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思博聊国际 2023-12-21 07:24:01

这本人是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2.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3.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4.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5.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6.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7.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4.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

(太琐粹,略;可参阅本号发过的同名文章)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2-23 16:41

    西历产生,竟然没有天文台。然后出来个十天的误差。哈哈[笑着哭]

思博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