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代第一功臣,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萧何,再不济也是韩信、张良等人。但其实,如果要以斩首多少、俘获多少人、攻破多少城池来说的话,这几人在曹参面前都排不上号。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被刘备骂“狗”,四百年后他的后代还夺走汉朝江山,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战功赫赫的曹参
曹参是沛县人,他和萧何都是当时在沛县任职的秦朝基层官吏,主要工作是管理监狱,在当地名气较大。曹参算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那一批人,与萧何一文一武,辅佐刘邦登上皇位。
在司马迁的笔下,他对曹参的战争写得十分详尽,将他学习如何带兵打仗都写了进去,从沛县及其周边开始,最后攻入咸阳,打败项羽,这一路上都有曹参的影子。
《史记》中记载他“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说他总共攻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等。而秦朝时期,郡县一共才一千多个,但曹参打下的就占据其中十分之一。
二、刘邦“有功之狗”与“有功之人”的辨析
如果以从打下城池的数量和打胜仗的回合来算,曹参的战功毫无疑问,因此在论功行赏时,大臣们一致认为曹参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平阳侯曹参一身受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
不过,刘邦明显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萧何才是建立西汉的第一功臣。
很明显,这引起了武将们的不满。刘邦便用了一个例子,来向他们解释"有功之狗,岂能与有功之人相提并论?"
在这个句子中,刘邦并不是要讽刺武将为“狗”,而是用“有功之狗”一词来指代在战场上立功的武将,而“有功之人”指的是文官,想要表达的是,文官和武将在汉朝的建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各自的贡献是不同的。
刘邦的例子,反映了他对文人的尊重和对政事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文武平衡的统治,给汉朝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
刘邦知道打仗和治国是不一样的,西汉建立之初,需要更多像萧何一样的文臣。
萧何与曹参早年关系还不错,不过两人之后一人在中央朝堂当丞相,一人在齐国为相,渐渐也疏远。
不过曾经培养的默契仍在。萧何临终前,他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而曹操在听说萧何去世的消息说,对门客说“‘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其实,刘邦初建汉朝时,虽然满朝文武兼备,但只有萧何认识到律法和制度的重要性。于是他在秦国法律的基础上,完善制定了汉律。
曹参在萧何的引导下,也意识到律法的重要地位,他在齐国期间,也是萧何这一套体系的维护者。所以,这才是萧何最终推荐他的真正原因。
曹参上任后,确实没有急于进行重大变革,而是继续执行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他非常重视官员的素质高低,提拔那些不善言辞却又真才实学之人,摒弃那些追名逐利而不上进的人。
然而,正是“无为而治”给百姓带来了和平与稳定,并使汉朝从战乱中慢慢恢复,在当时更是流传出“萧规曹随”这样的佳话。
四百年后,曹参家族仍然在繁衍壮大,他的后代曹操也和汉朝结下了不解之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只不过不再是汉朝统治的维护者,而是颠覆者。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