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海洋梦:为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伊凡雷帝与彼得大帝轮番鏖战

维达说 2024-05-30 21:19:01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俄罗斯,我觉得是“双头”这个词。“双头”源自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这个继承自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像极了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其文化既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营养,又对东西方文化产生某种排斥,其疆域扩张既贪婪陆地的广阔,又对痴迷海洋的出海口,甚至从金帐汗国治下独立开始就向海狂飙,波罗的海就是第一个目标。

为什么是波罗的海?

俄罗斯最早的国家形态是1294年诞生的莫斯科大公国,它是从基辅罗斯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封建公国,领土范围也仅仅是一个叫做莫斯科的城邦周围。莫斯科大公国的领土扩张是从伊凡三世开始的。这位娶拜占庭末代公主为妻,将自己视作拜占庭帝国皇帝继承人的大公,不但将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双头鹰国徽引进俄国,还统一了莫斯科周边的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罗斯公国。

也正是从伊凡三世开始,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金帐汗国200多年来的控制,成为了东北罗斯的实际领导者,疆域范围扩展到了波罗的海和白海沿岸,这两地也是俄国人最早接触到的出海口。不过由于白海属于北冰洋的边缘海,气候严寒,所以并没有多大价值,直到二战后才真正被重视起来。

拜占庭帝国国徽与俄国的双头鹰国徽

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为妻,将自己视作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

而之所以将波罗的海选做出海口的第一扩张目标,除了俄国人第一次在这里看到壮阔的大海外,也跟诺夫哥罗德有关。作为汉萨同盟最东端的商站,位于芬兰湾东南部的诺夫哥罗德,是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贸易的重要一环,自古便商贸繁荣,城市发达,比莫斯科大公国更早建立起了封建共和国体制。

汉萨同盟的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贸易。

这里有必要延伸讲一下汉萨同盟,作为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于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贸易,拥有武装和金库,实力雄厚,直到1669年才最终解体。所以当时的诺夫哥罗德比莫斯科还要繁华,是东北罗斯联系西欧的窗口。

初试锋芒:立窝尼亚战争

俄国到伊凡四世(伊凡三世的孙子,即伊凡雷帝)时,莫斯科大公国经过经济、军政改革后不断强大,自1552年开始对外扩张,相继灭亡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征服了大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这些由金帐汗国分裂的蒙古-鞑靼人汗国国力开始不敌俄国,也预示了欧亚大陆自金帐汗国和北元灭亡后,内部没有了强势的统一政权,进入权力真空期。

欧亚大陆自金帐汗国和北元灭亡后,内部没有了强势的统一政权,进入权力真空期。

俄国将迎来最好的领土扩张机遇期,伊凡四世也加冕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自此成为沙皇俄国。不过在此之前,由于西伯利亚密林气候寒冷,暂时只有获取动物毛皮的价值,但这一价值还要在打通与西欧贸易后才得以凸显。于是为了获得连通西欧的出海口,伊凡四世于1558年发起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东岸土地的立窝尼亚战争。

立窝尼亚位于芬兰湾南岸,范围包含了今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地区,是波罗的海东岸的交通枢纽。1237年德意志封建主在这里建立了立窝尼亚骑士团,属于条顿骑士团的一个独立分支。到了16世纪前期立窝尼亚骑士团已经衰微,内部四分五裂,成为北方的瑞典王国、南方的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组成部分)、东方的莫斯科大公国觊觎的对象。

战争之初,俄军一路势如破竹,立窝尼亚东部几乎全部沦陷,面对灭国之危,立窝尼亚人纷纷寻求外国庇护,于是本就觊觎立窝尼亚的瑞典、立陶宛、丹麦随之加入团战,立窝尼亚本土被立陶宛占领,库尔兰归属波兰,瑞典占领爱沙尼亚北部及主要港口列维尔,西部的厄塞尔则归了丹麦。

伊凡雷帝

面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本想独吞立窝尼亚的伊凡四世随之发动了对立陶宛的战争,但由于俄国内部出现叛乱以及克里米亚汗国洗劫了俄国南部,俄军被迫两线作战,逐渐不敌波兰-立陶宛与瑞典联军,最终这场战争持续了25年之久,至1583年以沙俄的最终失败告终,并被迫吐出了已占领的立窝尼亚东部地区。

也因为这场战争,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开始崛起,并在1560至1658年间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大帝国,卡累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都在其疆域内。而在伊凡四世1584年死后,沙俄便陷入到了混乱时期,饥荒、起义、瘟疫爆发,各派争权夺势,导致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直到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推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才稳定下来。

由于伊凡四世的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死后绝嗣,俄国的留里克王朝结束,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接力开启了统治俄罗斯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此时正值明朝万历四十一年,不过由于长达数十年的混乱,伊凡四世得到的诺夫哥罗德和卡累利阿地区也落入瑞典之手,所以沙俄想要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瑞典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定格之战:大北方战争

俄国的命运直到17世纪后期才逐渐得到逆转,特别是彼得大帝继位后,俄国、丹麦和萨克森(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公爵奥古斯特)结成反瑞典联盟,并于1700年对后者发动了大北方战争。不过战争初期的纳尔瓦战役让沙俄遭受重创,不过瑞典的多方作战还是让沙俄得到的喘息时间,并顺利在1703年打通了因格里亚通道,并在涅瓦河口修筑了彼得堡要塞,并在那里建设了第一支俄罗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

彼得大帝

1709年瑞典大军兵锋直指莫斯科,却被寒冷的天气和彼得大帝的焦土策略大大小小,并在随后的波尔塔瓦战役惨败于俄军,此战直接决定了大北方战争的走向,堪称沙俄的崛起之战。此前被瑞典击败的丹麦和萨克森、波兰重新加入战争,最终在1721年大北方战争以反瑞同盟的胜利告终。

战后俄瑞签署《纳斯塔德条约》,沙俄将占领的芬兰归还瑞典,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则割让给俄国。丹麦和萨克森-波兰-立陶宛也趁机瓜分了瑞典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地,瑞典几乎丧失了全部在17世纪扩张得到的海外领地,也丧失了大国地位,沦为欧洲二流国家,再也没能崛起。

圣彼得堡

俄国在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后,崛起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并确立了俄国领土扩张的目标,从此俄国再也没有成为世界的配角。而面向波罗的海的彼得堡要塞此后开始成为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重要出口,并逐渐取代莫斯科,成为俄国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圣彼得堡。

当然,俄国的历史也自此从沙皇俄国时代进入到了俄罗斯帝国时代,而下一个要拿下的出海口便是克里米亚半岛所在的黑海,不过那要到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了。

参考文献:《欧洲全史》--何炳松;

《俄罗斯帝国》--白建才;

《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第3版)》--斯塔夫里阿诺斯;

上期回顾: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是俄罗斯粮食自给率达155%的最大底气

备注:本文是《俄罗斯合集》的第42章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作者删除,谢谢!

0 阅读:127