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牟复礼著;颜子楠译,叶晔校《高启:诗人的穷途》

章黄国学有深度 2024-04-19 14:52:32

作者:[美]牟复礼(F.W.Mote) 著

编者:颜子楠 译;叶晔 校

外文书名: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3

编辑推荐

※海外汉学名家牟复礼成名作,首次汉译引进

※从一介文士的命运沉浮,透视元末群雄逐鹿和明初政治生态

※18万字说尽“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生与死

※“以诗证史”的传记写作——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

※学术型精译精校,全面提升史实、文本解读的准确性

※重磅大咖——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联袂力荐

青丘子高启——在元末明初写“唐诗”的天才

[明]张羽: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清]四库馆臣:(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清]赵翼:惟高青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

毛主席: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他(高启)的诗,是南宋以后成长起来的市民诗的绝顶。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其人

北京大学教授陆扬:任何熟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美汉学及中国史研究变迁的人是不会不知道牟先生的贡献和地位。

尤其是他的充满创造力的学术生涯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的建立与成长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称其为普大东亚系之父并不过分。

牟先生是我见过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文说的最为标准典雅的西方人。

我的印象中,牟先生治学的特点是结和汉学的素养和史学的眼光。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作为20世纪下半期欧美汉学的卓越宗师,作为中国近世史研究的一流学者,以及作为一辈高等院校教研工作者的杰出导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必会有人确认其价值而为之立传播扬的。

牟复礼的成名作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其书:

海外“汉学界第一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讲座教授杨联陞:这是一部高启的完整传记。高启是元末明初之际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和日本都很受欢迎。作者对这位极具天赋的文学人物在动乱时期的悲惨一生,做了生动而充满同情的描述,从而广泛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吸引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学者和一般读者,也会使中国和日本的读者感兴趣,因为在这里还从未有人尝试以如此的规模或类似的方式记述高启的生平。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齐皎瀚(Jonathan Chaves):正是牟复礼教授的著作使得高启成为“西方最知名的中国明代诗人”。

首度汉译,以《高启:诗人的穷途》为名: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高启: 诗人的穷途》深刻探究明代诗人高启的生平与文学,揭示他在历史漩涡中的坎坷遭遇,彰显了高启的文学贡献,还原了明代社会风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部传记力作不仅是对高启的致敬,更是通向中国历史与文学交汇之门的标识。

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Tan Tian Yuan):《高启:诗人的穷途》作为明史专家牟复礼教授的早年力作,如今中译本在原书出版六十年后面世,既可让读者一1960年代西方汉学之风格面貌,又可对照当今明代研究的格局作一反思。

媒体评论

理论网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独具中国气派的文史研究者

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3-06/23/nw.D110000xxsb_20230623_1-A7.htm

澎湃 朱鸿林:追忆牟复礼先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5025

澎湃 王汎森:回忆牟复礼先生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032195

中新网 中外学者聚焦台北学术研讨 纪念汉学家牟复礼

https://www.chinanews.com/tw/news/2006/11-19/823260.shtml

非媒体网络平台

牟复礼其人——云中君对牟复礼的回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498429/?_i=9778186Rd1K5b4

牟复礼其人——陈珏的杂记(摘录)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498561/?_i=9778187Rd1K5b4

作者介绍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2005),美国汉学家,二战时曾被派往中国,支援抗日,参加过由赵元任先生主持的美军汉语培训班,汉语流利、标准、典雅,又极度热爱中国文化。战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在华期间师从王崇武。1954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起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1963年升任教授,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之父。著有《中国思想之渊源》,编写《剑桥中国明代史》。他的英文专著《帝制中国,900—1800》一直以来都是在西方学习宋元明清历史的主要教材。

译 者

颜子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卢庆滨(Andrew Lo)先生,深耕于海外汉学及明清文学。

校 译 者

叶晔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文献。

内容介绍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了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他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目 录

第一章 序幕: 盐贩、书吏、僧人 1

方国珍 12

张士诚 16

陈友谅 20

朱元璋 26

第二章 苏州的年轻诗人 36

第三章 青丘子 52

第四章 英雄诗人 90

第五章 英雄幻灭 120

第六章 南京,洪武二年至三年 153

第七章 自在的诗人 190

第八章 “流槎” 214

第九章 灾难 245

第十章 落幕 255

参考文献简述 259

译后记 263

试读

在十四世纪中期,上到蒙古统治者,下到最穷困的农民,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都充满艰辛,无法预测。 在此时快速崛起、囊获颇丰的必定是些暴虐强悍、胆大妄为之人;而中国文化中更为常见的儒雅博学之士,却不会在这一时期取得成功。眼下的世道是自由竞争、强者生存,有修养的人反而会被其学识所限制。传统的文化积淀使他们谨慎多虑,在面对暴力时束手束脚,而且他们通常在军事方面有所欠缺。然而,饱学之士中也有一些胸怀壮志、心系家国之人,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他们所接受的儒家伦理教育使他们站在正统的一边,而具有正统性的蒙古皇帝却很明显并不配拥有天命。蒙古统治者滥用天命,甚至在绝望之际,无奈地将天命拱手赠与方国珍、张士诚那样的土匪——这是对正统性的嘲讽。饱学之士所秉持的人文理念使他们非常关注社会的福祉,然而在那个时代,只有军事强权才能支持有效的行动,他们的文官素养无法得到施展。面对此种情境,他们如何为社会服务?学识使他们理解何为历史,使他们深切反思在以往动乱时期那些伟人们所遵循的道路;学识也使他们理解何为悲剧,使他们意识到在一个注定要被邪恶力量支配的时代,任何行动方案都是徒劳的。但是,学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感知力,让他们得以领略文字的优美与强劲。对于某些人而言,诗歌与文学创作甚至可以赋予如此动乱的年代些许意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盐贩、书吏、僧人,甚至是他们那些无耻下流的同伙都可以占据主角的位置,而饱学之士和诗人又将何去何从?这理应是属于他们的世界,那些理由深植于其文化传统之中,但很明显,他们没有丝毫希望来实现主宰世界的愿景。

高启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生平是典型的中国式悲剧:身为文明的士人,却身处注定要被武力支配的时代。(第34—35页)

然而高启的家族并非一直是吴人,也并非一直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南方”)。他们是在宋代时南下,来到了当时的都城临安。……成为了南方人,更喜欢南方水路交错的富饶绿野和绵软青山……他们现在只会讲地道流畅的吴语,吃南方的食物,饮南方的黄酒,穿南方的丝绸,享受南方闲适优雅的生活方式。(第37—38页)

最重要的是,对于拥有才学修养的人而言,诗歌能够释放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彼此劝慰。 诗歌可以表达那些平时必须封锁于内心的虚妄想法,展示出作者真实的性格,使精神世界同样广博的读者能够明白作者真正的价值。……诗歌应是英雄的媒介,是果断决绝的行动者发出的声音, 是他们深邃思想的自我表达。在这些年轻的诗人中,没有沉浸于梦幻中的吟游诗人,也没有叽叽歪歪的逃避者。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灵和宏伟的目标,对于纷扰的尘世有着切实的看法,对于自身可能担当的英雄角色也有着浪漫的理解。尽管高启在其中最为年少, 但无论是之于诗歌还是之于其他方面,他都是大家公认的引领者。(第98—99页)

一是饶介作为张士诚政权的高官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 一是饶介对于青年文人学士的提携。 一个理想的朝廷应该培养这种价值观,即尊重和鼓励有才华的人。在世人眼中,朝廷支持饶介这样的人,再通过饶介支持杨基这样的人,这样便会赢得世人的尊重。高启、杨基等文人都会把这种文化政策看作是张士诚政权发展的好兆头;而且至少在数年之内,其发展确实如此,他们的判断并非出于盲目的乐观。(第103—104页)

当张士诚政权败亡后,饶介被明朝俘获,因敌对身份而遭到处决;高启在《哭临川公》诗中写道,他辜负了饶介与他十年的友情。以上这些可以证明,高启与饶介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他与张士诚政权的关系也绝不会像明初传记作者们想让我们看到的那样清白。(第117—118页)

在张士诚政权逐渐瓦解的过程中,张士诚的领导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张士诚和他的兄弟、将领们被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所腐化,愈发纵情享乐。无论几年前高启及其友人对张士诚政权有着怎样的认同感,如今他们都在疏远它,眼看着它逐渐衰落、灭亡——作为旁观者、不情愿的受害者,而不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第138—139页)

南京显然已经成为帝国宏伟的新都城,皇帝正在那里全面规划并统筹实施着帝国的大一统伟业。张士诚的伪朝显然不能与之相比。新王朝的崛起令人生畏,然而高启对这一新政权并不了解,在其中也没有熟识之人。遭受报复的恐惧笼罩在他头上,这无疑加剧了他对新王朝事业的敬畏感。但是对他而言,无论是好是坏,这个混乱的世界终是凝定了下来,未来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辨——尽管这还不是属于高启的未来, 但这至少是这个世界的未来;身处其中,他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第155页)

可以想见,1367年秋天高启写给内兄的诗中所表达的悲观情绪,如今已经被谨慎的希望所取代;他不再妄自菲薄,年轻的面庞重新焕发出了光芒。高启可以放弃他那与牧人、农夫为伍的沉寂生活,穿戴好儒冠和长袍,再次体会到与其他士人伙伴社交的兴奋感。妻子的家族会以他为荣,友人们也会歆羡不已。高启甚至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功臣而名垂青史。直到此刻还困扰着高启的霉运,突然间得以扭转,这一定让高启感到头晕目眩。(第158页)

然而,他的兄长和故交仍然流亡在外,针对吴地的严厉政策也刚刚开始实施。此外,皇帝也逐渐表露出愤怒莫测、暴虐残酷的迹象,他终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凶悍的暴君。他的愤怒和暴虐似乎往往加诸高启这样的文臣身上,尤其是那些身份背景可疑、与自己昔日的敌手又有所牵涉的人。(第169页)

尽管人员严重短缺,朝廷也一再尝试招募更多的士人入朝为官,人们还是开始感受到了怀疑与恐怖的氛围。皇帝暴怒的“壮观”场面还没有开始出现——这些场面往往会导致成百上千的人被判处死刑——但由于皇帝阴晴不定的性格却已经初步显现,这无疑使人们在私下纷纷议论入仕的不确定性。高启定然已对仕途心生气馁,并且开始怀疑这是否真的是他十年前所期待的事业。(第170页)

高启生命中奇妙的一章结束了,起初是忐忑不安但又充满希望,如今仍然忐忑不安却相当失落。……除了欣喜情绪的暗示之外,这首诗里充满了高启对短暂人生的深思,但这种思绪并无悲痛之感,尤其是以下这几句:“云来云去山如旧,潮落潮生江自流”,“江山千古情无尽, 人往人还自白头”。(第189页)

但积极的一面是,在魏观强有力的影响之下,高启现在发现,他肩负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且能赋予他满足感的责任,他无须向官场妥协,身心依然自由,这些责任需要他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再是过着隐逸诗人般的消极生活。高启平生所追求的英雄事业再次浮现,英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但在新的形势下, 这仍然可以与他早年间高尚的冲动相提并论, 而正是那种高尚的冲动曾使他产生了浪漫的自我认知。作为一个行动派,中华文化传统中消极处世的智慧使高启永远无法拥有长久的满足感 在他的经历中,离开南京严重地打击了他的信仰……魏观正在展示“振民育德”的方式。高启必须参与这项英雄般的活动。即便是自愿隐退的孔门儒士,也可以通过顽强的努力克服腐败与堕落,协助天下恢复秩序。一旦高启在魏观的帮助下认识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他便自然会接受这样的身份,也必然会被其所吸引。(第230—232页)

由于一个公认不存在的罪行而受到了残忍的惩罚,高启的生命和他的身体一样被拦腰斩断。 高启的诗人生涯,那汇聚了一代英才的文学生活,都被毫无意义地扼杀了。此后不久,那一代英才中的许多人都像高启一样被处死了。(第252页)

高启的离世以及后来这些友人的相继谢世,对于诗歌而言,对于中国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尽管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在振奋人心的民族复兴时期,朝廷成功地激发了民众的力量,再次规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然而与此同时,高启的离世则象征着中华文化中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了。(第254页)

我们是否会看到一个“中二”的少年,“躺平”的青年人,“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中年人?或许传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如何理解其人其世,更是在于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混乱变动的世界中那些恒定不变的无能与无奈。(译后记)

转载自公众号“域外汉籍与汉学研究”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高洁

我知道你“在看”哟~

0 阅读:0

章黄国学有深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