情况都摘录于天头,标明相次,如“‘祈’‘祷’相次”等。

[16] 潘重规迻录黄侃《说文》批注,于每卷末尾均标明迻录年份,如“黃先生批本《说文解字》民国十九年潘重规过录”“庚午年缮清”等。

[17] 王宁:《论章太炎、黄侃的〈说文〉学》,载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18] 转引自宋永培:《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见氏著:《〈说文〉与训诂研究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7页。

[19] 黄焯:《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序例》,见《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20] 详参董婧宸:《章太炎词源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221-227页。

[21] 所据原本为黄侃批校:《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所据潘本为潘重规编:《黄季刚先生遗书·手批尔雅义疏》,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下文进行对比,在给出书影、提及二本内容时,仅随文注明相应页码,读者可取阅对看。

[22] 以上几种书目均在右侧添加双圈着重号。

[23] 黄侃:《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

[24] 黄侃:《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页。

[25] 此条原本夹批于正文卷首题名之后,三本之间存在不少差异,故将差异信息作为三本正文首条批点比较的一部分,详见下文“手批《义疏》‘始也’条三种版本信息差异表”。

[26] 黄侃:《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30页。

[27] 潘本上之一卷末题“丁卯二月晦,庚午九月廿九日”,结合上又之一、上之二卷末各题“庚午”“庚午仲冬廿日”,知潘氏曾两次过录手批《义疏》,第一次在丁卯年(1927年),第二次在庚午年(1930年)。而黄侃原本所题年份有丙寅(1926年)、戊辰(1928年)、己巳(1929年),故潘氏有所缺漏,在所难免。

[28]笔者按,“尔疋”二字为后增。

[29]笔者按,此段均加圈号突出。

[30]《黄季刚先生遗书影印记》云:“因授以手批许氏《说文》《尔雅义疏》,命规迻录……规得阔大善本,昕夕缮写。”(见《量守庐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4页)按潘重规改换版本的原因,大概在于以湖北官书处本页眉、行间等处空间更大,更便迻录。

[31]潘本在“古注宜补辑者”书目页脚标示“‘、’墨笔,无者硃”(第1146页),即加注“、”号的内容原本使用墨笔,否则即是朱笔,由此可知潘本过录盖均用墨笔,不直接体现墨色区别。

[32]如“是才哉古字通”一句,原本删去,潘本只见前引号,而无后引号。

[33]如图,“然则”句为用直角引号删去者,“是也”二字为字上加点删去者。

[34]除此32种之外,此次所见藏书还有大量仅有黄侃题识而无批点的,由于数量过多,本文限于篇幅概不录入。各书题识内容皆经朵云轩释读并载于拍卖图录之内,读者可取阅参考。

[35]稿纸一页到此为止,但对比“三叠韵”分类下的各个细类,怀疑此后尚有阙文。

[36]原表竖排,本文为节省空间计,改为横排。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2.黄侃:《黄侃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3.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黄侃批点,黄焯编次:《说文笺识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黄侃、黄焯撰:《蕲春黄氏文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6.黄侃:《黄侃日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7.黄侃批校:《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黄侃批校:《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陆宗达:《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年。

11.潘重规编:《黄季刚先生遗书》,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

12.宋永培:《〈说文〉与训诂研究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3.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谢泉:《黄焯整理黄侃遗稿述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15.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6.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 本文发表于《章太炎研究》(第一辑),引用请以该刊为准。

作者简介

张祎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2021级博士研究生。

贺垣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2021级博士研究生。

《章太炎研究》稿约

《章太炎研究》集刊在章太炎先生哲孙章念驰先生“以捐助研”理念的支持下,由章太炎先生故乡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章太炎故居纪念馆暨章太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出版两辑。

本刊面向全球章太炎研究者和读者,欢迎投寄未曾在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的稿件,并就本刊宗旨及投稿规定,作如下说明:

一、本刊以章太炎研究为主,但不限于章太炎本身的研究,也包括章太炎周边的研究。该研究旨在弘扬章太炎学术、思想(下称章学),但不局限于章太炎本身,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因此,本刊以开放、学术的态度面向所有研究者和读者。本刊旨在以章太炎及其周边人物的研究为手段,以重审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彰往而开来。

二、本刊认为,章太炎先生哲思深湛,接续吾华国故之统绪,洞达小学、经学,为乾嘉汉学之殿军;更承先启后,熔铸西学、佛学之精微。洋洋大观,径行独往,卓然成一家之言。本刊坚信,其所试图重构的思想和文化,其所试图重新阐释的中国传统,是有着普遍主义的价值的,它是“国学”,却又远远超出“国学”的范畴,因为它出于传统,又远远超出传统的某些范畴,是对传统的批判性的弘扬。本刊坚信,章太炎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本刊也将一定程度上追求章学国际化,致力于让章学走向世界,为世界上的知识人所重释、所共享、所继承。因此,本刊也将致力于注释、译介艰深的章学文献。此举不仅有助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者解读章太炎著作,也有助于域外有志章学者理解章太炎著作。这些工作断非容易,但是本刊相信,假以时日,必有其功效。同时,本刊也将积极译介域外章学研究成果。

三、本刊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基础上。此规定亦适用于编辑部约稿。

四、本刊主编署名“章太炎研究中心”。具体操作上,将由章太炎研究中心每辑指定一位执行主编,具体行使主编职责。执行主编有组织、策划的义务,但是并无采用稿件的最终决定权。每一篇文章的采用权由章太炎研究中心根据匿名评审人意见决定。该中心、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有协调作者、读者之间关系的义务。

五、本刊以章太炎先生追求的平等精神为办刊精神。因此,本刊只问稿件质量,不问作者职位高低、资历深浅,所刊文章,一律只刊作者名字及所属机构,不刊作者职称、职衔。更与以学术职衔、学术权力取文之风,尽量保持距离。

本刊认为,拔擢、培养章学及周边研究后进,方是发扬光大章太炎学术、思想的不二法门,故尤为欢迎年轻研究者投稿。希望在这方面本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六、稿件形式。稿件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1)首页。共计10项: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信箱。(2)正文。另起一页,文中所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著作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如文章属于科研立项成果,请加脚注,并说明项目名称、批准文号以及本人所承担的任务。(3)英文篇名、内容摘要、关键词。

七、关于注释。根据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脚注形式,用阿拉伯数字圈码(①②③……),置于句末标点右上角。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依著者、著作名(外文用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注。例如,钱穆《庄子纂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8页。

2.期刊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外文用斜体)、年期、页码标注。例如,张荣华《章太炎与章学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28—34页。

3.报纸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报名(外文用斜体)、日期标注。例如,傅斯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莅平》,《北平晨报》1933年1月15日。

4.析出文献依作者、篇名、编者、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注。例如,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观点》,收入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27页。

5.古籍依朝代(前后用圆括号)、著者、文献题名、卷次、整理者、版本或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如,(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2738页。

6.译著依国别(前后用方括号)、作者、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注。例如,[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7.所有西文标记,字体皆使用TimesNewRoman。

八、关于篇幅。字数不限,尤欢迎言之有物的长文。

九、关于稿酬。本刊将保持在国内学术刊物中有一定竞争力的稿酬,以吸引优质稿件。被采用的所有稿件,在出版三个月内均支付稿酬及样刊两册。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费一次性付清。至于文中部分插图使用费,因缺少作者相关信息,暂存编辑部,烦请作者主动与编辑部联系。

十、本刊仅接受电子投稿,来稿请发至ztygjds@126.com 并注明“《章太炎研究》投稿”。本刊尽力保持编辑部、投稿人和匿名评审人三者间的信息畅通,但囿于章太炎研究中心人手不足问题,如出现投稿后三个月未收到任何通知者,烦请自行处理。

章太炎研究中心暨《章太炎研究》编辑部

二〇二三年六月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刘锦睿

0 阅读:0

章黄国学有深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