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兵变,李隆基狠下心保杨玉环的话,陈玄礼真的敢杀皇帝吗?

雁芙说历史 2024-07-04 14:24:14

如果没有陈玄礼,那么马嵬兵变的后果就是从皇帝李隆基、皇子皇孙们、以及宰相杨国忠等权贵集体团灭,要不是陈玄礼及时转移矛盾,老李头早就下黄泉了,兵变发生后,陈玄礼不会杀李隆基,但那群大头兵可就难说了。

兵变发生后,李隆基注定是保不住杨贵妃的,杀不杀皇帝这事儿,不是陈玄礼能说了算的,如果李隆基强行要保杨贵妃,就算是陈玄礼也控制不住局面。

对于这个问题,只要了解一下马嵬兵变的始末就能知道原因了。

马嵬兵变是怎么被引爆的?

756年,安史叛军已经攻陷东都洛阳,兵锋直指长安,李隆基在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地区集结了20万大军,由哥舒翰统率,以抵挡叛军的进攻。

但李隆基后面听信谗言,猜忌哥舒翰,加上被假情报迷惑,还有杨国忠的推波助澜,于是强逼哥舒翰率领大军出潼关,主动找叛军决战。

哥舒翰被迫带着大军出击后,落入叛军的圈套中,最后几乎全军覆没,20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叛军随即攻破潼关,长安随时不保。

李隆基惊慌之下,立即带着太子、皇子皇孙、以及宰相杨国忠、还有一部分朝廷重臣,由禁军护送逃往四川。

当然了,李隆基带走的只是皇宫里面那部分皇妃、皇子皇孙,而宫外的那部分带不了,直接被放弃,至于带着一起跑路的朝廷大臣,只有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极少数人,其他的就是一些随行伺候的心腹宫女、太监,然后由禁军统领陈玄礼带着禁军护送。

李隆基在跑路之前,先派人出发,命令沿途州县的官员做好接待的准备。

但没想到的是,当李隆基一行抵达咸阳县望贤宫的时候才发现,咸阳县令以及此前派来传令的宦官早就跑路了,这些州县顿时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李隆基原本预期会在咸阳县令的接待下,饱餐一顿,休整一下再出发的,结果现在县官儿早跑了,县衙之类的衙门早已人去楼空,别说接待了,连吃饭都成问题。

就这样,到了中午,还没吃早饭的皇帝一行人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

不得不说,宰相杨国忠在伺候皇帝这件事情上,已经达到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和珅那种境界。

杨大人一看皇帝饿着肚子,实在不是个事儿,当场决定亲自出去为皇帝找食儿吃,在跑了好几个地方以后,累得半死的杨国忠,总算买回几个胡饼,献给李隆基填一下肚子。

可皇帝虽然垫了肚子,其他人可就惨了,皇子皇孙、宰相大臣、禁军将士等等,都还饿着呢。

好在这时,附近的一些百姓听说皇帝来了,还听说皇帝大人没饭吃,于是争相把家里的食物做成朴素的饭菜送来,献给皇帝。

百姓们也没啥好东西,都是些粗饭,里面还混杂有麦豆之类的粗粮,但饥肠辘辘的皇子皇孙们哪儿还管这些,连吃相都不顾了,争相走上前,直接用手抓着吃,不一会儿就把这些粗饭吃了个精光。

可这些皇子皇孙们依然没吃饱,还是感觉有点饿,可这些穷苦百姓也拿不出更多的食物了。

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资治通鉴》

这时,有一个老者站出来向皇帝进言,对李隆基后期执政进行了一番评述,大概就是委婉地指出李隆基的错误,导致安史之乱,李隆基听完后,当着百姓的面认了错,说自己此时无比后悔。

然后好言安慰了一番之后,就让他走了,过了一会儿,当地一部分没跑路的官吏又带着人给皇帝送来一些食物,李隆基于是让身边随行的官吏先吃,然后自己才吃。

然而,尽管当地官吏又送来一些食物,依然无法解决皇帝一行人的吃饭问题。

因为这些食物只够皇帝身边的随行官吏以及其他一小部分人吃,而负责保护皇帝一行的禁军广大士兵,根本没得吃。

没办法,李隆基只好下令让禁军士兵分散到周围各个村落,自行找百姓讨口吃的,然后约定好时间回来,再出发。

俄而尚食举御膳以至,上命先赐从官,然后食之。命军士散诣村落求食,期未时皆集而行。——《资治通鉴》

这些禁军平时在京城就是高工资、高福利,哪儿经历过这种苦,而且让他们自行出去向周围的村民讨吃的,他们哪儿会这个。

更何况,周围村落的百姓已经把自家的食物拿出来进献过一次了,家里估计也没剩什么了,还有不少村民估计为了躲避战乱,已经出逃。

如此情况下,这些禁军士兵,基本上不可能讨到多少吃的,大概率是吃不饱的,甚至有些运气差的,只能饿着肚子。

于是,禁军的不满情绪被激化。

最严重的是,在此之前,禁军将士已经对李隆基的出逃心生不满了。

他们的妻儿老小都在长安,如今叛军打来了,李隆基非但不抵抗,反而带头跑路,禁军将士相当于是被迫抛妻弃子,舍弃家庭老小,跟着李隆基跑,他们留在长安的家小很快就会落入叛军之手,这是谁都能想到的结果。

因此,禁军本来一路上就有不满的情绪,现在还得挨饿,不满的情绪由此被激化。

虽然士兵们情绪不好,但还没有发展到直接爆发出来的地步。

这种负面情绪真正被引爆,是接下来一路的折腾。

从咸阳县出发后,李隆基一行于后半夜抵达金城县,然而,金城县令以及各级官吏、百姓也早就跑光了,驿站里空无一人。

好在做饭的炊具还在,史书上说禁军士卒由此可以做一顿饭吃。

但估计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人都跑光了,只是炊具还在而已,像粮食这种生存物资,大概率是被带走了的。

因此,这些士卒能搜刮出来做饭吃的粮食,估计不多,而且还是吃不饱。

以皇帝为首的这支逃亡队伍,就这样在驿站中草草对付一宿之后,他们继续前行。

六月十四日中午,李隆基一行人终于抵达那个名垂青史的小地方——马嵬驿。

可禁军统领陈玄礼却察觉到了士兵们身上一种不正常的情绪,而且十分危险。

当时是农历六月,相当于公历七月,属于夏天,士卒们在挨饿的状态下,要顶着夏天的烈日,在野外行军,要翻山越岭,十分疲惫。

这些士兵们饿着肚子、顶着烈日翻山越岭,被疲惫、酷热、饥饿折腾了一路,抵达马嵬驿时,不满的情绪在这一路累积下,终于到达了爆发的边缘。

而且这种情绪已经蔓延到全军当中,士兵们私底下的议论、抱怨等等,陈玄礼感觉越来越严重了。

陈玄礼带了几十年兵,他非常清楚,以目前这群士兵的情绪来看,发生哗变是早晚的事,可一旦士兵哗变,那皇帝一行人可就危险了。

陈玄礼转移矛盾

作为跟了李隆基几十年的铁杆心腹,当陈玄礼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如何保障皇帝的安全。

但是,士兵们的这种不满情绪是无法直接阻断的,必须给他们一个发泄的地方,才能确保皇帝的安全。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找个发泄口,士兵们就会发泄到皇帝李隆基身上。

思来想去,陈玄礼想到了杨国忠,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杨国忠已经成为朝野共愤的人物,如今只有将矛头转移到杨国忠身上,才能保障皇帝的安全。

但是,杀宰相这么大的事情,陈玄礼一个人还是不太敢干,于是他找到了李静忠(李辅国)。

李静忠被高力士提拔过,而且是太子府的人,所以陈玄礼通过李静忠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高力士和太子李亨。

李亨收到消息后,一时间犹豫不决,但事态紧急,箭在弦上,再拖下去要出事,陈玄礼于是立即展开了兵变行动。

他随即来到禁军营地,把部众召集起来,大声说道:

今日天子震荡,社稷分崩,使得百姓的鲜血涂满大地,这难道不是杨国忠造成的吗?今日我欲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诸位以为如何?

陈玄礼此话一出,底下的将士纷纷异口同声回应道:我们早就想这么干了,如今要是能实现,即使身死,也心甘情愿。

进次马嵬,将士疲,乏食,玄礼惧乱,召诸将曰:"今天子震荡,社稷不守,使生人肝脑涂地,岂非国忠所致!欲诛之以谢天下,云何?"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新唐书》

事实上,陈玄礼的这番话就是在精确转移矛盾。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叛军为什么能一路打到长安城下?禁军为什么要抛家弃子,一路上吃苦受罪,逃亡蜀中?

难道只是杨国忠一个人的责任吗?显然不是的,李隆基当然要负很大的责任。

只不过陈玄礼这么一煽动,直接把所有的责任全部归结到杨国忠身上,为禁军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对象,以至于禁军直接群起响应。

煽动完成以后,意味着矛盾成功转移到了杨国忠身上。

紧接着,陈玄礼带着禁军灭了杨国忠满门,随后,哗变的士兵将李隆基等人居住的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隆基听到外面的动静后,立即意识到外面有大事发生,当场就派人出去查看情况。

不一会儿,当回来的人告诉他,杨国忠谋反被诛杀时,李隆基大吃一惊。

但李隆基是一个从政变起家的老狐狸,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既然杨国忠已经死了,如今只有自己出面宣布禁军诛杀杨国忠的行动是合法的,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于是,李隆基开始了他的表演。

只见老李头缓缓起身,走出大门,向兵变的士兵表示慰问和安抚,同时肯定了他们诛杀杨国忠是为国除害。

说完之后,李隆基下令让全军立即收兵回营。

谁知,下面的士兵们竟然一动不动,不肯离去。

李隆基顿时十分恼火,他不明白这群士兵到底还想干什么,于是又命高力士出去问明原因。

大概过了半根烟的功夫,高力士终于带回了答案,他转达了禁军代表陈玄礼的话:杨国忠既然已经谋反,那么杨贵妃也不适合再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能割爱,处死杨贵妃以正国法。

话音刚落,李隆基顿时如五雷轰顶。

在他看来,杨贵妃天天和自己在一起,居住在后宫,根本不可能跟谋反扯上关系,更何况,这次兵变,杨国忠究竟有没有谋反都是个问号。

因此,李隆基根本不愿意交出杨贵妃。

只是这么回了一句:你去告诉他们,这件事朕自有处置,让他们散了吧。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资治通鉴》

然而,外边站满了密密麻麻的士兵依然一动不动,根本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李隆基没有要妥协的意思,因此感到心急如焚,于是壮着胆子进言道:如今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间,请陛下速速决断。

被手底下的士兵逼到这个地步,李隆基也很无奈,听完韦谔的话后,他激动地说道:贵妃常年居住在深宫,怎么可能知道杨国忠谋反?

很明显,李隆基还是无法割舍杨玉环。

此时此刻,时间拖得越久,就越危险,毕竟这群刚刚屠了杨国忠满门的士兵,耐心是有限的,一旦让他们意识到皇帝是不可能妥协的,肯定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眼见危险越来越近,跟了李隆基几十年的宦官高力士站了出来,随即展开劝说:

贵妃固然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可贵妃还在陛下身边伺候,岂敢自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高力士的言外之意很明显,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同族妹妹,她要是继续留在皇帝身边,万一将来吹个枕边风,报复所有人,那此次参与兵变的将士一个都跑不了,谁能保证她不会秋后算账呢?

所以,如果留着杨贵妃,外面的将士不会心安,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随时都有可能做出危险的事情来,到时候连皇帝都会有生命危险。

李隆基听完这番话后,最终只能忍痛将杨贵妃处死。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资治通鉴》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命人将她的尸体放到外面的庭院,让陈玄礼等人前来验证之后,禁军将士才纷纷离去。

一场致命的危机,就此化解。

再回到主题,如果李隆基铁了心要保住杨贵妃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事实上,陈玄礼并不能主导士兵们的行为。

这次兵变最开始的矛头也不是对准杨国忠的,如果陈玄礼没有及时把矛盾转移到杨国忠身上的话,等士兵们的情绪爆发,最后哗变,结果可能就是包括李隆基、太子、杨国忠等所有权贵人物集体团灭。

陈玄礼只是巧妙地将士兵们泄愤的矛头转移到了杨国忠身上,让杨国忠承受了所有人的怒火。

他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并且巧妙地在引导过程中主动担负起兵变的领导角色。

但他并不能主导士兵们的行为。

杨贵妃如果不死,广大的禁军将士肯定担心日后被杨贵妃清算,杀宰相、逼宫这种事情等同于谋反,一旦遭到秋后算账,那就是灭门的罪行。

没有任何一个士兵愿意冒这个险,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跟杨国忠有密切关系的人一个都不能留。

后来,即使在马嵬兵变结束后,禁军将士依然拒绝继续前往蜀中,因为西川那边全是杨国忠的心腹,将士们担心去了西川,会遭到打击报复。

所以,杨贵妃的死活,关系到所有士兵的切身利益,就算是陈玄礼也是无法阻止的。

杀不杀皇帝,也不是陈玄礼能说了算的,更不是他能控制得住的。

如果李隆基铁了心要保住杨玉环的性命,那么这群禁军士兵肯定会直接兵变到底,连李隆基这个皇帝一起干掉,然后投了叛军。

包括皇帝和太子在内的李唐核心皇室成员以及一干心腹大臣将就此团灭,天下将进入无皇帝状态,叛军则可能趁此机会彻底灭了李唐,一统天下。

李隆基是老狐狸了,他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李隆基来说,这实际上就是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做一个选择,大唐的江山,李隆基赌不起,也不敢赌,他只能杀杨玉环,以换取所有人的安全或者说换取整个李唐高层的安全。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电视剧《大唐荣耀》截图。

1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07-17 11:45

    不管饭,两天让你干嘛就干嘛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