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 之 辈•第六篇
三十岁人
写三十岁人故事
给三十岁人看的访谈系列
晓辰(匿名)
88年生人,34岁
保险行业从业者,已婚已育
- 导语 -
和晓辰相识于一次音乐活动里。当我分享三十之辈的故事到朋友圈时,她留言说,想要记录下她的三十岁。
于是,我认识到了印象中那个欢声笑语的晓辰,她身上更真实、更生活化的样子。
初中课堂,晓辰正坐着听课。同桌忽然想到什么,凑过来和晓辰说了几句话。就这瞬间,被上课老师瞥了个正着,一颗火球被立马点燃。
“沈晓辰,你给我站到教室门外去。直到下课!”
十几岁的晓辰平时并不是班里经常惹到老师的角色。她成绩不错,虽未拔尖,却也一直位于中上游。这是第一次,她被老师当众批评,并被直接拎出了教室。
站在走廊上的晓辰,感觉身边不时有人影飘过,好像是隔壁班的老师,又好像是经常碰脸的同学,她不敢抬头直视前方。眼神的压抑下,是渐渐涌上的不解和愤懑。内心的某种防御,抑或自卫,抑或报复机制被无声唤醒。
晓辰从此不再认真对待这门老师的课,潦草作业,仓促考试。她将愤懑化为行为,用行为表明立场。
“但到底是做给谁看呢…”,三十几岁的晓辰回头看自己的青春,“如果当时有个人能好好开导下我就好了,比如说那老师他自己可能当天就心情不好,他有他的情绪问题,也不是特意针对我…如果有人能好好帮我梳理下这件事,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
但三十几岁的晓辰并不是当年的她,十几岁的晓辰不会向别人求助,哪怕是这段让她如此难受的经历,她也未曾向家人开口过。
十几岁的晓辰在成长,成长为她眼中想要的样子。
一
还未成年,便已独立的青春
初中开始,晓辰便一个人住了。爸爸工作外派在钱塘,妈妈陪读一年多后也未再继续。
很小的时候,晓辰依稀记得妈妈患了重病,身体不好,一直需要别人照顾。晓辰很早就不再撒娇,她意识到自己要赶快长大。
别的同学一回家,就能吃到爸妈烧的菜,耳边尽是大人们的叮嘱和唠叨。晓辰放学后,先是要自己去一趟菜市场,用爸妈给够的零花钱尽情采购,然后自己做饭洗碗。家里没有爸妈的唠叨,只有写作业的桌子,睡觉用的床。还有余钱纳入的各种武侠小说和录音磁带。它们陪伴着晓辰度过了一个个“无拘无束”的夜晚。
每次考试后,晓辰也不用像其他同学那样胆战心惊地将成绩单拿回家。考得好,考得差,父母的反应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到高考填志愿,晓辰都是一人考虑,一人完成。父母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晓辰留在杭州,中专也好,本科也罢,其余皆自由。
就在这几乎没有父母管束的环境下,晓辰却没有自我放飞。一个人住的晓辰变得很自律。平日上下学,周末则坐车去父母那里,带着能维持几天的荤菜再次回来。初中阶段,她从未带过任何同学回家,也未曾向老师同学提及自己一人住的事情。“那时可能会觉得自卑吧,别人都有爸妈陪着,而我没有…”
对爸妈,她不提及分数之下的自己;在学校,她鲜少分享课本之外的生活。她处理自己的成绩,消化自己的情绪,她不得不自律。或者用晓辰的话说,“没人会帮你。”
十几岁的晓辰选择自己帮助自己。她知道该和哪些人玩,不该和哪些人玩。她向优秀的人看齐,高分的、成绩好的。还未成年,她便开始方向明确地管理、塑造着自己和环境。
晓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向优秀人看齐的努力。她去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做助理。这家公司的老板和老板娘都是海归创业博士,手里拿着各种技术专利,“那个时候,家族里和自己身边都没有这样的企业家…在我看来,他们是闪闪发光的,感觉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初出茅庐的晓辰给老板娘做着行政、后勤,有时还兼顾人力、财务,还要经常化身司机,一起出差或帮带孩子,担负各种杂活。对于给到的工作,晓辰都会负责任地完成,不挑剔也不抱怨,就这样一做就是四年多。
在晓辰的成长里,她不需要变得多独立,她一开始就是。然而早年的自由独立,是漂浮无着的,因为年少的晓辰还未获得足够能站稳的力量。
晓辰早已忘了做撒娇孩子的感觉,在漂浮无着的自由环境里,她需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像填塞一个玩偶,她把责任、问题、情绪都抗塞给自己。人像变得丰满立体了,越来越厚实,却也渐渐没有了天然的柔软触感。
十几岁的成长,是一个从柔软到坚硬的过程。
二
结婚生子,开启了人生变化
成长,也是从一个人到面对其他人的过程。
2016年,28岁的晓辰结婚了。两年后,她当了妈妈。那时,她在第二家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做着绩效考核和数据分析工作。孩子一岁半断奶,那是晓辰跳槽涨薪的最佳时机。已婚已育,孩子断乳,又有着几年丰富的商业数据分析经验,相对容易地,晓辰能再次回到原工作领域,站上更高的起点。
但高薪,也意味着高强度和高投入,可预期的加班生活将让她失去很多本可陪伴孩子的时间。晓辰犹豫了。
不像如今恐婚的年轻人,当时刚进入恋爱场的晓辰,就是奔着结婚目的去的。“因为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家庭生活,所以会向往吧…我心里是有一杆秤的,衡量事情的时候,家庭都是最重要的。”
在对家庭陪伴的考量下,纠结中的晓辰最终放弃了加班铺就的职场高升路径,另辟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向。两三个月的调研和考察后,晓辰进入了保险行业。
一直在总经理办公室工作的晓辰,除了和老板、同事交流外,几乎没有和客户直接接触的经验。对于和人交往,她心里也有一杆秤,“在总经办待久了,那时候看别人都是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样子。”
而保险业务员是一个时时需要面见客户,甚至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网络里开展业务关系的工作。和之前的总经办经历相比,有如天壤之别。在前者,晓辰可以高高在上,安全向内地包裹自己,而后者,需要她主动地向外打开,走入人群里。
晓辰的第一个签约客户是大学同学的老婆。第一次上门拜访,是主管带着晓辰一起。交流全程,主管几乎代理了所有业务沟通。当成功走到签单那一刻,晓辰还是精神恍惚的状态。同学老婆说,之所以选择签单是因为相信晓辰的人品。
然而对于晓辰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良莠不齐的人员素质,使得看待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目光染上了负面色彩,晓辰心底铺着些微自卑,她习惯了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习惯隐忍里寻求力量,但她不习惯将自己暴露在外,然后四目相对,主动开口。
就像初中课堂突然被老师拎到走廊上一样,这一回,是晓辰自己选择走出包裹自己的房间,站到熟人生人来往的廊道里。
只是这一回,晓辰心里涌起的不是愤懑,而是渐渐累积的不适和沮丧。“中途几度想要放弃…开口很难,开口之后被人拒绝也很难受…”晓辰的坚硬外壳在一次次得失权衡中,被碰撞,被自我否定。
除了不得不面对的客户,晓辰也遇见了更多的其他人。
工作一年多以后,因为朋友推荐,她偶然认识了一群人。他们会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学习修身养性,并倡导一个词叫“借事修心”,同时还有一条原则,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人都要相应做义工服务来奉献回报。
为了遵守原则,晓辰义务性地参与到了一场三天学习活动的义工组里,她和其他两位朋友一起负责拍照、拍视频。第一天,她干着摄影的活,边拍边发现自己没办法一心二用,期间根本来不及好好听活动里的分享。她拍得仓促,听得也仓促。最后,当天的视频集锦里也未出现晓辰的劳动成果。习惯自我处理情绪的晓辰,沉默了自己的烦躁、不解和委屈,只是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地坐在现场。
在后来的同伴解释中,晓辰才明白原来自己拍的多是竖幅,和视频的横幅标准并不适配。这是晓辰的做事“课题”。
第二天,晓辰便都按着所需标准来拍照。为了能更多听到现场分享,拿着相机的晓辰机械地做着拍照动作,以完成任务。当天活动复盘时,同伴问了晓辰一个问题,你知道被拍的人都是谁,叫什么名字么?晓辰一愣,脱口而出,我是脸盲,认不全…同伴止语,一笑了之。
过了一段时间,晓辰接触到了更多的义工工作。有一天,当时学习活动的义工组组长回过头来和晓辰说,其实当时他们只是笑笑,未再提及什么,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晓辰的心智模式:不想看到自己的无能部分,应激般戴上一个“脸盲”的借口面具,并且不假思索地认为,这面具就是事实。在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晓辰也在沉默里开始了沉思。这是她的“修心”课题。
这几年,晓辰不再那么执着地追求优秀这个标准了,她看到了更多高维的人。高维不是高分、高薪、高学历,而是能够多元心智地看待一个问题,力图接近事实和本质。
当年走廊上的女孩,迷失在了情绪和心性里;她终于在三十多岁,找到了能够指引和帮助她的同伴。
三
从借事修事,到借事修心
多元维度地看待问题,力图接近本质,这一处事态度,其实晓辰早就会了。
早年在第二家公司,晓辰主要做的是绩效考核工作,期间她需要接触和处理大量数据,关于公司的财务、人事、业务、管理…然后在这纷杂的数据中,去看到公司的商业模式,评估发展现状,预估未来态势,为老板们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当晓辰在选择去哪家保险公司就业时,她也应用上了自己信息检索和分析数据的看家本领。除了当面对接和实地考察外,晓辰还特地注册了天眼查账号,一家家浏览各自近十年来的数据。
如果财报上营收和毛利润稳定上升,说明这公司的业务规模在持续增加,且相对稳健,那这家公司可以考虑一下;
如果财报上营收上升,而毛利润持续亏损,晓辰会特别多个心眼,这很有可能是打了市场价格战吸引流量,或者是投放渠道费太高导致的结果,说明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缺少发展潜力,择业上会减分;
如果公司股东数量多且变更频繁,甚至没有相关领域背景,说明它的管理可能较为混乱,如果大多数股东股权还质押和冻结,那说明是更加混乱…这公司自然就不予考虑了。
晓辰曾遇到一家公司,规模虽小,业务员的佣金却较大公司高。当她上班两周深入了解后,发现业务员给客户推荐的都是有利益关系搭钩的保险产品。
在晓辰看来,如果保险行业的利益是一块蛋糕,那么分享这块蛋糕的便有三方,一是公司方(比如用于管理后勤部门的支出),二是渠道方(比如业务员的佣金),三是客户方(比如客户得到的服务兑现),在中庸平衡的模式下,三方可实现共赢。但当公司方的管理成本较为固定,而业务员的利益蛋糕如此之多时,其中减少的必然是客户方的利益。晓辰深知,这种商业模式必然是长久不了的。
晓辰最终没有被这家公司的“高薪”吸引,结合各种数据和模型,她多维度地看到了这个行业,看到了保险行业的本质支撑是什么。比起眼前利益,她选择了长久发展。果然,过了两年,当晓辰回头找这家公司的朋友时,发现这公司已是人去楼空。
在专业上,晓辰拥有敏锐觉察力,她能看到数据、条文之后的逻辑和模式。她善于处事,善于借事修事,即通过一件件事情让自己能力提升,从而能一步步找到更符合理想的其他事情。这是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的,能变强大、变优秀的方式。它一直训练的,便是晓辰的处事能力。
然而一路处事上的优秀,并不等于一生处世里的从容。
从小,晓辰就很少受到母亲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早已习惯了被人照顾。在初中陪读的第一年,母亲时常会向十几岁的晓辰抱怨,如果不是为了晓辰,她也不用总是干活。终于,一年多后,陪读未再继续。
当晓辰成为妈妈,原本期待过母亲能帮忙带孩子,然后自己出去工作的场景。但现实是,母亲不愿意带娃。如果让她帮一点忙,她可能会和家人唠叨抱怨一下午。
面对“爱无能”的母亲,晓辰的情绪会被点燃,母女关系变得紧张。
当面对不愿带娃的母亲,不停抱怨让她干活的时候;当和老公产生矛盾,两人被动沉默偏向冷暴力的时候;当和客户交流,遇到认知差异,很想改变和说服别人的时候,晓辰陷入了关系的张力之中。早年用于让自己变强大的心智模式,让她不愿示弱,不愿妥协。
直到三十四岁这近来半年,晓辰发生了变化。她也不知道这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可能是和同伴一起做义工复盘的过程,也可能是坚持打卡了100天的自我觉察日志之后,不知不觉,晓辰内心那把衡量别人和自己的尺子有了改变。“之前能容纳别人的尺度是两米,后来变成了三米、五米…”,并且,这把硬尺,在慢慢变得柔软了起来。
老公对晓辰说,我怎么感觉你变了…现在的晓辰会和老公主动沟通想法,以前语气和姿态都很强势的她,竟变得会服软,愿意哄人了。她学会了请求帮助,不再自己一人扛着;她重新学会了撒娇,而不是戴着“我很强大”的面具。她开始愿意接受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
十几岁的晓辰,在借事修事中成长,她要让自己变得独立,变得强大;三十几岁的晓辰,在借事修心里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她不想变成什么样子,她只想接纳当下的自己。
三十几岁的成长,是从坚硬回到柔软,从处事走向处世。
晓辰最终没有放弃面向各种客户的保险业务工作,“和一些人交流,你会觉得对方像是一块海绵,能很好吸收,但有些人像是乒乓球,听不进还会反弹…以前可能会想改变别人的认知,现在会觉得也没这必要,就当喝个茶,交个朋友也挺好。”
晓辰很满意现在的状态,家庭和事业平衡,自我和他人平衡。岁月里的她,越来越从容。她希望能走向优雅的四十岁。
- 结语 -
和晓辰线上线下聊了两回。
从晓辰的眼神和表达里,我看到了一个线条感很清晰的理科女生。这线条可能是自小养成的独立,可能是工作带来的条分缕析,也可能是长久以来逐渐形成的自我原则。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看起来特别“硬”的地方,尤其当我们从一个人走入关系的时候。在时间的浇灌下,它生长在我们身上,心上。这些线条、骨架,这些坚硬的部分,它是我们成长的保护,也是成长的硬伤。
与其说我看到了晓辰的故事,不如说我通过她的故事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部分坚硬,不愿妥协的,不愿示弱的。
不是所有坚硬都能一直保护自己,也不是所有坚硬都会伤人。三十岁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自己也挺好。不需要谁是谁的模版,也不需要为谁假装或改变。
优秀/平庸,柔软/坚硬,词汇没有褒贬,它们只是状态,没有对错。如晓辰的故事,放下评判,接纳自己,是三十岁的功课。
晓辰说,她经常借别人的光,让自己有力量。借着借着,自己也会发光了,也可顺便帮别人照亮。如她喜欢的这首诗。那么,以诗结尾,甚好。
【三十之辈问答】
1、如果回去给二十岁的自己写信,你会想说些什么?
晓辰:20岁的你很棒,如果你自己再勇敢点开口,你就国外留学回来了。
2、你打算如何度过接下来还未过完的三十岁?
晓辰:真正的活在当下,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周围人的好环境,有能力就把爱传递出去。
3、对四十岁有期待么?有的话是怎样的期待?
晓辰:期待啊,期待现在这样的有力量的自己,然后通过时间积累到40岁,硕果累累。
嗨,我是大安,90年生人
一位非虚构写字者
一位三十之辈
我发起了三十之辈的访谈计划
因为想用自己擅长的笔头
记录下我们这一辈的故事
如果你出生于93至83之间;
如果你在生活上受着年龄/工作/家庭等
各种三十之辈的制约;
如果你在制约下仍在寻找生活,
仍在努力定义自己的三十岁;
那么你便是我想记录下的故事
愿为你画一幅“三十岁的文字肖像”
不求精彩,只求真实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