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熊猫银币的发行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当时所用的工艺还是精制工艺,坯饼和模具处理的标准非常高,铸量也少,从1983到1985连续发行3年后,小规格精制熊猫银币项目停止,转而从1989年开始发行采用普制工艺的1盎司熊猫银币,并形成每年更换熊猫图案的惯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收获了大量的拥趸。
右图为假币
2010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此之前的普制熊猫银币铸量均在100万枚以下,到了2011年计划发行量迅猛增加到300万枚,两相比较而言,早期发行的熊猫银币就显得相对稀有了,成为假币仿造的重灾区,上图列明的1996年1盎司普制熊猫银币,就有较强的迷惑性。
整体来看,真、假币两者尤为显著的区别在于镜面底板的反差,真币呈现出明显的车轮光和自然铸纹,浮雕的明暗对比更加协调,浑然一体。而右侧假币的镜面底板已无限接近精制币的特征,指明坯饼经过高度抛光处理,反而显得可疑。再加上该年份熊猫银币确实有DPL版(精制)存在,对于一些追求版别的人来说药性很强。
右图为假币细节
我们借助放大镜可以进一步判别假币的特征。右图中的熊猫头部的喷砂颗粒感更明显,浮雕轮廓却有点模糊不清,在竹叶末端和五官线条处的缺陷尤其突出,毛发的处理仿佛像挂了糖霜的果冻,不如真币的细节分明。
右图为假币细节
在一些喷砂强度高、白色凝霜效果强的熊猫币上,虽然也存在浮雕线条细节被霜雾覆盖的情况,但霜雾本身的致密度高,不会有如右图假币竹叶那般的“虚浮感”,且强弱并不均匀。
右图为假币细节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普制熊猫银币鲜少有2只熊猫同图的设计,1996年是一个特殊例子,熊猫宝宝占了很小的篇幅,真币却能于细微处见真章,将它的体积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反观假币的熊猫宝宝则显得呆板,缺乏应有的灵动性。
右图为假币细节
币面上的标注文字和面值是假币鉴别不可忽略的一点,这枚假币呈现出典型的“馒头字”特征,笔画臃肿,远不如真币的瘦硬挺拔、轮廓分明。
右图为假币细节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造假者用99.9%银进行制作,并将假币的直径控制在40毫米,厚度亦是和真币保持一致。很遗憾的是,从1989年至今发行的所有年份普制熊猫银币,几乎都有这种高仿假币存在,收藏者们需要尤为警惕。大量观察真币,并且留意浮雕的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识别。
右图为假币细节
普制熊猫币的天坛和年号设计大同小异,经常进行比较,能提高我们对真币的鉴赏力和熟悉度,因为铸币的设计雕刻和工艺总有其合理性。从这一点来说,假币通常带有一些“奇怪的不合理之处”,如本文中提到的这枚1996年普制熊猫银币,它的天坛祈年殿的建筑细节,“祈年殿”三个字和穹顶木构件不仅模糊不清,而且跟九十年代的雕刻风格相去甚远,都露出了马脚,年号数字中的“1”显得头重脚轻,“6”字还有明显的断笔。
右图为假币细节
主页更多钱币类干货,点赞+关注,后续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